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环境科学考研笔记.doc
《浙江大学环境科学考研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大学环境科学考研笔记.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大环境考研专业课环境学笔记第一章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环境科学的由来 什么是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和环境间关系的学科。主体是人,客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体是与之相对的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环境科学解决什么问题?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弄清人类和环境之间各种各样的演化规律,调控人与环境的关系,控制人类活动给环境造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成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利用资源。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环境科学的研究层次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宏观:研究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由
2、此揭示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环境规划 环境政策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微观:环境科学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产生、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迁移、转变、积累、归宿等过程及其运动规律。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环境科学产生与发展 20年代-50年代 孕育 八大污染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60-70 提出并形成 酸雨等区域环境问题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80-至今 蓬勃发展 全球性环境问题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主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物种濒危、森林减退、湿地破坏、沙漠化、土壤侵蚀、农田盐渍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 化、耕地保护、地下水退化、石油供应衰退、矿物资源衰减、地表水短缺、全球变暖、酸沉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降、臭氧破坏等。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第二章 生态环境基础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一.生态系统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本功能单位。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组成: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非生物环境:除了生物以外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及其生活场所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生态系统 本文来自:博
4、研联盟论坛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结构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形态结构 营养结构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生物种类 食物链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生物数量 食物网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空间配置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环境因素:地形、地貌等(如山地、平原)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类型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生物圈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2生物层次结构及其特征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2.1种群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种群的增长形式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2.2群落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
5、3生态因子以及其生态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一、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四、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主要生态因子:温度、光和辐射、水、空气、土壤 等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作用方式:拮抗作用;协同、叠加和增强作用;净化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协同: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总毒性等于或超过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本文来自:博研联
6、盟论坛 叠加:总毒性为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总和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增强:一种无毒性的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拮抗:各因子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的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净化: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消除水、气、土壤中有害物质的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规律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限制因子规律: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只有处于最小量的因子或接近耐受极限的因子对生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物的生长发育起主要限制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耐受性定律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4 生态系统的功能 本文来自:博研联
7、盟论坛 生物生产 初级生产 次级生产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能量流动 Lindeman效应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物质循环 水、碳、磷循环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信息传递 营养、化学、物理、行为信息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5生态平衡与稳定性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一、生态平衡 二、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 三、引起失调的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四、调节机制:反馈机制、稳定性机制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生态系统稳定状态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抵抗力缓和或消除内外扰动的能力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恢复力受干扰后恢复原状的速率可塑性振幅滞后性弹性 本文来自:博
8、研联盟论坛 持续性维持稳定状态时间长短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第三章 环境污染生态效应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1生态危害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环境有害有毒物(Hazardous and Toxic Materials):环境有害物(hazards):能引起人类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和环境危害的物质,环境有毒物(toxins):能造成人类和生物毒害甚至致死或致伤的物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importing storage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Transportation Use Di
9、sposal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Release into environment and exposure to humans and ecosystem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危害(1)植物 可见危害:急性型、慢性型、混合型;不可见危害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动物: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击、致癌、致突变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2生态毒效应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2.1途径(1)植物 植物根系 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叶表面的吸收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动物:吸收、分布、排泄;毛发、皮肤、呼吸道、食道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生态系
10、统:迁移:渗透、凝聚、蒸发、吸附、吸收、稀释、扩散、沉降等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转化:生物转化(生物体累积与富集、生物代谢、生物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化学转化(中和及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反应、光鳌合作用、沉淀溶解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物理变化(放射性蜕变)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2.2致毒机理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从细胞水平分析(1)影响酶活性(2)与体内分子结合、破坏化学平衡(3)诱发不利于组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织器官的物质产生(4)与细胞内基因反应,引起突变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从致毒效应分析(1)不可逆性毒作用(2)可逆性毒作用(3)
11、毒物物理性蓄积引起的毒作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2.3影响毒作用的因素(1)剂量(2)作用时间(3)生物活性:相加作用、拮抗作用、协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同作用、独立作用(4)作用途径 其他因素:种属、种类、个体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相加作用:M=M1+M2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协同作用:MM1+M2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独立作用:M=M1+M2(1-M1)或M=1-(1-M1)(1-M2)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毒效应评价:1.毒污染类型(Identification of agents)2.
12、入侵途径(Mode of entry)3.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暴露及时间(Exposure and time)LC50for water or air pollutants 50%死亡的浓度;LD50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for pollutants in food 50% 死亡的剂量4.受体(Receptors)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The following toxicity for humans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Highly Toxic Toxic Practically Non-toxic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If taken by mouth 500mg/k
13、g of body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L050mg/kg of 505000 weight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body weight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On contact with skin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LD502000mg/kg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Body weight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If inhaled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LC5020000ppm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3毒物的控制方法(1)以法律制度强制控制(2)经济刺激控制(3)多途径控制污染法第四章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4.1人口与环境 Popul
14、ation and Environment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4.1.1人口学原理 Population principles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一、人口特征(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性别比(Sex Ratio)、年龄结构(Age Distribution)、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空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二、人口自然增长指数形式(Patterns of popu
15、lation growth)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三、人口增长的定量(Measuring Population growth)(1)增长率(Growth Rate)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Growth Rate=Crude Birth rate Death Rate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R=(lnNtlnN0)/t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倍增率(Doubling Time)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t=ln2/r=0.691/r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3)总出生率(Total fertility rate)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The number of childr
16、en woman in a population are expected to have in their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lifetime.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4.1.2人口问题及控制(Human population issue and its control) 承载力(Carrying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capacity):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区域所能养活某中生物的数量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主要影响因子:(1)可利用的食物量(2)可获得的能量(3)废物的累积和处理量(4)生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物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人口的影响力 人口影响力
17、=人口数量/所占面积*技术发达水平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人类生活水平标准:一般以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为标准,既高消费高水平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人口增长的原因:生物学本能:生育能力、年龄结构;社会学原因:宗教、文化教育、传统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经济;政治原因:政策、战争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人口控制方法:政策控制;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增加国际间援助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4.2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一、 概念(Concept) 自然资源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代和 本文来自
18、:博研联盟论坛 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联合国环境规划计划署 UNEP1992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Natural resources are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that humans can use for their own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purposes but cannot create.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者可预见的将来能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以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质量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自然能的总和。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二、 分类(Types of Res
19、ources)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按照资源产生的渊源和可利用性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按照地理学性质:水利资源(含淡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按自然资源产生在不同产业部门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旅游景观资源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医药卫生资源,水产资源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Resources contain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nonrenewable resources.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Renewable re
20、sources can be formed or regenerated by natural processes.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Nonrenewable resources are not replace by natural processes or the rate of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replacement is so slow as to be ineffective.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水域,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 本文来自:
21、博研联盟论坛 三,人类对资源的影响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资源耗竭 污染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耕地减少; 森林砍伐,草原破坏和沼泽滩涂的围垦;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土地资源退化:土地衰退,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壤沙漠化,土壤污染和环境恶化.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4.3 能源与环境(Energy and Environement)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一 能源来源 (Energy sources)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太阳能 风能 水能 蒸汽 化石燃料及核能 潮汐能等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二 能源消耗(Energy Co
22、nsumption)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一) 世界能源消耗特点1.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即使有,煤天然气及常规核燃料等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2.能源消耗水平差异甚大3.世界能耗在继续增大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二) 我国能源利用特征1.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2.能源构成以煤为主,污染严重3.工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业部门消耗能源占很大的比重4.农村能源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三 能源利用与环境问题(Issu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fossil fuels)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1) 城市空气污染(2)矿物燃料的燃烧,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大学 环境 科学 考研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