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doc
《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普通心理学(共106个知识点)分值;普通心理学共占30分。其中单选题4到5题,名解题1题,简答题2题,论述题1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 心理现象:答: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 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情绪情感过程 对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喜爱、厌恶等。意志过程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克服困难的活动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
2、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2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答: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描述研究有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是测量两个及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者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其他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等4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取向:(02年论1)答:当代心理学重要
3、的研究取向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行为主义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心理分析的研究,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和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5. 神经元答:(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作用是接受和传送
4、信息。它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02年选3,06年选1) 1 6. 神经冲动答: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换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网络(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元内神经冲动的传导:电传导,通过电位的变化传递信息。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化学传导,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传递。 7. 神经网络答: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网络(神经回路)。 8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答:布鲁德曼的皮质分区图为大家所公认。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
5、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视觉区位于枕叶内,听觉区位于颞叶内。(08年选1)初级运动区,也叫躯体运动区,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等。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言语区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 联合区,是指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 9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的一侧优势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是指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主要负责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负责情绪、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大脑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人的很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10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答:鲁利亚根
6、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第二机能系统,进行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不同的作用。 第三章 感觉11.感觉(08年选2)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可分为视觉、听觉等等。1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答: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01年选2,09年选2)。 绝对感受性与
7、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E=1/R。E 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2 1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答: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阀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韦伯提出公式K=I/I.韦伯分数K为常数,I为差别阀限,I为原刺激量。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02年选4,10年选1)。 1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答:费希纳提出对数定律 P=KlgI, 即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n斯蒂文斯提出幂定律 P=KI,即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幂函数。这两种定律是心理物理学的两种主要定律,它们的使用范围
8、是不同的。 15视觉感受野答:是指视网膜上一定区域或者范围,当它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16特征觉察器答:特征觉察器是能仅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的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可以分为简单细胞、复杂细胞、超级复杂细胞。 17. 颜色(05年选2,10年选4)答: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正程度或鲜明程度。18拮抗过程说答;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拮抗过程说的前身。黑林
9、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现代的拮抗过程说得到了一系列生理学实验的支持。研究发现,在人的视网膜里,有长波中波短波三种感受器,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颉颃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颉颃的过程。 19. 视觉对比答: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20马赫带(07年选2)答: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该现象是神经网络的侧抑制的结果。 21视觉适应答: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
10、,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视觉适应可以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 22后像(04年选3,06年选3)答: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的品质和刺激物相同;负后像的品质和刺激物相反。 23. 听觉基本现象(07年选3)答:听觉的基本现象有音高、音响、声音的屏蔽。音高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听觉特性。声音的屏蔽是指一个声音由于同时
11、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24音高听觉理论答;听觉理论有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频率理论有电话论和神经齐射论。费尔德提出了电话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工作的,振动的数量和声音的原有频率相对应。韦弗儿提出了神经齐射说,认为当声波频率在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相对应,当声波频率过高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位置理论有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共鸣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短纤维对高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长纤维对低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冯贝克亚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
12、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幅也随着逐渐提高直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第四章 知觉25知觉(02年简1)答: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从背景中把少数的事物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认知,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的过程中,认知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
13、,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03年选3)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的种类有:(1)形状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00年名1,01年简2, 05年名1) 26.知觉定势答: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27空间知觉答: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直接认知。包括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4 28图形。答: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
14、分分离出来的。图形的组成原则有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性、方向性、简单性。29.模式识别答: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模式识别。30. 听觉定向的规律答: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31. 时间知觉答: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直接认识。 时间知觉的形式包括: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
15、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人的态度和兴趣。 32运动知觉答: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认知。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空间知觉都有密切联系。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33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03年简2)答: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者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02年选5,08年名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
16、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景运动属于似动。 34错觉答: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现象叫做错觉。视错觉是最为常见且应用广泛的一种错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35意识(06年简1)答: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作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意识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意识具有觉知性、能动性和历史制约性三个基本特性。意识的作用: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
17、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5 36. 盲视答:一个大脑皮层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但病人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较低、波幅较大的波;在睡眠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更低、波幅更大的波。 38. 睡眠和梦的功能(03年简1)答:睡眠的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不能适应的那段时间避免受到伤害。梦的功能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生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
18、体验。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 39.催眠答:催眠是一种意识状态。它是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觉知状态。 40注意。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01年选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41注意的功能(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答: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整合功能,人在注意状态下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
19、息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物体。 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调节和监督功能,人们在注意状态下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 6 42注意的分类。答:可以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两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个体本身的状态如需要、情绪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10年简3)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
20、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存性、对过去经验的依存性、对人格的依存性。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随意后注意来源于随意注意,它又高于随意注意。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07年名1) 43注意的认知理论(03年论1)答:注意的认知理论有注意的选择性理论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注意的选择性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人脑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有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班特提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
21、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完全通过并接受加工;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机制外并完全丧失了,该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该理论是在知觉水平上的选择,故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05年论1)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当信息通过过滤机制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被减弱了,并未完全丧失,过滤器是按照衰减的方式工作。该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05年论1)后期选择理论由多伊奇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上受到充分的分析
22、,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者衰减的装置;所有的信息都进入中枢加工机制,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多阶段选择理论由约翰斯顿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能发生。以上四种理论中,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后期选择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多阶段选择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能发生。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关心人是如何进行资源分配来完成认知任务。认知资源理论有资源限制理论和和双重加工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由卡尼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认知资源完全被
23、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有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控制。双重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双加工理论的例子有边看电视边织毛衣等。 7 第六章 记忆44记忆答: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按照记忆的内容分类,记忆可以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或者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情境记忆是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等学力 硕士 全国 统考 心理学 资料 普通 考点 精要 增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