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doc
《社会语言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语言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代序) 徐大明提要 近20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国际交流,中国社会语言学曾经进入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模式。2001年以后,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脱离了“文化语言学”的导向,通过与国际语言学界的交流,逐步转向语言变异、语言与变化、言语社区等重点研究领域。而2002年起始的连续几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始把中国社会语言学推向了世界。随后,以2003年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成立为契机,中国社会语言学进入了一个组织化、国际化、理论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关键词 中国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
2、会语言学会 一反思和总结 社会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国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03年中国社会语言学会成立之前,按照郭熙(2002)的说法,中国社会语言学已经历经了“初创阶段”和“迅速发展阶段”,而进入到“稳定深入发展阶段”。除了郭熙(2002),对中国社会语言学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文章,还有高一虹(1996)、陈章太(1998)、沈家煊(1999)、曹志耘(2002b)、祝畹瑾(2002)等,其中有很多共识,也各有独到的分析。高一虹(1996)比较详细地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高速发展阶段,分析对比了1987至1992年召开的三次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
3、陈章太(1998)以世纪为时间框架,追溯到罗常培等早期学者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奠定的基础。沈家煊(1999)分析了近年来社会语言学中几个重要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语言调查、出版情况、理论探索、语言规划等。曹志耘(2002b)指出了本学科发展的青年化、实证化、实用化的有利趋势,同时指出了中国社会语言学面对着世界少有的丰富复杂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对象及历史性的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契机。祝畹瑾(2002)强调了对社会语言学基质的多元性、社会性、实证性的认识,指出要“在学习掌握别人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方法、理论的前提下”发展创新。 上述几位学者也指出,虽然我们在研究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从中
4、国社会语言学的整体发展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的薄弱、方法的简单、内容的偏颇等方面的问题(陈章太,1998、2002;沈家煊,1999),以及“学科定位”偏差的问题(高一虹,1996)。由于“学科定位”一直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界关心的问题(高一虹,1996;苏金智,2004),所以,在此我们着重分析一下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定位”偏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文化语言学”的问题来进行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语言学曾经进入到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模式。依笔者之见,“文化语言学中国潮”(邵敬敏,1995)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走自己的路”的尝试;其对语言学科的发展的长远影响,目前还难以估量
5、;但就其对中国社会语言学近年来的影响来看,是可以做出一些总结了。文化语言学的基础,从传统的角度,既可以追溯到罗常培等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民族语言的研究(王福祥,1996;游汝杰,1995),又可以追溯到“通经致用”的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研究(陈建民,1995;游汝杰,1995),还被联系到洪堡特、萨丕尔等西方学者的有关思想(陈建民,1995;戴昭铭,1996)。在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热潮的初步发展阶段,除了少量过度偏颇的内容之外,很多有用的研究是在人类文化学、社会语言学的思想观点的鼓舞之下的自发性的努力,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之后文化语言学逐渐走向冷静持重,开始了系统化、
6、理论化的努力,这时就开始考虑与社会语言学的区别和界限了(戴昭铭,1996;邢福义,2000;等)。 现在看来,比较理论化的文化语言学确实具有比社会语言学更加宏大的研究目标和更加宽泛的研究对象(刘丹青,1995;邢福义,2000;等)。相比之下,社会语言学更加集中到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其解释的对象主要为语言现象,比较宏观的目标对象也不过是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及其社会效应,与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在研究范围上较少出现重合与竞争。从今后的发展看,那些与社会语言学观点方法基本一致的文化语言学研究自然可以“一举两得”,而那些不受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限制的文化语言学研究也可能对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有
7、所启发和促进。但是,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则应该更加明确自己的理论定位,不应再把以文化为目标的研究内容作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了。 之所以容易出现研究目标上的混淆是因为对社会语言学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性质的模糊理解,以及对语言学“本体研究”的狭隘的解释。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其目前发展的总的状况来看,并不是“包罗万象”的各种“非本体”研究,而是在有限的几套理论指导之下的对语言“本体”的一些分析和解释。社会语言学之所以取得目前的学科地位,主要是由于它在推动语言学界认识到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方面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将社会语言学作为一个不偏不倚的
8、介乎语言与社会(或语言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学”来看待是过于理想化的推论。在每一项实际的研究中,都有或者侧重 社会学目标、或者侧重语言学目标的内容。其“语言学目标”一般是对语言结构现 象或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方面的解释,与语言学传统的研究目标(如解释语音、语 法结构的系统性,语言的演变,语义的确定等)完全一致。语言的社会作用自然是 社会学家关心的问题,但是对社会的解释如果要借助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则需要建 立在对语言现象的社会性质的解释之上,是语言现象本身体现了某种社会意义,而 不是仅仅由社会学指派给语言某些外在的社会功能。 在2003年之前,中国社会语言学界已经开始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认识到了
9、 学科面l临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对于“文化语言学”影响下的学科定位问题似乎还没 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上面提出的一点分析自然是在对比了近几年的新发展之后做 出的,但希望仍然有助时局。 二国际交流 除了学科定位的问题,几位学者还指出,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 社会语言学的薄弱环节主要是与国际社会语言学界的交流不够,对于先进的理论 和方法了解不够、消化不够,创新的起点没有建立在全面综合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 础上,因此难以取得较大的进步(祝畹瑾,2002;高一虹,1996;等)。与国外同期的 社会语言学研究比较,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一方面在文化语言学的带动下,拓 宽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另一方面也忽
10、略了一些国际社会语言学界已经进入的研究 领域,如对语言的社区特性的研究、对聋哑人群体及手语的研究、对于语言演变的 实时研究、对于语言规划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语言与某些宏观社会现象的联系的 研究(如语言与认同、语言与平等、语言与权势等),等等。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同仁在对我国社会语言学成果进行反思和 总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国际交流活动。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 显现出与国际接轨的显著特点。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2001年在北京 语言大学的系列讲座为此拉开了序幕。随后于2002年9月北京语言大学与香港 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互动社会语言学创
11、始 人约翰甘柏兹应邀来北京作大会主题发言,之后又依次访问了南京大学和香港 大学。在新世纪开端的时候,社会语言学中两个主流学派的学派领袖,同属世界上 第一代社会语言学家的学者,递次访问中国,传薪播火,因此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 语言学的发展。与此相呼应,2002年前后,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 研究、民族语文等杂志都增设或者扩充了“社会语言学”的栏目,数十篇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得以发表。 2002年的首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始汇集了国内外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员,就是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以“中国社会语言学”为研究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开始酝酿。“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
12、研讨会”随后也逐年召开,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的平台。 三组织上的整合 2003年是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在这一年发生,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成立。2003年2月,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注册成立。从此,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比较有组织、有规模、有重点,以及方向性和目的性比较明确的发展阶段,也即,如江蓝生(2004)在中国社会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发言中指出的“向纵深发展”的阶段。仍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新阶段也是对前面阶段的继承;这既是世纪之交的总结和反思引发的结果,也是新世纪迅速展开的国际交流活动促发的结果。 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语言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