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
《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教授讲解《道德经》.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解读道德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王晓毅 教授非常荣幸我有三天的时间和大家分享道德经的智慧。上篇:道德经解读第一是引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有一半是来自道德经,大家生活中一些高明的成语,例如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等都是来自道德经。中华民族“贵柔”的思想、以柔克刚,几乎都是来自道德经,这本书是大智慧。有一种说法,世界上的经典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得最多的就是道德经。它影响了西方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但是这本书是谁写的,哪一个版本是准确的,究竟说了些什么,自古至今这三个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有一本道德经是没有问题的,有三个叫“老子”的人都有可能是它的作者。第一个叫老聃;第二个叫老莱子;还
2、有一个是太史公旦。这三个人都是思想家,司马迁并不敢确定是谁写的,其中老聃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老子这本书究竟是春秋末年还是战国时期就一直没有搞清楚。司马迁假定是老聃所著,老聃姓李名耳,是河南鹿邑县人。此人很聪明,曾经当过东周王朝的史官(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非常有学问,孔子是他的学生。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提出了一套与当时治理国家不同的思想。政府不予采纳,他就流亡出走了,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被扣住了,这个关主是老子的学生,他不让老子离开,老子就在那里写了一本道德经,后逝世于陕西。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关于老子的全部记载。第二,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由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构成,一共81章,5000多字
3、。为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字数呢,因为老子的版本历来不同。70年代之前,老子就有三个版本:一个大概是三国前后的版本叫老子河上公章句;一个是三国时期王弼所著的老子道德经注;还有一个是唐朝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篇。这三个版本差距比较大。近30年,又从地下挖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本,还有一个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竹简本,有2000多个字。这五个版本各不相同。一般认为马王堆这个版本是不错的,但有的又说王弼版的更好,这就看自己的感觉了。第三个问题,老子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这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最早从这个角度理解的是
4、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但是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也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与王弼同一时期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一个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也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大家对同一本书的看法各不相同,一说老子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一说是养生的医生,一说是教主。所以几千年来老子究竟是何人,谁也说不清楚。但他是一个大哲学家,老子是一本哲学之书,是研究规律的,万物的规律是一样的,所以你从不同的角度都
5、能看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子是什么就看你心里有什么了。我给大家介绍老子基本上是从王弼版本来讲的,从政治、理性的角度,将其作为一门哲学来介绍给大家。王弼的老子注是公认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自古至今也认为是最权威的。王弼是大思想家,按照王弼的解释,老子是非常简单的。道家强调得意忘言,通过语言掌握思想,不忘掉语言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老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有一本书叫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的一个极大成就,应该说是黄老派的一个作品。在吕氏春秋不二这一篇里,它用了一个字为先秦诸子百家做了定义,其中说孔子贵“仁”,老聃贵“柔”。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柔”。“贵柔”的思想和我们传统的管理思想相
6、反,其思想的渊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说他师承大隐士商容(传说中的一个高道),这个说法是古代秦汉时期的记载,现代人不这么看;另一个说法是老子根据母系氏族社会管理经验学的,在女人管理社会的上百万年里,社会是一片和谐的。男人掌权之后就不太平了,出现了战争、世界大战,总是来硬的(现在的社会看起来是文明了,但是本质上还是男人统治的时代)。老子看到了女人掌管社会时的和谐,发现现在的社会从管理思路上就是错的,应当向女人学习。所以他就借鉴母系氏族社会的管理经验,创造了“贵柔为美”的思想;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的思想是根据周易而来的,周易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典:易经和易传。易经比老子要早,易传就比较晚。易传是把道家和
7、儒家的智慧都融进来,重新解释易经。易经是一个算卦的书,没有什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全书卦中贯穿的思想是阴柔的。夏朝的周易以艮卦为第一卦,艮卦是山,山的目的是让你停下来不要继续进攻。到了商朝,第一卦是坤,坤就是阴柔。周朝就开始进攻了,乾为第一卦,阳刚。不同时代卦的排列不同,也就说明了不同的时代哪个最重要。周易是一个决策智慧,卦是社会大环境,爻是具体条件。决策是根据大的环境和所处的具体位置、条件而定的,这就是卦和爻。不可能所处的所有位置都好,在64卦中只有一个卦爻辞都是好的,就是谦卦。在任何的情况下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都没有坏处。老子是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自己天才大脑的升华,以“贵柔”为
8、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理想体系。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老子的思想体系,也是整个道家体系的概括:第一个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也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老子这三个关键词实际上是一个自然。首先我们解释第一个关键词“道”。什么是“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看起来不一样,但是都被一个看不见的规则所控制。老子很聪明,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无形的,就是“道”,简称“无”。
9、一些东西是视觉无法看到的,如规律、本质;还有一种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是一个有形的世界,简称“有”。这个“道”是看不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看着有但是却又看不见。“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他一定是有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规律看不见,但是就是控制着你。商人被商道控制了,才能挣更多的钱。这个“道”不是真道,是伪道,是人类的功利之心创造的一种虚假的游戏规则。老子把“道”分为两种,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的没有功利之心。“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的道是自然的,就像拉弓一样。弓是弧形的,下面的往上走,上面的往下走,处于一种平衡。比如
10、老虎,很强大,但是一年才能生一窝,成活率还很低。兔子、老鼠很弱小,但是一个月就能生一窝,跑起来很快还会打洞。“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大的要抑制,弱小的要扶植。“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有功利之心,于是制造了一套虚假的游戏规则,就是人之道。这样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越有钱越有势的,就去巴结;没钱没势就挨欺负。“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明明是强者却还愿意救助弱势群体,遵循自然规律,是真有道的人。老子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东西非常厉害,这就是“道”。它看不见,我们现在的社会为什么出错误了,就是我们违背了这个自然之道。我们人类的功利之心创造的游戏规则,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糟。老子认为我们要想幸福,就
11、得解放自己,寻找真正的规律。但是规律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要分析这个规律,称它为“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的意思,有必然性、强制性。为什么用道路来形容这个看不见的规律呢,就是因为他有必然性、强制性,是用一个形象的东西来比喻这个看不见的规则。古代的路是先民用脚踩出来的,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我们从北京到太原,路过太行山,走了很长时间才走出一条路,如果不按照这个道路走就会消失在蛮荒世界里。现在的路表面上看我们可以人为的拆迁,但这个路如果被人为地破坏了。比如草坪中被人为踩出来一条小路,就说明修的这个路不符合人行走的规律。但是老子说了,这个道路并不是无形规律的名字,那是对它的一个称呼。真正的规则
12、是没名字的,无形的。一个东西给它下了定义,这个概念就抓住了本质。规律这个东西我们看不见,它的本质是什么也无法知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们无法给它起名字,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称呼它。在老子的眼中,这个规律不是人类设置的规律,它是宇宙万物的生母,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动因,我们还可以称它“玄”。 但是这些都只是对它的称呼,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老子说的这个“道”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规律,我们说的规律是事物本质间的内在联系。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者,“道”存在于天地产生之前。但是老子不是宗教家,道教和道家是两回事。道教是长生不死的一种宗教,道家是一
13、种哲学,哲学不能武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就是虚的,道是虚的,但是永远不会穷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它就应该存在了。它是一种最神秘的宇宙能量,它是有实体的,但是这个实体看不到,无处不在。老子有一句最著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人对一二三有一个大致的看法,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人们就把“一”解释为元气,这个元气就是现在指的最基本的物质。本来这个世界没有物质,只有一种最神秘的能量叫做“道”,道生一,产生了基本粒子、产生了元气。一生二,元气分裂,分为阴阳二气。二生三,阴阳二气合起来,成为中和之气。三生万物,和气产生了万物(
14、见图)。“万物负阴而抱阳”,所有的事物都是阴阳产生出来的,背阴向阳。这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老子之前从未探讨过宇宙从何而来。“道生一”这个思想至少提出了一个宇宙是从一个没有形状的最基本的能量,一步一步分裂产生出来的。这个思路对后来中国的“宇宙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周易,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就受到了老子的影响。易传中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还是借助了老子的思路。到了汉朝就把老子的思想、易传的思想和阴阳五行综合起来了,通过对周易的解释,产生了一个中国的宇宙生成论。宇宙从无形开始,道生一,产生了基本的元气,这个元气又叫太初之气,从无到有越来越庞大
15、;后来元气分裂成阴阳二气;继续分裂成四象之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又分裂变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再变成了八卦之气。就是这个“道” 产生了元气,元气不断分裂,宇宙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气场。这个气场形成之后,一方面有气的形态,一方面产生了有形的天地万物。太初太素之气产生了星宿,阴阳二气产生了天地,五行之气产生了五个方位、五音、五脏等,八卦也都对应其物体形态如天地山河等。所以说老子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宇宙发生论,这就是中国的宇宙大爆炸,这个思维的源头就要追溯到老子。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
16、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每个事物生成之后为什么能发展变化,就是因为来自宇宙的根本能量在你身上。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老子通过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我们不用抓住有形的东西,要注意无形的东西。道家更注重无形的东西,在老子笔下有两种道:一种是宇宙没有产生之前的所存在的能量,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东西,叫做“常道”。常道实际上就是恒道,永恒的规则,是宇宙的总规律,不可言说。还有一种在万物产生之后,每一个事物所遵循的规则,叫“非常道”,是具体规律,可以言说。老子第一章写:
1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种道,一种可以用语言表达,它是“非常道”,不是宇宙中永恒的产生于万物之前的根本大道。我们可以给这个“道”起个名字,但是并不是宇宙总规律的真正的名称。我们怎么知道世界上存在这两种道呢?这两种规律一个是有名的,一个是无名的。“无名,天地之始。”它不通过任何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它是无名的,是天地产生之前的一种状态,这个指的就是“常道”;“有名,万物之母。”道的另一种形式,产生与万物之后,在每一个事物中。这就有名字了,因为它来自于宇宙动力的这个道,它真正的母体是根本的动力,有名的东西是万物之母。事物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宇宙第一动力,但是它已经变成有名了,可以用语言描述
18、。怎么才能理解这个宇宙的第一动力呢?我们必须“常无欲”,当你完全没有欲望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它可以超越具体事物而存在,那是宇宙最根本的东西。“以观其妙”,观的就是生成万物的奇妙,而“常无欲”是观察永恒存在的道。“常有欲,以观其徼”,体会有名的道,观察事物内部具体的规律。事物顺应自身的规律,达到自身最大的圆满,这就是非常道。此两者,指的就是“常道”和“非常道”。同出而异名,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同谓之玄”,都是来自宇宙的动力,具体是什么是说不清楚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是变化的动力。这个“道”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从“人道”来说,从古至今没有根本区别。“古今同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
19、甫”,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父亲,我们用他来比喻大家的父亲。万事万物有一个根源,“众甫”就是共同的父亲,我们都是这个“道”的子孙。正因为这样,天不变,道也不变。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了解了古代的道,也就是了解了今天的道理。“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大家学两千年以前的道德经,老子时代的人道和现代的人道没有根本的区别。历史就是重复过去的东西,现在社会的问题三国时期全都遇到过了。为什么说“读史使人明智”?社会的兴亡是有规律的,能把它的源头抓住了,后面再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真正有用的东西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是靠无形的东西来支撑的。比如脚下站立的那块土地,如果把周围的泥土都挖光人还可以站
20、立吗?道看不见,但是却是万物的根本。道这么伟大,它的具体的规律是什么?我们的行为怎么样才是符合道呢?一句话“正言若反”。什么事都要反着看,正面的话全都反着说,道的运动规律与常识相反。还有一种说法,反就是循环。我认为“相反”的解释更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表现是无形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被无形的东西控制。这个无形的东西对于我们没有产生作用,这似乎违背了常识。常识是我们要时刻看到领导力的存在,道则不然,它始终控制着你但是一点都看不到。“明道若昧”也是这个意思。完美的事物正与常识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一个事物完美到极致,好像是有缺陷的。为什么?一个自然的东西肯定是要
21、有缺陷的,真正好的就是自然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就是虚,真正的满看起来好像虚,好像不满,但是用之不竭。例如学者,真正有学问的都是很虚心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的正直看起来好像不正直,真正的巧表现为拙。三国时期,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都想当太子,明争暗斗。有一次曹操出征,出发前,杨修帮曹植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歌颂曹操的文章;曹丕的手下则给他出主意说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哭就可以了。等到曹操出征时,曹植把写好的文章献给了父皇,而曹丕只是躲在一旁擦眼泪。最后曹操把太子之位给了曹丕,他真诚啊!这就是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讷就是不说话,不辩就是最好的解释。高明的管理方法与常识相反,我
22、们注重有形的东西,道家注重无形的东西。再严重的问题都是从一个很小的问题发展起来的。我们注重有形的已经发展起来的问题,老子让我们从反方向入手,从无形的方面入手,处于萌芽的时候就抓住它才容易解决问题。“其安易持”,当局势稳定的时候我们容易控制它,“其未兆易谋”,还没征兆的时候掐死它是最容易的。“其脆易破,其微易散”,它很脆弱时容易打散它,很小的时候容易解决它,应当“为之未有,治之未乱”。再大的东西都是从小产生的,有形的东西都是来自无形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重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还是为之未有,治之未乱。这就是老子教我们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入手,不要等它发展起来。圣人的行为与常
23、识相反,“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圣人明明处于百姓之上,说起话来却十分和蔼谦虚。“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先民就是站到民众前面带领民众,但是他却要躲在民众后面,看看大家都准备往哪走。中国有句话叫“顺时者昌,逆时者亡”,时是什么?大家都这么想就叫“时”。高士的行为也是与常识相反,“士”就是中层,不是最高领导人,古代的“士”是有武功,带着一群人打仗的人。“善为士者,不武”:真正的武士不逞武勇,不露锋芒。这不是相反么,和圣人是一样的。“善战者,不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是轻易不发怒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样的,食肉动物抓食草动物不会是又叫又跳的,那个又喊又叫的都是弱势群体食草动物。“善胜敌者不与”:善
24、于战胜敌人的人根本不用与敌人对抗,为什么呢?正面对抗两败俱伤啊。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你的同行如果欺负你,你只要和他发生了争执就不能全胜了。你可以外后退,这样他的欲望就会膨胀起来,他觉得自己很厉害,就会今天欺负张三明天欺负李四。很快他就成为人民公敌了,当他墙倒众人推的时候,你在人缝里踢他一脚就可以了。“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才的人总是谦冲自牧,自居卑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天”就是自然,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二、德何得而畜?你的生长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哪里?是一种内在的德、道。何由而行?世界物质产生了你的形体,就是古人所说的阴阳五行的元气。何使而成?是势。势是什么?就是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清华大学 教授 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