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争议问题探究.docx
《安乐死的争议问题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乐死的争议问题探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乐死的争议问题探究安乐死问题的探讨 一、安乐死的概念分析 安乐死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指无痛苦的死亡,现在是指因为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已无救治希望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的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自己或者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鉴定和法律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结束生命的过程。安乐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安乐死是指因为“健康”的原因给予致死、人气死亡或者自杀,甚至把远古时代对老、弱、病、残、的“处置”也列入安乐死的范围。狭义安乐死则指的是我们目前讨论比较激烈的安乐死,即上述概念中定义的安乐死。 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状态,而不是死亡方式,更不是使人死亡的原因。在现
2、实生活中,很多人理解的安乐死是“无痛致死”或者“仁慈的杀人”,其实不然。因为死亡状态是由死亡原因决定的死亡性质,目前一般分为三种:因生理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或自然死亡;因各种疾病造成的病理死亡;因机械、化学的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意外死亡或暴力死亡。安乐死只是优化死亡状态,不构成独立的第四种死亡方式,它可以施行于上述三种死亡方式中,对其进行人工调节,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消除死亡痛苦,使死亡过程呈安乐状态。安乐死不是使人死亡的原因,他所解决的矛盾不是生还是死的问题,而是死亡质量的问题,人的死亡是一个过程,死亡过程的状态和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可调性,安乐死可以通过科学的调节机制
3、消除死亡过程中的痛苦,而不是单纯的达到“致死”或“杀人”目的。 二、实施安乐死必须具备的条件 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作为优化死亡的一种状态,安乐死基于人道主义的原则,以解除人的死亡痛苦为唯一目的,使人死得安乐,以维护人的死亡尊严。通过安乐死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无条件的选择安乐死。选择实施安乐死的人必须是“不可逆的、存在痛苦的在死者”。首先,病人是濒临死亡的,无论是身患绝症还是疾病晚期,必须是疾病不可救治而处于濒临死亡阶段;其次,病人肉体和精神极端痛苦。消除痛苦是安乐死的目标,假如病人身患不治之症但没有痛苦,则不能对其实施安乐死;最后,病人的所患疾病
4、是不可逆的,在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治愈或好转的。 三、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争议较少的一种意见是把安乐死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两大类。 主动安乐死 主动安乐死是指医护人员或者其他人在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病人又十分痛苦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病人的死亡过程。根据病人的医院和执行者的不同,主动安乐死又可以分为三类: 1、自愿的、自己执行的安乐死。当病人得知自己所患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下无法根治,病情又在进一步恶化,死亡已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为了缩短死亡过程和减少死亡痛苦,病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执行加速死亡的方式。常见的有病人服用过量的药物或者吞服纸
5、巾、自行拔除医疗软管等。 2、自愿的、他人执行的安乐死。病人在无法忍受病痛折磨,医学又无法根治的情况下,由病人提出要求,由医护人员或者法律规定的人员执行。 3、非自愿的、他人执行的安乐死。对于这种安乐死,存在不同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病人没有许诺,完全是由医护人员或法律规定的人员执行的主动安乐死。采取这种主动安乐死,常常以病人的生命不再有意义为前提,或认为病人若有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或是对自己的行为选择有判断能力,他一定会表达出求死的愿望为前提。”还有的学者认为“病人处于昏迷之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能推定同意,如畸形的婴儿、严重弱智、植物人、车祸昏迷、中风昏迷病人等,他们自己没有提出提前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乐死 争议 问题 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