《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
2、人寻味。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
3、,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模式: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1人际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
4、,因而有别于“同”。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2群体和谐群体和谐:一是指国家、社会对民负责,以民为本,将爱民、重民、富民作为基本治国方略;二是指人生活在群体中,要树立群体意识、人对群体有责任感、义务感和奉献精神。3天人和谐“以和天人”、
5、“统和天人”。主张通过平天下实现天人和谐,即一种自然和谐。三大和谐的关系:人际和谐是基础,群体和谐是核心,天人和谐是最高境界。(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形象。3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4参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和。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一)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学派代表人物传统文化典籍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的基本范畴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尚书周礼论语孟子儒家政治思想义利、民本、法治、德治、任人唯贤、修身、治国、平天下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庄子道家政治思想法家商鞅、韩非韩非子法家政治思想墨家墨子墨子墨家政治思想(二)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特点:“儒道传而墨法废
6、”。儒家政治思想逐步成为主流思想。代表人物:汉朝董仲舒、汉武帝;唐朝唐太宗。传统文化经典:董仲舒春秋繁露;五经博士注解五书: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完善的主要标志:一是宋明理学政治思想。代表人物: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湖北黄皮人)、朱熹、王阳明;二是宋代功利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政治思想标志主要代表人物宋明理学政治思想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宋代功利政治思想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四)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政治主张:反思中国政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五)思想转型期(近代历史时期)
7、特点:形成中西方文化冲撞,传统思想向近代性转变。政治思想:一是反对封建专制的太平天国政治思想;二是封建社会内部的洋务派、改革派、戊戌变法思想。(六)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终结,出现了辛亥革命政治思想。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一)究天人之际天人之辨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理论基石性的命题。 “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 人的关系。1殷周天命观最早是对神和天的盲目崇拜,周文王打败商纣王,夺去天下,被公认为是天意,是一位天命人物。思想家们的天命观:天命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人世间的军往事奉天之命,代天理政,君权天授。孔子的天命观:修己而体认天
8、命。天命观源于殷周之际。认为天命是指上帝的意志和命令,统治者奉天命作为统治的根据。儒家天命观有两个含义:一是继承殷周的天命观,认为天命是上帝意志和命令,君主代天理世,君权神授;二是认为天命是自然界的必然性和自然规律,人可以利用天命为人类造福。 孔子不相信迷信,但继承殷周的天命观,认为天命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强调人事上修己而体认天命,与天为一。 董仲舒的天命观:“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董仲舒继承殷周的天命观。“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天任德教不任刑罚,君主应当行仁政,“天之任德不任刑”。 韩
9、愈认为人命决定于天命,圣人受命于天,天命是有神灵的,能赏善罚恶,主宰人间的善恶祸福,用天命观为儒家仁政道统和封建道统作论证。 司马光认为,天命是人世间最高的主宰,人的富贵寿夭贵贱由天命所决定,圣人承天命制定礼法,有君臣父子之别,设人伦之序。“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 天命观的第二层涵义,以荀子和柳宗元为代表。 荀子认为天命是自然规律。天与人各有职分,人可以胜天,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从而为他的民本观,义利观奠定了哲学基础。 柳宗元强调天人不相干预。天即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人事也有运行的规律,天人各行其
10、是,圣人之道就是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利于人,备于事”,而为其民本观进行哲学论证。 小结:天命观是殷周之际的观念。儒家继承了天命观,衍生为两种相反的涵义:一是天命有意志,天主宰一切,君主代天行政,从而以神权为王权作论证。二是修正了殷周天命观的神权性和意志性,视天命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人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性造福人类,为民本观奠定了基础。2自然天道观儒家的天道观,到了荀子手里就变了质,即由有意志的天变为自然的天、物质的天。这中间显然受了道家自然天道观的影响。道家的“道”是指本体而言,那是不可思议并不可言说的,因而是观念的、神秘的。然而,道家的自然史的天道观中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和孔、墨的天道观比起
11、来是进步的。荀子扬弃了道家的神秘的“道”,撷取了其中的自然观点,因此,他所谓的“天”,不是孔、墨的有意志的天,而是自然的天;不是道家的观念的天,而是物质的天。他不但不把天当做人格神看待,翻转来还要把天征服,把天“物畜”起来。天道观是春秋时期比较流行的思想。春秋时期,天道多指天象变化,并含有推算人的吉凶祸福的迷信成分。老子把天道赋予了本体论的含义。本体论方面的抽象思维是老子对中国古代文化作的突出贡献之一。 儒家提出与人道相联系的天道观。其含义既有指的是神秘的必然性,又有指的是客观规律和法则,不同的思想家,对天道的说明不尽相同,但相同之处就是都以天道与人道相联系,为儒家治国主张进行哲学论证。 孟子
12、主张,以人道上的主观修养,求得与天道的必然性相一致,旨在为仁政观进行论证。 陆贾认为,天道生养万物,圣人效法天道而立人道准则,制定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秩序,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天道运行有规律,圣人贤君应行善政以适应天道。 张载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即自然,从民情可体察天道,强调民心可谓,民情之重,主张天与人合而为一,其目的是确立人的地位,从而为其民本观奠定哲学基础。 周敦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天道运行,阴阳生长万物,圣人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效法天道,以仁义化育万民,从而为儒家仁政观奠定哲学基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
13、,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小结:儒家天道观从抽象思维角度论证了世界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总体而言,比天命观更加精深了,儒家哲学思想从继承殷周天命观发展到天道观是理论思维的一个飞跃,摆脱了神秘主义天命观的人格神的原始形态,走向了理性思维的道路。儒家讲天道与人道联系在一起,讲天道是为人道立定准则,为儒家治国方略进行哲学论证。自然天道观摆脱了殷周时期的天道的原始形态,走上了理性思维的道路,讲天道与论证人道结合。3理学天理观天理观是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之前的天理概念多指自然法则,如庄子讲“顺以天理”,韩非讲“不逆天理”,礼记乐记
14、“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理学讲的天理是一种神秘的宇宙本体。通过对天理的论证,把自然与社会的秩序永恒化,天理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准则。 二程认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天与人是合一的,圣人遵循天理治理天下,“圣人奉天理物之道”,从而为其仁政思想进行哲学论证。 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是万物的最高原则,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理的准则。“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的天理观为其仁政观、民本观、君臣观奠定了哲学基础。 陆九渊心学体系下的天理观:心即理。为其仁政观奠定基础。“
1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的天理观主张心即理、致良知。 “去人欲,存天理”达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的修养目的,从而修心、成圣、治国平天下。 天理观小结:宋明理学的概念。兼容了道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天理观是理学思想体系的宇宙本体论学说。天理观的理性思维程度更高,论证的方法更精深,是在天理与人理合而为一的理论形态下为儒家修身治国进行哲学论证。 总之,儒家治国方略的哲学论证,以天命观、天道观、天理观为核心而展开,从本体论角度为儒家治国方略奠定理论基础。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下,论证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论证了人的重要地位和能动性,论证了人事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论证了人道与
16、天道的统一、人理与天理的统一,从而为儒家仁政观、民本观、君臣观、义利观进行哲学论证。(二)明修身之道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1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人性论的宗旨:探讨人性本质、来源,由此说明能否通过修养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先秦的人性论:强调性之修养,以致善界。孔子的人性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人性理论:基本观点是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1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汉唐的人性论:品级层次之分,为了修养,提升层次。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感情欲望很少,不教而能善。斗筲之性,感情欲望多,虽教也难能为善,只能为恶。中民之性,虽有感情欲望,但可以为善为恶。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叫做性。因为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筲之人则是愚昧,不能受教育。韩愈的性三品:认为中性可为上下。宋明的人性论:分两种人性,在于强调后天的修养,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张载的两种人性:“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朱熹的两种人性理论:“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
18、以理与气杂而言也”。2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本途径宗旨:解决如何通过后天修养恢复和保养先天的善性。孔子提倡内省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两个方面的修养。道之行为规范和准则,德之情感和信念。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内省方法:“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荀子的修养论为“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起伪即礼仪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修养,用人为的礼仪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3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境界论的宗旨:解决修养目标、人生理想的道德境界,指明人生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孔子的“仁”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
19、一”的境界论。王守仁的心学境界论:“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修身,主要指人的心性修养,达到“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三)施治国方略传统政治思想的治国方略以伦理为准则,以贤者为关键,以民本为核心。1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基础一是主张重义轻利观。以义为先,以义导利;二是主张义利双行,义利统一。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
20、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他的仁义学说。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利益”这一概念。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人们如果没有一定的财用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观
21、念;没有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就很容易“放辟邪侈”,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这,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尤其如此。孟子主张当政者最重要的是“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离娄上)。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突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轻视功利。总体思想倾向是主张义利统一。2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孔子主张“举贤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提出了尊贤使能的思想。“尚贤使能”、“无能不官”。二程强调“帝王之道也,以择任贤俊为本,得人而后与之同治天下”。朱熹:“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3民本文化是治国
22、的核心内容民本文化:治国以民为本,君以安民为务,治国应以爱民、重民、宽民、足民、富民为基本方略。商周时期有民本思想萌芽:“保民”思想。先儒的民本思想发端于孔子。孔子出于维护贵族统治秩序的需要,对平民的心态较为复杂。一方面,他严格区别贵族与平民,认为“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但是涉及到现实政治的评价与理想社会的设计时,孔子却处处表现出以平民利益为标准的倾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 儒家民本思想的另一个含义是“民水君舟”说。这个思想是荀子倡言起来的。不过,“民水
23、君舟”比起“民贵君轻”来说,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不是前进了,而是倒退了。“民贵君轻”的重心在民,是要君为民着想;“民水君舟”的重心在君,是为君主着想。前者属于理想主义的政治理论,含有批判现实的君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后者属于现实功利主义的政治色彩,带有君主主义政治权术的味道。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秦汉以后为封建统治者所抛弃, “民贵君轻”的话。而“民水君舟”则被少数开明君主接受了,后来形成了“载舟覆舟”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四)求天下为公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天下是广义的天下:普天之下的一切国家。平天下:一是指公平。孟子“平治天下”、“天下为公”;二是指均平。朱熹“平天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 政治 思想史 考研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