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一、概述 希腊和古罗马是古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音乐史上,这是重要的起点。公元前16前12世纪,希腊本土南部形成了上古文明,史称迈锡尼文明。希腊地处地中海,毗邻东方文明国家腓尼基、亚述、埃及。希腊人接受并保存了东方音乐的精华,进而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了古希腊音乐文化。古希腊音乐,最早是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以及众多的抒情诗中,都可以找到音乐的踪影。古希腊音乐是以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正如柏拉图说:“应该使节奏和乐调符合歌词,不应该使歌词迁就节奏和乐调。”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继承了希腊的音乐文化,成为西方音
2、乐文化的中心。基督教于公元1-2世纪在罗马帝国流传,4世纪被定为国教基督教音乐作为一种传播信仰的重要工具,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成为中世纪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古希腊音乐发展状况1、史诗、颂歌和抒情诗公元前12世纪末,小亚细亚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迈锡尼的绝代佳人海伦,为了报仇,迈锡尼诸国组成联军,在啊伽门农的率领下,渡海讨伐特洛伊,引起历史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战后,民间开始流传关于这场战争的歌谣,后经几世游吟诗人的结集加工到公元前8世纪,形成两部大型诗史伊里亚德和奥德赛,相传由盲诗人荷马最后定型,因而被人们称为荷马诗史。特洛伊战争后不久,北方的原始部落多利亚人向南方涌来,摧毁了
3、迈锡尼文明,在多利亚人入侵南部的过程中,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农业城邦国家斯巴达。公元前9世纪斯巴达发生瘟疫,统治集团请来克里特岛音乐家萨米斯塔,委托他组织太阳神颂歌合唱以驱除瘟疫。大约在这时,希腊本土的多利亚人学会了合唱,并使合唱成为古希腊音乐的重要特征。太阳神颂歌最初只用于赞美太阳神,后泛指神的赞美歌。此外还有酒神颂歌,起初是一种在酒神节演唱的分节歌,公元前600年前后发展成为合唱艺术形式。公元前6世纪末,又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发展为悲剧,二是发展为专业音乐家的复杂的独唱曲。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境内的各族大举向海外移民,在海外建立了许多移民城邦。移民运动促进了工商业的
4、发展,加速了氏族社会的解体。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人们的集体情感开始淡漠,却引起了种种复杂的个人感情体验,这些情感便抒发为诗歌,在贵族社会广为流传,促成了古希腊抒情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抒情诗歌包括酒歌、情歌和哀歌等多种形式。文体优美,格律丰富。大多用里拉伴奏,自弹自唱。希腊东部的累斯博斯岛是抒情诗歌的发源地之一,先后出现3位著名的诗人:泰潘德、阿西乌斯和萨福。抒情诗的发展与推广,还促进了伴奏乐器的改良。2、竞技比赛中的音乐和古希腊悲剧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是希腊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史家称之为“古典时期”。随着民族制城邦的兴起,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城邦经常举行节庆活动和竞技比赛。皮底亚、雅
5、典和斯巴达等城邦先后组织了常规化的竞技会。音乐比赛是竞技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比赛的压轴戏就是合唱。各个城镇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往往动员大批公民组成庞大的合唱队。在竞技比赛的促进下,希腊合唱抒情诗的创作出现一派兴旺的景象。公元前6世纪末,从雅典的酒神颂歌中逐渐发展出古希腊悲剧。相传酒神漫游世界时,有半人半羊的神伴随,因此酒神颂歌合唱队的队员也身披羊皮、头顶羊角、带着山羊胡子,装扮成半人半羊的的模样。由数十人组成的合唱队,载歌载舞。行至酒神祭坛前停下,队长开始讲述酒神的故事,合唱队则报以赞美酒神的歌唱。后来,合唱队中又增加一演员,与合唱队有问有答,所叙述的故事也扩展到酒神以外的希腊神话,这便是
6、悲剧的开端。公元前5世纪初,爆发了希腊反抗波斯侵略的波希战争,雅典在战争中成为主力,并夺取了最后的胜利。此后,雅典迅速崛起,取得了希腊文化的领袖地位。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悲剧艺术蓬勃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当政的时代,是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城邦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悲剧的创作和演出,演出是在可容纳数万观众的半圆形露天剧场。政府把剧场当作穷公民接受教育的场所,并用发放津贴的方法,鼓励公民前往观看。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都贯穿着强烈的民主思想和英雄主义精神。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分别处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初创其、极盛期和衰落期。3、音乐生活的变化和律学、伦理学
7、的发展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撒尼战争中被斯巴达打败,从此一蹶不振,整个希腊音乐也随之堕如缓慢的衰退过程。从这时起,希腊音乐开始以炫技和感官美取代了传统的音乐伦理观,音乐进入了商品经济的领域。一个基萨拉琴明星开一场音乐会的收入,可养活一艘希腊三层大战船整整一年,或养活一个第一流的合唱队一年有余。音乐生活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哲学家对音乐社会功能的思索。柏拉图在法律篇中痛心疾首地说:“随着时代的推移,诗人们自己却引进来庸俗的漫无法纪的革新。”认为这样会导致“一种邪恶的剧场政体生长起来。”他的学生亚历斯多德则持宽容的折衷主义的态度,在政治学中充分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同时,有关律学的纯理论研究也获
8、得了可观的成就,毕达哥拉斯就用数学方法研究乐律。古希腊调式也是欧洲近代大小调的基础。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希腊,把希腊文化带到东方,造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希腊化世界,文化发展的中心也由雅典移到了亚历山大里亚城(今埃及境内)。亚历山大里亚的工程师忒比希乌斯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建成第一架水压管风琴,起初只作为一种新发明的机械装置而引人注目,直到罗马帝国时代,才成为一种稳定的、不断发展的乐器。三、古罗马音乐1、希腊音乐的继承者公元前905年,罗马成为一个共和国。她进行无休止的战争,统一了意大利。公元前146年征服希腊,并向西征服了法国和西班牙,把希腊文明引进意大利并推向西方。古罗马人虽然处处效仿希
9、腊的音乐文化,但他们的音乐观念却与希腊不同。古希腊把音乐当做一种高尚的修养,把参加音乐活动看做公民的权利,而奴隶无权参加音乐活动。罗马人则把音乐当做一种享受,他们从奴隶中挑选有音乐天分的人加以训练,供自己玩赏。音乐的职业化加强,而音乐家的地位降低了。2、早期的基督教音乐公元4世纪初,随着罗马帝国的国势由鼎盛转为衰退,基督教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在帝国内部迅速崛起。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给予基督教徒以信仰自由,他本人也在临终前受洗入教。基督教会趁势在各地兴建大批教堂,广泛传播信仰,并模仿帝国的行政区域,建立起相应的主教管理体制。教会把音乐当作传播信仰的工具,使音乐成为礼拜仪
10、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会提倡纯声乐的仪式音乐,竭力反对在礼拜过程中使用乐器。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乐器会使刚刚入教的信徒回想起异教的各种庆典和战争;二是精通乐器演奏的乐师常常都是不受教会欢迎的流浪艺人。教会对圣咏的演唱方式也严格规定。早先在基督教集会上,男女老幼都可咏唱。367年,劳第契阿宗教会议通过决议,禁止全体会员在礼拜仪式中演唱圣咏,改由经训练的唱诗班咏唱,以取得更加统一、更加和谐的效果。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浪潮的冲击下终于崩溃,古罗马文明随之消亡,而基督教文化却凭借着信仰的力量、主教们的威望修道院修士们的努力得以生存,成为即将到来的中世纪的精神文明支柱。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一、概
11、述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476年。公元5世纪与6世纪,原西罗马帝国领地屡经战乱,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罗马教皇软弱无力,教会所属各地区的礼拜仪式和圣咏音乐也各自发展,形成各具风格的派别。礼拜仪式和仪式音乐的不统一,影响到信仰的一致性,于是便产生了统一教会音乐的“格里戈利圣咏”。早期的圣咏为单声部音乐,至9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西方音乐跨出了从单声部音乐向多声部音乐迈进的第一步。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中世纪进入盛期。政治上,教会统治社会,人们禁锢在基督教义之下,用圣经来麻醉、愚弄人民,融化人们的反抗意识。文化艺术也受到教会垄断。文学上,出现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及城市文学。绘画上
12、也以基督教义为主题,严格遵循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思想。音乐同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占主导的是教会音乐。另一方面,封建统治日益巩固,以骑士音乐(如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歌诗人等)为代表的世俗音乐也十分兴盛。在音乐形式和音乐理论上有一定发展。中世纪是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文化艺术虽不发达,但起到了过渡性作用。二、格里戈利圣咏公元6世纪,基督教广传各地,各地都有教仪,但音乐不能统一。罗马教皇格里戈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对原有的教会圣歌进行修改,大量采集各地民歌,并加入自己的新作,编成两本有六百多首圣歌的圣咏集,明确规定在仪式中何时演唱,如何演唱,成为教会圣咏的经典。在一百多年后
13、终于统一了教会的仪式和圣咏,并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圣咏,成为“格里戈利圣咏”。在实际运用中,格里戈利圣咏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宣叙性歌调,用来吟诵经文,一般一个字配一个音,虽然简单,但听起来没有单调枯燥之感,已展现了格里戈利圣咏歌调的独特魅力。另一类是旋律性歌调,包含颂歌、赞歌及弥撒中所有曲调,一般一字配多音,其中发展最丰富的是哈里路亚和天主啊,矜怜我们。圣咏对中世纪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到公元12世纪,已传遍全欧。圣咏中那些最富特征的旋律,都长久的保存在后世作曲家的作品里。三、复调音乐的发展从9世纪起,教会在进一步丰富圣咏的过程中,开始通过复调手段修饰圣咏。格里戈利圣咏原是单音音乐,最初僧侣音乐家
14、尝试在圣咏的上方或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按协和音程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平行进行的两声部圣咏,这种形式被称为“奥尔加农”。到十一世纪末,出现了“狄斯康特”,这种复音形式把附加曲调加在圣咏上方,并可以斜向、反向进行,形成声部交叉,富有表现力。13世纪,又产生了两种新的多声部声乐曲体裁“经文歌”和“康都克特”。“经文歌”是在圣咏曲调上加上一个不同歌词的新曲调,这个新曲调常常是采用世俗音乐,表明宗教音乐的已逐渐向世俗音乐转换了。结果宗教曲调和世俗曲调结合在一起,有时多达三、四个声部,三、四种歌词。经文歌是横线条的作品,作者不关心其声部的和谐,不关心和声。“康都克特”则彻底取消了格里戈利圣咏的声部
15、,所有声部都由作曲家创作,但比较简单,各声部是一音对一音的自由乐曲。奥尔加农狄斯康特经文歌康都克特,便是中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四个过程四、世俗音乐的兴起 中世纪后期,世俗音乐开始发展,主要是十字军东征引起了社会变动以及城市的产生,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音乐便产生了。在中世纪的欧洲,以骑马征战为主要职业的被称为骑士,他们享受着优越的生活,年到年的十字军东征,更提高了骑士的地位。贵族圈里的生活,形成了关于语言、服饰、娱乐、仪态、道德和文化修养的特殊风尚,产生了中世纪游吟诗人的音乐艺术。游吟诗人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游吟诗人自己作诗、谱曲,内容多为谈情说爱和战争故事。后来传至德国,被称为恋歌诗人。西方城市兴
16、旺起来之后,教学基地有以前的修道院移到城市兴办的教会学校。从12世纪开始,城市有了大学教育。大学生的生活无拘无束,除了听课学习和辩论哲学以外,或狂欢,或谈情说爱和吟诗赋曲。学生的流动性也很大,常常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城市求学,而且,他们在经历了放荡不羁的学生生活之后,往往不愿意退回到闭塞的修道院或到乡村担任神职人员,而是选择浪迹天涯的云游生活,他们的歌曲便被成为“云游歌”。云游歌常常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中心主题是爱情、美酒以及对于宗教和时政的嘲讽。此外,流浪艺人和民间歌手也始终活跃在当时的音乐活动中,使世俗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五、音乐理论的发展中世纪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有较全面的发展,音乐美学、调式
17、理论、记谱法等,都已具雏形。音乐美学主要阐述音乐的地位,音乐对感情的表现,音乐与教会的关系等问题。中世纪的音乐美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主宰,基本上都承认上帝是音乐美的根源。也有的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将音乐美归结为数,而数的统一、和谐、秩序,又是上帝赋予的。另外,中世纪音乐美学也在形式上强调音乐的美。调式理论在古希腊调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一种新的调式体系,并借用了古希腊的调式名称。记谱法的产生是在9世纪至10世纪,先是“符号记谱法”,这种记谱法只能标明音高变化的大概趋势,不能明确标明音高和节奏,主要是帮助演唱者记忆。十一世纪发展为“有线记谱法”,开始划上一、二条不同颜色的横线,被记上的是C音
18、和F音,后来理论家规多发明四线谱,C谱号、G谱号、F谱号才开始使用,也有了一些音符。十三世纪末,法兰科又进一步发明了与此相适应的“有量记谱法”,人们开始正确辨别音符的长短,使记谱法趋向规范。六、中世纪的乐器中世纪在乐器方面最重要的是出现并确立了弓弦乐器,即琉特琴和维沃尔琴。维沃尔琴是小提琴的前身 ,也是当时游吟诗人使用的主要乐器。弓弦乐器的产生,促进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概述文艺复兴是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发生在欧洲各国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古希腊、罗马之后的又一文化高潮,标志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中世纪的神学统治,犹如一副坚固的枷锁,囚禁着人
19、们的心灵,人性被压抑、被扭曲。13世纪末,资本主义因素开始产生,最早是在意大利,出现了手工业、银行、商业贸易,新兴的资产阶级也随之产生。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方的文明,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观察天体运动,取得了重大成果。科学的进步引起人类的自身反思。反思的结果,导致了反对封建宗教统治斗争的开始。这场全欧性的文化运动,使人类发现了人的存在,人的力量,人的感情。14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显示出新的发展趋势。作为统一力量的基督教势力逐渐衰落,各国封建王权兴盛。对以往罗马教廷荣耀的反思,人们开始追求人文主义理想。人文主义体现了这场文化运动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思想,新的世
20、界观。她主要是针对教会神权的,强调以人权代替神权,提倡人道,反对神道,赞美人的情感,反对禁欲主义。所谓文艺复兴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因为古希腊、罗马文化是充分肯定人的,因而被作为反封建宗教的有利武器。这种精神首先体现在在文学、绘画上。如佛罗伦萨三大诗人: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彼特拉克十四行诗集。另外有塞万提斯唐.吉珂德,莎士比亚戏剧。佛罗伦萨三大画家: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像、米开朗基罗大卫。借古希腊的素材来表现新思想,表达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这是个巨人和杰作辈出的时代,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音乐上,也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无论是宗教题材,
21、还是世俗题材,都充满强烈的人的情感。这一时期的音乐有三个特点:1、与宗教音乐对立的世俗音乐空前繁荣,产生了多种新体裁,如歌谣、牧歌等;2、复调音乐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并促使形成主调和声风格和大小调式;3、器乐和音乐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二、14世纪的“新艺术”文艺复兴的前奏1、法国的“新艺术”自13世纪亚里斯多德全集被介绍到西方以后,西方学术界掀起了逻辑学热。巴黎大学开设了两门前后连贯的课程:一为“古艺术”,即以前已知的古代逻辑论著;一为“新艺术”,即亚里斯多德逻辑学著作。14世纪初,这种学术风气波及音乐界,引起了古艺术与新艺术之争。“新艺术”的提法来自法国音乐理论家菲利蒲德维特里于1322年写的理
22、论著作新艺术一书,后来成了这时期主张的音乐艺术的总称。与反宗教斗争相适应,世俗音乐成了这一时期法国音乐文化的主导。法国新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曲家是玛受,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对于艺术创作报有这样的宗旨:“作诗或作曲时如不用心灵去感受,结果必害及词句或曲调”。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曲调广阔,节奏复杂,色彩华丽,体现了当时新的思想和美学观点。玛受的宗教音乐作品主要是经文歌和弥撒,他的“都尔奈弥撒曲”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首复音弥撒;世俗音乐方面有叙事歌、轮唱曲和双韵歌(将游吟歌调提高为多声部音乐)。玛受的影响是全欧性的。玛受之后,到16世纪,法国音乐又产生了新的体
23、裁歌谣曲。歌谣曲内容广泛,多描述现实生活,最杰出的作曲家是雅内堪。他重视歌词的诗意化、生活化,多运用复调音乐的手法创作,音乐语言生动新颖,富有个性,也符合当时对个性自由发展的追求。他的代表作有玛里昂之战、鸟的歌唱、巴黎的喧哗。2、意大利的“新艺术”意大利是“新艺术”的另一重要发源地,在文学、绘画方面,佛罗伦萨都开创了欧洲艺术史上的新时代。在音乐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盲人兰地尼,他是优秀的演奏家和作曲家。这时期出现的新体裁除了叙事歌外,还有猎歌和牧歌,都表现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和声终止上也有很大特点,形成富有表现力的“兰地尼终止式”。到16世纪,牧歌体裁有所发展,风格清新朴
24、素,富于表情,是声乐抒情曲的主要体裁。当时的意大利音乐在审美和风格上都倾向于心理刻划,具有表现力、鲜明的戏剧性和造型性,使得和声和曲调都复杂起来。卓越的作曲家有拿波里的卡.杰苏阿尔多和罗马的玛秋林。16世纪中叶,宗教势力猖狂反扑,提出要“净化宗教音乐”并作出多种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出现了教会复调音乐的卓越作曲家帕勒斯里那,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罗马乐派。帕勒斯里那是宗教音乐的天才。在他所处的时代,一方面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一方面是宗教势力的反扑,在这尖锐矛盾下,帕勒斯里那却吸收了新思潮的影响,创造出新的宗教音乐风格,使宗教音乐不至于回到中世纪的呆板,而沿着与世俗音乐相结合的方面发展,取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音乐史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