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通论笔记.doc
《民族学通论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学通论笔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人类的种族人类的种族又称人种,严格说来,所指的是现生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现代民族学家将其理解为经常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种族这个概念所要表示的主要是存在于外表体质特征上的人类变异,是人类进化和发展中必然出现并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研究这个课题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从科学意义上讲,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起源以来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社会意义上讲,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全人类各个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破除种族偏见,
2、维护人类尊严。局限性:从科学上讲,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障碍能把人类不同种族之间的成员隔离开来,拿任何种族中的任何成员身上的任何特质作标准,都能发现种族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列文丁发现只有6.7%的变异能在地理种族的水平上得到解释,即在种族的水平上偏离标准类型的比率高达94%左右。认为传统的种族概念只能解释人类遗传变异内容的15%,剩下的85%的内容都要靠村落与村落、家庭与家庭,甚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来加以说明。对策:人类遗传学家主张限制种族的使用范围,代之以繁育种群或人类变异的概念。体质人类学家尝试采用新的方法,即渐变群,又译倾群,是指人体特质中的某种基因频率在空间上的渐次
3、分布。种族和民族从科学意义上讲,二者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种族和民族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因素。因此,从理论意义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种族和民族在使用过程中又有许多联系:首先,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二者的外延有重合的时候。如美国的黑人既属于赤道人种,又
4、是该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次,二者在日常生活用语中都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含义,尤以民族为甚。如种族主义。第四章 经济文化类型经济文化类型是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概念。定义是: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围绕该核心概念的操作规范包括:第一,它不是单纯的经济类型,而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第二,它具有超地区性的特征。第三,每一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地理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第四,是历史过程的产物。第五,各种经济文化类型都有各自的历史年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首先
5、,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第二,这一概念和理论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套新的选择方案。第三,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第四,对于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五,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也能起到动纲不动领性的作用。最后,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新的途径。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一、 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
6、里江的交汇处,包括讲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的赫哲、鄂伦春及部分鄂温克族。含有两个经济文化类型,即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型(“仙人柱”、马匹、迁徙生活)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型(土窑、窝棚、鱼皮衣、半定居)。二、 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格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内,有蒙古、哈萨克、裕固、塔吉克、藏和部分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含有四个类型,即以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萨克族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三、 农耕经济文化类型1,山林刀耕火种型。门巴、珞巴、独龙、怒、佤、德昂、景颇、基
7、诺等族。2,山地耕牧型。藏缅语族的羌、纳西、彝、白、普米、拉祜和部分藏族和傈僳族。3,山地耕猎型。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瑶、畲族等。4,丘陵稻作型。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壮、侗、水、仫佬、毛南、黎族等。5,绿洲耕牧型。回、俄罗斯、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族。6,平原集约农耕型。汉、满、回、维吾尔等族。分北方亚型和南方亚型。第五章 民族学的源流马克思民族学的创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民族学创立起来了。对民族学的贡献:首先,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其次,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第三,关于氏族和家庭史的理论。第四
8、,关于原始公社的理论。第五,关于私有制产生的理论。第六,关于“直接过渡”的理论。苏维埃民族学派十月革命后,苏联民族学得以建立和发展。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萌芽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式形成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与西方民族学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2,对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3,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相结合。4,重视对国外民族的研究。5,对西方民族学的批判。6,重视民族学理论问题的研究。7,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8,对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研究。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1, 林纾、魏易译哈伯兰的民种学,1903年出版。2,“五四”前后,中国学生前往西
9、方学习民族学知识。3,上海沪江大学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4,李济,南开大学,人类学系开设人类学和进化史课,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人类学系。5,1926年蔡元培说民族学中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对学科进行了界定。6,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其中第一组为民族学组,蔡元培兼任组主任。7,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出版民族学研究集刊。8,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如史禄国、杨成志云南调查,凌纯声、芮一夫湘西苗族调查,凌纯声、商承祖东北赫哲族调查等。9,抗战后民族学研究和教学机构转移西部,开展了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如云南大学和燕
10、京大学的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魁阁)。10,20世纪前半期的研究著作有: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许烺光祖荫下等。11,新中国建立初,参加了中央访问团对各民族地区的慰问、民族地区民族民主建政、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民族学中国化的三种意见第一种:利用外国民族学的方法,择其善者,根据中国实际,结合而成中国化的民族学。在理论上必须对国外学科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综合的汲取,再根据中国的现实加以检验与修改,由是取得思想上的独立。孙本文。第二种:以经过比较择出的某一学派的国外民族学理论为张本,实现民族学的中国化,强调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理论和事实结合,使西方
11、学术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再加上有了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实现彻底的中国化。吴文藻。第三种:吸收国外民族学的合理之处,但因为国情不同,中国所需的民族学和欧美殖民地式的民族学应当有本质的区别。建立一种在观点、方法和内容上都与西方有别,成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学。要修正地应用民族学,将一些民族学原则在中国加以应用,以求适合中国的特殊情况。岑家梧。中国民族学的特点重视历史资料的运用;自观和他观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本土人类学家。第六章 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民族学家获取
12、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构架的源泉,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是民族学创新的基本动力,不仅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1874年,英国科学进步协会编印的民族学田野考察专业手册人类学的记录和询问,是民族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马林诺斯基革命,指的是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的一次变革,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新中国的民族学实地调查最突出的成果有两项: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如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民族
13、学实地调查的特点1, 社会性和多元性。2,文化性和生活性。(关注非主流文化)3,历史性和现实性。4,实践性和探索性。5,艰苦性和变化性。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1, 自观和他观。2,宏观和微观。3,社区和个案。4,定性和定量。(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的制约)5,专题和综合。民族学实用调查法1, 观察与参与观察。2,个别访问。3,调查会。4,问卷法。5,谱系调查法。6,自传调查法。7,定点跟踪调查法。8,文物文献搜集。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1,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为指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调查对象服务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当地群众,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14、。2, 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3, 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4, 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第一,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第二,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第三,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第四,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第五,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的研究。第六,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第七,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第八,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民族识别的三原则:一是结合我国实际,灵活处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特征的理论;二是从民族集团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历史;三是尊重本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民族识别的三
15、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第一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的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为第二阶段;从1964年起,经过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为第三阶段。民族识别工作的意义:首先,使广大少数民族有了明确的族属,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其次,避免了国外因族属不清而付出代价的教训,积累了经验,在国际上引起反响。最后,看到了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尺度,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明确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第八章 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范畴之一,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学 通论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2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