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
《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写在前面的话:本人学临床的,跨专业报考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由于上班忙,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复习。幸运的是,通过上网找到了许多高校的历年考题,最终仅用两周时间复习的情况下,顺利考上。非常感谢那些参加过考试的网友将自己获得的考试信息无私奉献给后来者!其实,题目做多了就会发现,考来考去,重点也就是那些。在此,我也毫不保留地将我考试用过的资料(历年真题题目+我整理的参考答案)献给有需要的朋友,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如果考上了,不妨告诉我一声,让我分享你成功的喜悦!363912577细胞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0*3) 动粒:动粒(英语: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
2、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动粒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前、中、后期等几个阶段,纺锤体的纺锤丝(或星射线)需附着在染色体的动粒上(而非着丝粒上),牵引染色体移动、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动粒在真核生物中形成并在着丝粒上组装。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丝点将染色体连接到微管聚合物上。HAYFLICK界限: 1961年,Leonard Hayflick利用来自胚胎和成体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现:胚胎的成纤维细胞分裂传代50次后开始衰退和死亡,相反,来自成年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培养1530代就开始死亡。Hayflick等还发现
3、,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细胞的分裂能力与个体的年龄有关,由于上述规律是Hayflick研究和发现的,故称为Hayflick界线。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NSCs)具有分化为神经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是一类具有分裂潜能和自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它可以通过不对等的分裂方式产生神经组织的各类细胞。需要强调的是,在脑脊髓等所有神经组织中,不同的神经干细胞类型产生的子代细胞种类不同,分布也不同。间接荧光免疫技术: 原理免疫学的基本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
4、以当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时,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查出另一个因素。免疫荧光技术就是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直接法:将标记的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加在抗原标本上,经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染色,用水洗去未参加反应的多余荧光抗体,室温下干燥后封片、镜检。间接法:如检查未知抗原,先用已知未标记的特异抗体(第一抗体)与抗原标本进行反应,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抗体,再用标记的抗抗体(第二抗体)与抗原标本反应,使之形成抗原抗体抗体复合物,再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标记抗体,干燥、封片后镜检。如果检查未知抗体,则表明抗原标本是
5、已知的,待检血清为第一抗体,其它步骤的抗原检查相同。标记的抗抗体是抗球蛋白抗体,同于血清球蛋白有种的特异性,如免疫抗鸡血清球蛋白只对鸡的球蛋白发生反应,因此,制备标记抗体适用于鸡任何抗原的诊断。)荧光效率高,标记后下降不明显。3)荧光色泽与背景色泽对比鲜明。4)标记后能保持生物学活性和免疫活性5)标记方法简单、快速。6)安全无毒应力门控通道: 应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是通道蛋白感应应力而改变构象,从而开启通道形成离子流,产生电信号。内耳听觉毛细胞是依赖于这类通道的典型例子。细胞决定:细胞决定(cell determination)细胞决定是指细胞在发生可
6、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 就已受到约束而向特定方向分化, 这时细胞内部已发生变化, 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细胞在这种决定状态下, 沿特定类型分化的能力已经稳定下来, 一般不会中途改变。层连粘蛋白: 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层粘连蛋白主要存在于基膜(basal lamina)结构中,是基膜所特有的非胶原糖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为820kDa, 含13-15%的糖,有三个亚单位, 即重链(链, 400kDa)和1(215kDa)、2(205kDa)两条轻链。结构上呈现不对称的十字形, 由一条长臂和三条相似的短臂构成。这四个臂均有棒状节段和球状的末端域。1和2短臂上有两个球形结构域, 链上的短
7、臂有三个球形结构域,其中有一个结构域同型胶原结合,第二个结构域同肝素结合,还有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结构域。正是这些独立的结合位点使LN作为一个桥梁分子,介导细胞同基膜结合。非细胞体系: (cell-free system)来源于细胞,而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包含了进行正常生物学反应所需的物质(如供能系统和酶反应体系等)组成的体系即为非细胞体系。近年来,人们利用这一体系探讨了许多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如细胞周期调控、核膜及染色质的组装、核质运输机制等。核基质: 核基质(nuclear matrix) 亦称核骨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认为核基质包括核基质-核纤层-核孔复合体结构体系
8、;狭义概念是指真核细胞核内除去核膜、核纤层、染色质、核仁以外存在的一个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体系。目前较多使用狭义概念。二、简答题(9*10)1 P53抑制癌症的机理:P53抗肿瘤新机制,即常见的肿瘤抑制蛋白P53在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方面的一种重要作用,由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与基因功能表达(Univeris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以及HHMI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一研究成果也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短臂,编码p53磷蛋白;p53磷蛋白的正常功能是调控细胞增殖,在白血病、骨肉瘤、肺癌和结直
9、肠癌中有P53蛋白的突变和缺失。P53蛋白已被证明是人体内最有效的对抗肿瘤的自然防御物,关于p53的研究也已付诸实用了,中国已经批准了用于人类癌症的首个基因治疗。关于p53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阻止p53 负调节子Mdm2与p53的结合来激活p53。这一研究为新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找到新的、有效的药物靶点提供了光明的前景。Jose Teodoro和同事的新研究提出,肿瘤抑制蛋白p53激发一个阻止肿瘤新血管生成的酶的产生。这些发现给这个常见蛋白的抗肿瘤机制增添了新种类。p53激活一个编码引起从胶原蛋白中释放某种肽的酶的基因。这些肽包括血管内皮抑素和Tumstatin
10、,有已知的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的功能。Teodoro和同事还显示,通过增加该酶的表达或是用基因治疗输入该酶后,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2 核定位蛋白为什么会出核:楼主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大家一起来探讨探讨啊。蛋白的合成,首先是在胞浆中进行的,之所以能入核是因为有核定位信号。某些蛋白始终是呆在核里面的,这些蛋白的核定位信号是始终暴露的。有些蛋白的核定位信号受一定机制调控,是不是暴露出来视情况而定。还有些蛋白虽然核定位信号始终暴露,但蛋白的其他结构域会与其他一些能在胞浆胞核间穿梭的蛋白结合,从而也能出核入核。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必要把某个蛋白一定要归为核蛋白或胞浆蛋白,其实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核蛋白啊,因
11、为蛋白合成是在胞浆,所以核里面再怎么多,胞浆里总会有那么一点嘛。而且很多蛋白是一直在胞浆胞核之间穿梭,特别是信号通路中的很多蛋白,始终是在胞浆与胞核之间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不断地在核与浆之间循环。这种动态的平衡其实也是生物体的精妙的调控机制。外源的蛋白是不是能进入细胞并入核,没研究过,不是很清楚。不过个人感觉,只有还没发现的现象,没有绝对不存在的现象。在环游地球以前,地球可能是圆的吗?也许就存在某种能入核的外源性蛋白,理论上来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我也查了查,现在有一种“穿膜肽”,它也就是十几个AA到几十个AA,可以穿透膜,进入细胞,可以和一些药物蛋白融合表达,引导入细胞,起到一个药物引导的作用
12、,这是基因治疗的一个苗头。而我想到的是 是否外源蛋白可能含有这种穿膜肽序列,从而导致它入膜,进入细胞内,而且恰恰这个蛋白还具有核定位结构,又入核,也就是实现了入膜入核双重效应,关键就在于它是否具有穿膜肽及核定位序列结构。 3 为什么说癌细胞是分化程序异常的细胞:楼上都错了,癌细胞是一种畸形分化,是本来被抑制的原癌基因受到某些致癌因子的刺激被激活并表达了出来,表达之后的细胞就具有的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等癌变特点,这就是癌细胞的产生。如果楼主是高中生,了解这些就足够了。所以癌细胞是异常分化的结果这句话可以说是正确的。4 简述染色体的组装步骤:DNA包装成染色体需要经过三级压缩,其具体过程是:1。首
13、先组蛋白组成盘装八聚体,DNA缠绕其上,成为核小体颗粒,两个颗粒之间经过DNA连接,形成外径10nm的纤维状串珠,称为核小体串珠纤维,是为染色体一级结构。2.核小体串珠纤维在酶的作用下形成每圈6个核小体,外径30nm的螺旋结构。 是为染色体二级结构3.螺旋结构再次螺旋化,形成超螺旋结构(此处有争议,我看过的书上,人卫版医学细胞生物学同意超螺旋学说,而北大版教材认为3级结构是微带,即曲折化的螺线管),此为3级结构4.超螺线管(或者说微带),形成绊环,即线性的螺线管形成的放射状环。绊环再非组蛋白上缠绕即形成了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结构。5 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机制:首先通过细胞内的核糖体形成氨基酸肽
14、链,然后在糙面内质网内,肽链盘曲折叠构成蛋白质,接着糙面内质网膜会形成一些小泡,里面包裹着蛋白质,小泡运输蛋白质到高尔基体,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之后,高尔基体膜形成一些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处,小泡与细胞膜接触,蛋白质就分泌到细胞外了。6 用三种方法证明M期细胞中含有MPF : 1.融合实验:将不同分裂期的细胞与间期细胞融合,有些可引起PCC(染色质超前凝聚)2,胞质注射实验:将分裂期的胞质注射到间期细胞,引起间期细胞提前进入分裂期。说明胞质中某种因子引起细胞成熟。MPF最初的含义是粗成熟因子,其意义就来自这个实验。现代:(我自己想的)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完成,我
15、们用基因敲除的方法敲掉CDK1的基因,或者周期蛋白B的基因,我们培养的细胞讲不会进入分裂期。7如何理解细胞全能性: 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特点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植物细胞在离体的情况下,在一定营养的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才能表现其全能性。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全能性受限制,但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3分类根据动物细胞全能性大小,可分为全能性细胞(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如原肠胚细胞),专能性(如造血干细胞);根据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大小排列是:受精卵
16、、生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一个生活的植物细胞,只要有完整的膜系统和细胞核,它就会有一整套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遗传基础,在一个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分裂、分化再生成一个完整植株,这就是所谓的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这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三、实验题重复08年的论述题04年苏大考硕题二名词解释 1.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和动物学家施旺(Theodor Schwann) 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
17、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细胞。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并誉为19 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 2.ES细胞:ES细胞也称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3. 嵌合体:遗传学上用以指不同遗传性状嵌合或混杂表现的个体,亦指染色体异常类型之一。有时也有同一器官出现不同性状的生物体
18、的意思。 4.半自主细胞器:半自主性细胞器(semiautomous organelle)的概念: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 5.hayflick 界限:略 6.第二信使:第二信使学说是E.W.萨瑟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人体内各种含氮激素(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都是通过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而发挥作用的。首次把cAMP叫做第二信使,激素等为第一信使。第二信使是响应外部信号(第一信使)的。 7.拟核:拟核(英语:nuc
19、leoid;意指“与核相似”,又译类核),也称核区(nuclear region)、核体(nuclear body)或染色质体(chromatin body)。存在于原核生物,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只有一个位于形状不规则且边界不明显区域的环形DNA分子。内含遗传物质。里面的核酸为双股螺旋形式的环状DNA,且同时具有多个相同的复制品。 8.导钛:导肽(leading peptide) 又称导向序列(targeting sequence),它是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 导肽是新生蛋白N-端一段大约2080个氨基酸的肽链, 通常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 酸和赖
20、氨酸)含量较为丰富, 如果它们被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取代就不起引导作用,说明这些氨基酸对于蛋白质的定位具有重 要作用。这些氨基酸分散于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序列之间。转运肽序列中不含有或基本不含有带负 电荷的酸性氨基酸,并且有形成两性螺旋的倾向。转运肽的这种特征性的结构有利于穿过线粒 体的双层膜。不同的转运肽之间没有同源性,说明导肽的序列与识别的特异性有关,而与二级或 高级结构无太大关系。 导肽运送蛋白质时具有以下特点:需要受体; 消耗ATP; 需要分子伴侣; 要电化学梯度驱 动; 要信号肽酶切除信号肽; 通过接触点进入;非折叠形式运输。 9. 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
21、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若是三倍体及其他奇数倍体生物细胞,联会时会发生紊乱),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10. 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cellular differentiation)。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如: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血细胞的细胞分化过程。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2、为止。 三问答 1.简述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各功能区隔蛋白质的含量依次为:基质67%,内膜21%,外膜8%,膜间隙4%。 2.简述衰老细胞的特征: 研究表明,衰老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形态变化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表现有: 1、
23、核:增大、染色深、核内有包含物 2、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溶解 3、质膜: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 4、细胞质:色素积聚、空泡形成 5、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 6、高尔基体:碎裂 7、尼氏体:消失 8、包含物:糖原减少、脂肪积聚 9、核膜:内陷分子水平的变化1、DNA:从总体上DNA复制与转录在细胞衰老时均受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 2、 RNA:mRNA和tRNA含量降低。 3、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
24、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 4、 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Zn2+、Mg2+、Fe2+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 5、脂类: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低。 3.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和他们在生物遗传与进化中的作用: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各功能区隔蛋白质的含量依次为:基质67%,内膜21%,外膜8%,膜间隙4%。有丝意义是: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减数分裂的遗传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考 细胞生物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