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书所想.doc
《读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书所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书所想.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书所想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近来,陆续出版了几部介绍晚清时期西方人在中国活动的专著,特别是与地有关的西人书籍在中国境内译写、与影响的著作问世,如: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郭双林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还有王立新从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和教育活动与中国现代化关系角度出发,而撰著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一书,其中也涉及到西方地理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这几部大著较前人更为详细地疏理了自19世纪以来在中国的西人地理学著述,使我们对那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与内容有了更深刻
2、的认识。特别是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详尽地占有。读罢此书,产生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写于下以期就教于方家。一、文化传播的历程与形式人类社会的文化有着随时间延展而传承与更新的历程,人类社会的文化又是以区域来分别各自的特色。学术界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时期大区域之间人类传播的形式与路径的研究,近几十年来,除了关注在文化传递中所表达的认知与先导,更十分强调地理视野和地理学思想在文化传导中所起的作用。地理知识是与人类的“空间知觉”同时产生的,人类正是靠着自身感官对生存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动觉的感应与思维,才对地理空间获得了抽象的观念。在学术研究趋向跨学科与边缘探索的当今,无所不在的地理学渐渐在科学
3、研究领域中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这样一股学术潮流的涌动下,邹振环的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书,尽管取材仅仅是1815至1911年不足一个世纪的时段,而且是最使国人痛切的丧权辱国之际,但是书中展示的内容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西方地理学译著向东方的传播,不但是对近代中术思想的启蒙,甚至具有使整个中国社会愚昧开塞的伟力。正是因为这一视角的选取,使这部书在正统观念导向下就显得不同凡响。现代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亚欧大陆板块两端的人员往来远自史前时期就开始了,几乎是与文明社会的出现同步,人员的往来也促进了东的传播与交融。对明清之际以前东西方交往的研究热点是横穿亚欧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
4、草原之路”之名早为学术界内外所熟悉,学者关注的是传递于东西陆路沿途的物质文明,以及通过表现在文物上的文字、形象、宗教信仰、纹饰等文化表象及所传递的精神财富。对亚欧大陆地理大势和陆路交通线沿途地理状况的描述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始,就不断有文字资料问世。先是中亚腹地的游牧作为中介,向亚欧大陆的两端传递着文明的接力棒,以后大陆两端的住民自己也开始了亲历。中国人自己不断从亚洲东部向西探索,这些先驱者带回的地理知识使自视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人”逐步将视野拓展到陇山(六盘山)以西、大河以西、大漠沙海以西、天山以西、热海(伊塞克湖)以西,古代中国的文献中,不断出现陇右、河西、西域这样一些大
5、地域带方向性的地理概念和相关的地名。再远的地方可能因“重译”之难,只好用“极西”、“泰西”这样一些字眼来笼统地指代。先驱者地理知识的渲染,终于使中国人对天下的见解打开了封闭之门。不过,亚欧大陆陆地上的交往,并没有克服或改变中国人“天圆地方”、“天下之中”和“华夷”、“五服”的保守观念。也就是说仅以描述大洲陆地为主要内容的地理书籍并不能开启人类的睿智,也不会明晓大地本是球形。中国人曾有过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远航,那时候西方人也还弄不清地球是方的、平的、还是圆的,因此,无论对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的知识水平当时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是郑和及其同伴却未能予国人或世界以惊世骇俗的地理观方面的影响。大约100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 读邹振环著 晚清 西方 地理学 中国 所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