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2001版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doc
《北大2001版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2001版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编写前言中国哲学史是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属于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之理念凝结的历史展现,是中华民族思维成就的抽象表达,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一般认识。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客观、实事求是地介绍、分析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内容。()以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为骨干,全面展现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中国哲学史的讲授和考核要体现出知识和能力的辩证:在教学对象上,要把握中国哲学史的核心概念、主要命题、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上,重点关注:文本的阅读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批判意识的运用、传统的资源转化。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
2、一、中国哲学的起源:介绍中哲学思想的起源、中国原始宗教的特点以及中国上古文化的特点;二、先秦诸子哲学:介绍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名辨学、阴阳家等事项;三、两汉经学:介绍两汉经学的形成与发展;四、魏晋玄学;介绍为魏晋的主要玄学思想家,以及儒道合流的基本方式;五、隋唐佛学:介绍中国佛学主要宗派的思想,以及佛学正规化的历史进程、六、宋明理学:介绍宋明理学主要派别,如理学、心学、气学;七、明清实学、介绍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潮;八、近代哲学:介绍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讲解魏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等人的哲学思想。、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知识系统科学
3、化的前提下,进行了一定的更新或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增加典型文本的解读内容。中国哲学史课程历史性比较突出,要讲出该课程的特色,必须加大原汁原味的典型文本的分量。为此,本课程组要求本门课程的讲授要选择更多有代表性的第一手资料,让授课对象真正进入到中国哲学史的情境之中。第二、加强理论分析的分量。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既是史,又是论,因此理论分析不能少。为此,该课程组鼓励所有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注重专与博的结合,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理论分析能力,从而培养教学对象对中国哲学史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本大纲经过哲学原理教研室成员的共同商议,几经修改,
4、由院学术委员会最后审定。由于本大纲的编写属于一项探索性工作,各种思想体系冲突复杂,编写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不足之处,恳请学界同仁指正。 编写者 2004年8月30日第二部分:制定大纲的指导思想和有关说明1、 中国哲学史是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根据国家教委对 哲学专业的课程要求编写的。2、 中国哲学史是在解读中国哲学基本文献基础上的综合介绍并重点分析中国哲学观点的哲学基础课。近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历史进程的发展,和世界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尤其是近些年来的新的思想资源的出现以及相伴随而来的对于中国哲学本身的研究的深入和中国哲学史学科自身认识的进一步提
5、高,国内哲学界开始关注并酝酿着对原有中国哲学史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在体系、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大纲力争体现这些方面的积极成果。3、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较为全面的展示中国哲学的基本文献,并以此为基础系统介绍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命题和思想,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基本的文献基础和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4、 本门课程的参考教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 学时安排:共计144学时。第三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由来2、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关注二、“中国哲学”与
6、“中国哲学史”的关系问题。1、 哲学与哲学史2、 关于“精英思想与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讨论三、“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四、中国哲学的特点: 根据张岱年先生的归纳可总结为一下几个方面:1. 一天人2. 和知行3. 同真善4. 重人生不重知性5. 重了悟不重知论6. 既不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五、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第一篇:先秦哲学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2学时)第一节:原始宗教及原始神话第二节:殷商宗教一、殷商宗教之特点: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到祖先一神论宗教二、周初的“以德配天”的天命观1、“天命靡常”2、“以德配天”3、“敬德保民”第三节: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7、思想 一、朴素唯物论洪范:原始“五行说”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二、由卜筮到哲学:周易的哲学思想1、周易的作者、年代、及相关史料2、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4学时)第一节:孔子的生平著述第二节:“正名”思想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8、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第三节:“仁”的思想一.“爱人”二.“忠恕”三.“克己复礼”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四.“孝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四节:孔子的天道观一. 孔
9、子的天命思想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与“知其不可而为之”二. 孔子的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与“子所重民:食、丧、祭”第五节:中庸思想第六节:孔子的为学与精神境界一、“生知”与“学知”:孔子的知识论二、“下学上达”与“执两用中”:孔子的方法论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情怀与“吾与点”的逍遥:孔子的精神境界第三章:老子的哲学思想(4课时)第一节:道家思想研究的现状及前沿问题:一、史记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介绍二、1973年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的甲乙本三、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版本第二节道论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10、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 实体意义的道二. 宇宙生成论意义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充气以为和。”三. 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道 “反者道之动”1.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2. 事物的运动发展“各复归其根”四. 人生哲学意义的道1. 自然无为2. 柔弱处下3. 全德保生4. 绝仁弃义第三节:“静观”、“玄览”的“为道”功夫与“玄同”的达“道”境界、为道的功夫、“玄同”的境界第四章:墨子的哲学思想(4课时)第一节墨家的思想源流及其相关史料一、墨家的思想源流二、墨子其人及其书第二节墨翟的宗教专制主义的思想一、
11、天志:最高的价值规范二、尚同:权威主义的政治理念 “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何以知尚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然胡不审稽古之治为政之说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若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此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三、兼爱:无差别的社会理念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12、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四、节用:功利主义的文化观第三节、“三表”:虚假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13、,此所谓言有三表也。”第五章:先秦时期的明辨思潮(2课时)第一节先秦名辩思潮的兴起及其相关史料第二节惠施的“合同异”第三节公孙龙的“离坚白”第四节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第五节先秦名辩学的意义第六章:孟子的哲学思想(4课时) 第一节:孟子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性善论一. 当时的几种关于人性问题的观点:1. 性善论2. 自然人性论3. “(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4. “(人性)有善,有不善”二. 性善论:1、“四端”说: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
14、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15、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第三节:“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第四节:“仁政”与王霸义利之辨: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七章:庄子的哲学思想(4课时)第一节:庄子的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二节:齐物论一. 相对主义的认识论:1. 认识的主体是相对的2. 认识的客体是相对的3. 认识的标准是相对的 二.“道通为一”: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
16、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第三节: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一. “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吾
17、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囗(左“犭”右“生”即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二. “撄宁” 第八章:荀子的哲学思想(4课时)第一节:荀子的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二节:荀子的天道观一.天道自然的思想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
18、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二.“天行有常”的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三.“天人相分”的思想四.“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第三节:“化性起伪”的性恶
19、论一、“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HTTP/1.0502?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二、性恶论的目的与意义 三、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第四节:“明分使群”与古今、立法之争: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起源说二、厚古薄今的“法后王”说三、“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对礼法、
20、王霸之争的总结第五节、“虚壹而静”的认识论一、“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立足于经验的认识发展阶段二、“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三、“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四、“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第
21、六节:荀子对于先秦哲学思想的总结课堂讨论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2课时)第二篇:汉唐哲学第一章:汉唐哲学总论(2课时)一. 两汉经学及其神学化二. 魏晋玄学三. 南北朝及隋唐佛学第二章:汉初新道家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 黄老道家二. 淮南子 第三章:经学的今古文之争(2课时)第四章: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思想(4课时)第一节 “天人感应”: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一、 阴阳气化的天道观、天之意义:() 天之超越义: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宇宙的主宰,万物的创造者,是有意志、有道德的。()天之自然义:“天有十端”之天,与“天为一端”之天()天之二义的一致性:“超越之天”以“天道”运行于“自然之天”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大2001版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 2001 中国 哲学史 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8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