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资料.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我们简单给古代汉语下个定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其中1.不包括古代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都有的语言,有的民族甚至有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语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一共有17种文字在少数民族中使用。其中有很多有很长的历史。比如藏族文字,公无7世纪时由吐蕃大臣根据梵文创制的,松赞干布全力在吐蕃境内推广的,一直使用至今。再比如说纳西族东巴文字,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古象形文字”,至今仍在用来写经、作文,记帐、通信,在人类文字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争”“爱”。东巴文字是一种原始图画象形文字,计约二千余个字符,
2、因其专门被云南丽江纳西族的祭司东巴用于书写宗教用书和宗教活动,被称为东巴文,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爱字的写法是左边画一个男人,右边画一个女人,两个图案之间有类似英文的符号,这个符号实际上是标识爱的读音。尽管有很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使用了很多种语言文字,但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不包括这些内容。而只是学习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2.我们所学习研究的古代汉语是古代的书面语。因为语言有口语形式,也有书面语形式。先秦文学的书面语与其时代的口语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论语虽在我们现在看来很难理解,但在那个时候却是口语,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本语录,不可能用太多书面语,而实际上当时书面语和口语并没有真正分开
3、,人们还没有什么书面语的意识。汉魏以后,口语发生变化,当时的文人有意模仿先秦表达,形成与口语相去甚远的文言,文言的形成使汉语书面脱离了口语,比如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文言在几千年间也一直占据了书面语的统治地位。因为口语我们已经没有语音资料可供研究,所以我们现在的研究对像也就只能是书面语。也因为书面语多掌握在上层或知识分子手中,与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相差太远,不容易帮助平民学习汉语。所以五四时期有识之士就提倡使用白话文,这样学者所写的文章内容就可以很容易的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和掌握。更有力于知识的普及。汉语的分期,大致可
4、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二、本学期所学内容简介文字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 汉字的性质与特点2.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3. 汉字的形体构造方式4. 文献中的汉字应用问题这其中重点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问题,汉字的形体构造方式,文献中的汉字应用问题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 古今词汇结构形式的异同。2. 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3.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4. 同义词5. 同源词其中重点:古代汉语词汇的结构形式,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同义词辨析,同源词的特点。三、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汉语的直
5、接目的是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而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差距是很大的。故而学好古代汉语的第一步就是要尽量多地阅读古文文选。学习文选不能囫囵吞枣,要字字落实,句句到位,篇篇读熟;不能学习一篇只会一篇,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只有古文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培养起对古文的语感,才能逐步减少以至消除对文言文的隔膜,才能逐步缩小我们与古人之间的理解差距,进而才能见到一篇古文就能较顺利地读懂它。其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我们将在通论部分揭示出来。故而学好古代汉语又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必须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以求使语感尽快地升
6、华。也就是说,要把阅读实践与学习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的指导下去进行阅读实践,以期事半功倍,同时又在阅读实践中验证、充实古代汉语理论。再次,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古书中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教材不可能把它们包揽无余,教师授课更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解决古书中的所有问题,必须熟练地使用相关工具书。说文、说文的说解,绝大部分是可靠的。但由于许慎所见的古文字材料太少,而他据以立论的小篆已经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有了很大的差异,故其说解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错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其次有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等。以上四人,被称为清代说文四大家。尔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汇学
7、专著,也是第一部词典。它是汇集上古学者对经书的训释而成的。“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则表示用当时通行的标准语来训释古籍用语的意思。康熙字典是清代张玉书、陈敬廷等奉敕编写的,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这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影响较大的一部字典。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是专业性质的词典,只收汉语的一般词汇,并非兼容并蓄。其编辑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这是一部学习汉语极有用的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为主体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集体编写,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词诠近人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这是一部古汉语虚词词典。古人
8、把虚词叫“词”, 此书是在总结清代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马建忠马氏文通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成就超过前人。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著,198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第一章 文字 文字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挠着人类,从技术层面来说,文字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用可以见的符号记录下瞬间消失的话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得人类的经验可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独立创造文字,要比制造石器,使用火种,饲养家畜困难得多,从古代开始统治者刻意神化文字,认为文字是神的创造。所以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就是敬惜字纸,百姓对于所有带字的纸都心存敬畏。而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对文字的崇拜愈演愈烈
9、,明代归有光记广东陈元诚,初不识字,自己拿四字书供起来,“终日拜之,久而忽能识字。”这样荒唐的事,古人也认为正常。但这样的故事是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探索心的,于是广大的学者对于文字的产生做了很多猜测,有了很多种看法。然而我们所有的猜测,只是一种基于考古研究基础上的推测,至于古人究竟是如何创制出文字现在仍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一般人认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类型,一看到字形,我们虽然不知其音,却多少能判断其义。因为汉字的字形总要或多或少地同字义相联系,几乎每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这点和西方语言有很大不同,印欧语系是属于表音体系的文字,一看到一个单词我们首先就会确定
10、它的读音而不知其义。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走着与其他文字不同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因为汉字的传承性所以我们至今依然能看懂几千年前的文献。这不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能相比的。汉字不但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工具,而且被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借用去作为文字。一 、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有八卦、结绳、仓颉造字等诸种传说。1.八卦说 又可以叫伏羲八卦说。伏羲,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又作宓羲、包牺、庖牺 、伏戏。有的人认为就是上古时期的太昊氏。八卦: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论便从(纵):“文字便从不便衡(横)。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
11、从而后成水,必从而后成火,必从而后成(川)。”按郑樵的说法,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这种看法很难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 ,是难以演化出众多的原始汉字的。不过,我们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联系。现在已经证实,甲骨文、金文中确实有这类八卦符号。“八卦说”反映了古人契刻记事的踪迹。清段玉裁:“八卦尚非文字”,但“包羲作八卦”,即“文字之肇端”。近代学者刘师培:“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 八卦用算筹进行演算而算筹则是原始时代计数的工具,一般人计数也有筹策。从甲骨文数字来看,八以内的数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 这都反映
12、了古代的记数法。可见原始的八卦符号与数字有着相同的来源。另外宋代郑樵通志六书略把八卦中某些卦形作为“水、火、川”的原始字。 2.结绳说 结绳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许慎说文解字叙也有“结绳而治”的说法。郑玄周易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多寡。” 结绳主要用是用来帮助回忆的,它本身不可能独立完整地记录事情,更不可能表示语言中的读音。因此结绳法只能算是原始的记事法,而不具备文字的性质。 不过汉字中的一些符号和表示数目的汉字还
13、能看到结绳记事的影响。如“十”和“十的倍数” 廿 卅 另间接取形于结绳的汉字还有“世” 金文。世三十年为一世。个别汉字采用结绳形象作为构字符,说明结绳记事对于汉字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汉字起源于结绳的结论。最典型的是“约”字,“约”在甲骨文中,是用手打结的样子,说文释约:“约,缠束也。从系,勺声。”缠束就是打结的绳子。周礼中有“司约”的职官,其职责是“掌邦国及万民之约剂。”3.仓颉造字说仓颉也称苍颉,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将前人传说写入汉字史的是许慎,他在说文叙中指出的仓颉造字。其实,文字并不是一人所独创。正如荀子解弊所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就是
14、说,仓颉之所以传名后代,是由于他做了搜集、整理、统一的工作。由于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合乎情理的。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各朝代都有新字,后一朝代的字数比前一朝代的字数逐渐有所增多,就足可以证明这一点。另外历史上是否真有仓颉其人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原始人并不像现代社会的人一样有明确的私名,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名称,大抵是后人根据某种特征另起的名字,如“有巢氏”指发明建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神农氏,指最早开创农业生的的民族。由此推测,仓颉这个名字也可能与此相似,有学者认为,“仓颉”也许就是创契的意思,
15、如果这个推测不错,那么“仓颉“用是后人对创造、整理文字有重大贡献的史官的追称。上述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都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汉字起源的线索而已,而真正要了解和研究汉字的起源,那还得进一步去考察考古发掘的材料才行。二、汉字产生的源头从近些年来地下出土的资料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文字产生的认识。专家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上发现了一些刻画的符号。这些符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形体比较简单,大都是一些几何形符号,见于仰韶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第二类是像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见于大汶口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一) 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陶器符号在几处仰韶文化遗址里发现了刻在陶器上的记号。它们几乎全部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
16、一个部位,说明不是任意的刻划,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其中,若干记号和后来汉字里的数字十分相似,如:1954年,从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中,发现了113个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有表示数目的: 也有近似“花押”之类的符号: 这些符号可以看成是远古汉字的代表。有一些几何形符号跟商代和西周时代铜器上所见的族徽很相似。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制造者的专门记号很容易转化为族名、族徽。郭沫若认为半坡(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具有文字的性质。我们则认为汉字吸收一些记号,并不意味着这些记号本来就是文字,仰韶文化代表的原始社会晚期的记号显然不可能构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同时也不像是原始汉字。
17、来自记号的汉字,主要是数字等极常用的一些字。汉字吸取改造这些记号的过程一定发生得很早。(二)象形符号(图画)从山东莒县陵阳河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距今四、五千年的人类居住遗址中发现了几个陶符,可以看成是脱胎于图画的原始汉字:唐兰认为这些符号是文字,并且分别释为(1)戊、(2)斤、(3)炅(于省吾释为“旦”)、()“炅”的繁体。“炅”在不同地点出现了好几次。有趣的是在属于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也有“炅”字。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跟古汉字(尤其是族名金文)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应该承认,大汶口象形符号是原始汉字,成为文字(与语言中的词对应)的契机很可能是用作族名、族徽。第二节
18、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字体的演变可以分成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两大阶段的分水岭在秦代。所以我们把秦代以前的文字叫古文字阶段,而汉代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秦代既使用属于古文字的篆文,也使用属于今文字的隶书,实际上是兼跨两个阶段。汉字形体的演变实际上也是人们字形趋简使用方便这种愿望赞成的。这也决定了汉字的演变总的趋势是由繁趋简。也就是汉字简化易写的过程。汉字的形体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这是具有代表性的正式通用的字体。除此以外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草书和行书。一、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
19、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至秦汉时,殷都已成废墟。甲骨文也就消失了。直到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山东烟台人)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
20、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西周甲骨文的发现比较晚,是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但数量很少,而且文字很少,有些字体十分纤细,需要5倍放大镜才可以见到。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多是商代甲骨。字体特点(一) 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写实性。 甲骨文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有的字就像一幅图画,形象逼真。 虎 鹿 马 鸟 鼎(二) 形体结
21、构没有完全定型化 A同一字写法不定。 如: 1. 子 可以是显示大头的小孩子;也可以是在襁褓中挥动双臂的小孩子。 2. 王 可以画成好像是一个大字底下加一横;或天字下一横;或三横一竖。 B 字的繁简不一。 如: 1. 车 有的画着车轮、车厢、车辕和车轴;有的画出车轮和车厢;有的只画出两个车轮。 2. 齿 有四颗牙齿,也有三颗、两颗,还有只画出一颗的。 (三) 存在相当多的合文合文形式上像一个字,实际上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写在一起,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存在相当多的合文。(四) 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这一特点与书写的工具密切相关。商朝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书写是用毛笔,甲骨文已有“笔(聿)”字
22、,作,正象手执毛笔之形。但是占卜的内容需要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刀刻写就无法保持毛笔字的笔法和笔画结构,于是因材而施,改曲笔为直笔,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二、 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最早见于商朝后期,一直延续到战国,西周是其全盛期。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二者一脉相承,在商代文字中,金文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俗体,因此笼统地把金文看成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成的字体,是不合乎实际的。金文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强。但形声字明显增加,已占60%左右。(2)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异体字、合文大为减少,偏旁趋于稳定,行款也
23、渐趋固定,基本上都是从右向左书写。(3)笔画丰满圆润。金文与甲骨文的不同特点可以从下面各字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出来:甲骨文金文天 马 羊 趋固定,基本上都是从右向左书写。三、 大篆 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狭义的大篆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下面讲的是后者。大篆通过说文解字和春秋时的金石器物流传至今,籀文、石鼓文、诅楚文是其代表1.籀文因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记载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所以籀文又称大篆。史籀篇原有十五篇,为四言韵文,是史管教学童的书,说文保存了一部分籀文,作为异体附在正文小篆之后。籀
24、文大多具有繁复的特点。2.石鼓文,是东周时代的秦国石刻文字。所谓石鼓,是十块鼓形石,故称石鼓;又因四周刻有歌颂狩猎之事的四言诗,故又称猎碣(碣,特立之石,方为碑,圆为碣)。石鼓发现于唐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原石上共有六百余字,经磨损和风化,已残缺不全,这是我国现最早的文字刻石.3.诅楚文,是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的秦国石刻文字。共三件,皆发现于宋代,以所祀神名命名。一为巫咸,有226字;一为大沈厥湫,有318字;一为亚驼,有325字。三刻石内容基本相同,是秦王因楚伐秦,向三位神诅咒楚王,祈求他们克制楚兵,恢复秦边城的文辞,故后世称为诅楚文。四、小篆小篆,指秦始皇统
25、一中国以后通用的秦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小篆有如下特点:1.文字形体定型化。小篆一般每字只规定一种统一的写法,基本排除了合体字偏旁形体和位置不固定的情况,从而废除了古文字许多旧有异形字。2.图画性渐次消弱,字体进一步符号化。小篆形体由平匀的曲线和直线结构成,大小均等,整齐端正,其中象形字、象形偏旁和以形会义字发生变化,开始脱离单纯的图画的性质。3.合文现象完全消失,异体字也大幅度减少,一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五、 隶书秦代规定以小篆为标准字形,但由于“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晋卫恒四体书势)。这儿的“隶人”是指官府衙门里面专司缮写抄录的胥吏,是一种职位低微的吏役。
26、汉书艺文志云:“秦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徒隶也。”秦始皇允许他们用“隶字”书写公文,是高明之举。郭沫若先生在古文字辩证的发展中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有意识地采用了隶法,这正是秦始皇的杰出处。”相传隶书的创始者叫程邈。程邈曾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幽禁于云阳狱中。他苦思十年,变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称善,用他为御史。但据高亨先生考证,隶书并不始于秦代;隶书实际上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东方的古文字体演变而来。这样看来,程邈并不是隶书的创始者,而是在搜集、推广隶书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隶书在形体上与小篆的结构、笔势大不相同,它把小篆圆匀宛转的线条变成平直方
27、折的笔划,又把小篆一些复杂的笔划加以简化,并打破小篆原先的字形结构,使一篆变数形或数篆变一形,使小篆丧失了原先的形象性。由于隶书字形简单,书写方便,大大便捷了人们的掌握使用,因此,到了汉代,它就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全国通行的主流字形。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六、 草书 在隶书成为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写得简便、潦草的字体,叫做草书。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主要是用来起草文稿和写信。见的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汉代的草书叫章草,是因为它比较整齐、规矩,有章法。关于章草的得名,旧说很多,有的以为“章”表示有
28、章法,有的以为“章”来源于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急就章的书名,有的以为“章”得名于东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多处于臆测,并不可信。今草,是在章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草书。相传今草创于东汉张芝。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狂草著名的书法家是张旭、怀素,世称“颠张狂素”。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七、 楷书是由汉隶经过简省演变成的一种字体。本名正书或真书,唐以后改称现名。楷,指法式,即规格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为楷模的意思。关于楷书的产生原因及其时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无名氏宣和书谱说:“西汉之末,隶字刻石间杂
29、正书。”据此人们多认为西汉末年已有楷书的萌芽。至于现在通行的楷书,其风格大体上是由唐代书法家的作品所奠定的,唐人楷书完全革除了南北朝楷书中残存的隶书遗意,因而唐代楷书才完全成熟。楷书的主要特点是形体方整,横平竖直,笔画清楚。八、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直到今天,还是日常写信、记帐、记录、起草文稿等时运用得最广泛的手写体。行书相传是东汉末人刘德升所创,但他的行书已失传。行书的特点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练习题一、 解释下列名词术语:1、甲骨文 2、小篆 3、隶书二、 判断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30、)实物记事同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 )程邈是隶书真正的创始者。( )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义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 )形声字的形旁并不表示形声字本身的含义。( )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的能产性最强。( ) 甲骨文是一种相当原始的文字,仅具文字雏型。( ) 从小篆到隶书,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的分水岭。( )三、填充题:1、汉字是一种_体系的文字,每个字都是_、_、_三者的统一体。2、_是象形文字的直接萌芽,是象形文字产生的基础。3、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总称为_;隶书、楷书总称为_。 4、甲骨文又叫_、_、_;金文又叫_;大篆又叫_;小篆又叫_。5、形声字的_只表示形声字含义所属的意义
31、范畴,也即形声字所属的义类;形声字的声旁所表示的音是形声字_之时的读音。四、问答题:1、 象形文字和记事图画有什么区别?2、 简述汉字结构的发展情况。第三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一汉字的形体结构理论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总是与一定的义联系在一起的。形、音、义三者之中,义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是六艺的内容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
32、书的具体内容。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指事者,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清代戴震认为六书中只有前四种才与造字有关,后二种是与用字有关而不与造字相干,故提出“四体二用说”。(一)象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画成所要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的形状而曲折宛转,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象形脱胎于图画,古文字中的象形字大多保留图画的味道。例如: (鸟) (鱼) (马) (鹿)甲骨文的 “马”和“鹿”这两个象形字是根据实物的形象画出来的,但“马”突出地表现了它的头和颈项上的鬃毛,而身体的其它部分却以简单的几笔画
33、出其轮廓。“鹿”也是突出其头,尤其是头上有枝桠的角。而身体部分也是以简笔画的形式表达。这与写实的绘画是有所不同的。有时还可把肢体部分省掉,只画头部,例如: (牛) (羊) 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点:1. 是独体字,即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文”。 即不能拆成两个构字部件的形体。2.有的象形字却需要以另外的形体来作陪衬,这样才使该字所像之物明白无误地展示给读者。例如: 其本义是“人头”。按说,只要画出上面的,就可以表示头了,但单就这一形体不足以让人明白是人的头,还是别的动物的头,故在此基础上加上。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据有人对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汉字作的统计,象形字为
34、264个,仅占总数的2、8%。但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其它三种构字法是在象形的基础或加某一抽象的符号(指事),或合两个独体象形字以会意(会意),或以一个象形字表示义类,一个象形字表示声类(形声)这样形成的。因此,大量地接触形象性很强的汉字,是掌握六书与汉字形体结构的关键,故多认识一些象形字,对掌握文字学知识是有好处的。(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义,上下是也。看了可以大体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所在。也就是一种利用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表示某一概念的造字方法方法,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1.指事字的类别:A独体指事,用纯粹抽象符
35、号所构成。如:“上”“下”两字。 B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所加符号不能独立成字,如“本”“末”等字。 (本) (末) (朱)2.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指事字和象形字都是独体字,二者区别在于字内有无抽象性指示性符号。凡字内有抽象性指示性符号的独体字为指事字,字内除饰画之外,只有象形符号的独体字则为象形字。指事字在说文一书中占的比重比象形字还小,只有129个指事字,因为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比较困难。而且真正抽象的含义,往往无形可旬,也难以指点出来。(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谊即义,按照要记录的语词的概念,会合两个字的意义)以见指撝,(撝同挥
36、,以见出所指向的新义)武信是也(左传:“止戈为武。”又“人言为信。”);会意是比合两个形体的意义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但这种比合,不是简单的相加。1.会意字的类别:A同体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表意符号所组成。如:林、森、从、众、北等。同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例如,“友”由两个“又”(右手)组成,表示双方友好;“并”由两个“立”组成,表示两人并排站着;“从”由两个“人”组成,表示一个人紧跟在另一个人身后;“棘”由两个“朿”组成,义为“小枣丛生者”(“棘”树有刺,故从“朿”);“珏”由两个“玉”组成,“二玉相合为一珏”;“轰”由三个“车”组成,义为“群车
37、声也”;“吅”(音xun)由两个“口”组成,义为“惊呼也”或“众人并呼”;“品”由三个“口”组成,义为“众庶也”即“许多人”;“ ”(音j)由四个“口”组成,义为“众口也”。其他如“林”、“森”、“晶”、“淼”、“磊”、“比”、“众”等,也都是这类会意字。B异体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表意符号组成。如:析、受、休等。“及”是从又(手)持人,会意为赶上并抓住了某人之意。“兵”从廾(拱)持斤,会意为兵器之义,后来又指持兵之人。男 甲骨文从田从力。力象耒形。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的人。本义为男子。婦 甲骨文从女持帚。表示从事家务劳动,侍箕帚的女性。本义为妇女2.会意字与象形字区别:会意字为合体字,这
38、是它与象形、指事从结构上的一种区别点。但有时与衬体象形字不好区别,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只要能分析成两个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就可以看成是会意字,而不能分析为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的,就可看成是衬体象形。例如: 象悬挂着一颗人头之形,表示“枭首示众”之意,本为一个独体象形字,仅管后来分化成两体,作“县”,但在古文字中还是不能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构字部件,故这个字应看成是衬体象形。妥 本义是制服女奴求安,意为稳定。会意字在整个汉字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大,说文9353个小篆中,会意字有1254个,仅占总数的13、4%。这种造字法有很大优势但同时,它的局限性也很大。代词和虚词等不能会意的词语无法表示。(四)形声形
39、声者,以事为名,(拿一个字作为新字表事类的意符)取譬相成,(另外找一个与新字语音相近的字作它的声符构成一个新字)江河是也(江、河都与水有关,故用“水”表示其事类,“江”与“工”、“河”与“可”古音相近,故一以“工”为声,一以“可”为声)。星 甲骨文、金文初为象繁星形的象形字,当隶定为“晶”;后加声符,成为从晶、生声的形声字“曐”;隶变省形为“星”。本义指天空上除太阳和月亮以外发亮的天体。晶字后来专用来表星光明亮。 盂妹惕 左边是个心,右边是蜥蜴。1、需要注意的是形聲字的聲符,反映的是上古語音,不要用現代的語音看待它。(后起形聲字例外) 謗 旁; 菅 官; 盲 亡; 欽 金; 欣 斤; 这些形声
40、字与其声符字的读音今天多不一致。這主要是由於古今讀音不盡相同造成的。此外,有些聲符兼有表意作用。2、形聲字的形符一般表示该字的意义范畴,例如:甲骨文中“膏”从肉,高声,本义是脂肪多 “杜”从木,土声,本义是一种木名,即杜梨、棠梨; “往”从止,王声,本义是到去; “姓”从女,生声,本义是标志家族的字; 3.形声兼会意 即亦声字,会意字的某一个形旁不但表义而且表音。说文為“从某从某,某亦声。” 字 說文:“乳也。從子在宀下,子亦聲。”汲:引水于井也。从水,从及,及亦声。物 本义是杂色的牛此时的声符包含有一定的意义因素,也就是形声字的声符有时有表义的作用。宋代学者注意并提出了形声字有表义的作用,并
41、积极去探求字义。由于形声字的声符大多在右边,因而声符表义的学说被称为“右文说”形声字在整个汉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说文所收9353个汉字中,有7701个形声字,占总数的82、3%。故形声这种构字法是最能产的构字法。汉字进入到形声造字以后,就弥补了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造字法的诸多缺陷,使汉字能维持着一种表意文字的特性就能适应记录汉字的需要。(五)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首,有的认为是文字上的部首,有的认为是音韵上同部,故有主形派和主声派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同意相受,(互为转注的字在形音义三个方面都有联系,两个字在形体上相似,在语音上相近,在意义上相通,都可以互为转注)考老是也说文八上老部:“老,考
42、也。”“考,老也。”,两个字互为训释字,这就是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学者们对许慎所下的这个定义,在理解上分歧最大,从古到今没有统一过。在这里,我们不作深入探讨,只简单地谈谈我们的意见。我们认为,“转注”也是一种造字方法。但这种造字方法只是为了适应词的读音分化的需要,为分化出来的新音另造新字。由转注创造的新字,和老字虽然读音不同,但表示的含义相同。新字从结构上来说,只能是形声字。许慎定义中的“类”,指字形类别,“首”指说文中的部首,“受”指两个字字义相同,可以相互容受。用转注法新造的字,按照其字形分类,在说文中与原先的老字属于同一个部首,新、老二字在读音上有联
43、系,含义又相同,可以互相注释。“考”和“老”就是新字、老字的典型例子。“转注”的造字过程是这样的:例如,语言中有一个词,它的含义是“年老”,读音是lo,人们造了一个“老”字来记录它。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个词在某些地方、某些场合下,读音变成了ko。这样,这个词就有了两个读音。为了准确地记录后一个读音,人们就以“老”字为形旁,另加声旁“丂”,造了一个新字“考”。“考”、“老”二字,在字形结构的分类上,都属于说文的“老”部;在读音上,有叠韵关系,字音相近;在含义上,可以互相训释(说文:“老,考也。”“考,老也。”);因此,它们成了一对转注字。“转注”并不能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字形结构之外
44、产生新的字形结构,因此,转注造字法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法是不同的。下面,再举几对转注字的例子: 颠、顶 说文页部:“颠,顶也。从页,真声。”“顶,颠也。从页,丁声。”颠、顶二字读音相近,是双声关系。 妹、媦 说文女部:“妹,女弟也。从女,未声。”“媦,楚人谓女弟曰媦。从女,胃声。”妹、媦二字音近,是叠韵关系。 更、改 说文攴部:“更,改也。从攴,丙声。”“改,更也,从攴,己声。”更、改二字双声。 逆、迎 说文足部:“逆,迎也。从足,塑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迎,逢也。从辵,卬声。”逆、迎双声。由于转注是为一个词增造新字的方法,因此,它造成了“一词多字”现象,使文字的数量不断
45、增加,不断孳乳。(六)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二字是并列关系,都是“借用”的意思。“托”是“寄托”之义,“事”指“意义”,即某个词的特定意义。许慎的意思是:“假借这种造字方法,就是语言中存在某一个词,但本来没有专门造一个记录它的字,于是就依照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把这个词的含义寄托在一个已有的音同或音近字身上,借用那个现成的字来记录这个词,令、长就是被借用的字。”“假借”造字法的前提条件是“本无其字”,运用方法是“依声托事”。“假借”是一种借用现成字来记录别的词的方法,它并不能使文字家族中增添新的成员。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造字法”,是因为它扩大了被借用之字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增加了记录语词的能力,使一个字发挥了两个字甚至几个字的作用。假借其实可以说是一种不造字的造字方法。由于假借扩大了汉字记词的功能,使我们不必为每个词专造一个字,因此,它造成了“一字多词”的现象,使文字数量的孳乳增长得到了节制。转注和假借,一个使文字不断繁衍,一个使文字的衍生受到抑制,方向正好相反。这两者在汉字造字法中同时存在,反映了汉民族在造字过程中的辩证思想。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在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一文中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术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