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 答题篇.doc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 答题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 答题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一. 填空1. 符号的意义分为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2. 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是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 赖特关于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是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强调的大众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是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5.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6. P.戈尔丁将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二、 名词解释1. 意见领袖: 在传播
2、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最早在拉扎斯菲尔德等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增强受众定位意识具有重要意义。2. 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和改良。它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3. 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
3、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像一般民众开放,允许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虽然民主参与理论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但它对于公共性较强的媒介领域仍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4.有限效果理论: 有限效果论是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所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其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物理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该理论指出: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
4、的改变而是对其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条件,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以及媒介本身条件、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5.传播效果论: 传播效果第一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的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传播效果第二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传播效果具有环境认知效果、
5、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规范效果三个层面。6. 便士报运动: 便士报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也使之被称为大众报纸,具有价格低廉,内容贴近大众生活,发行量大,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群体而是分散、异质、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广告成为报纸经营主要财源的特点。并且在此过程中报纸完成了由“观点低”向“新闻纸”以及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运营的两个转变,标志着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7. 文化规范理论: 文化规范理论是在议程设置理论出现之后,人们对于“把关”和新闻研究得出的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三因素之一。其主张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
6、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8.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通过研究得出观点: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9. 皮下注射理论: 皮下注射理论是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对社会冲击巨大以及传播媒介利用达到空前程度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
7、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但该理论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错误观点。10.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群体意识主要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对于群体传播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三、 简答1. 简述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以及“休眠效果”两个理论。 信源的可信性是指作为信源
8、的传播者的信誉与专业权威性。这里强调的影响传播效果的主体是信源即传播者。霍夫兰和韦斯与凯尔曼分别在1915年和1953年进行试验,证明了信源可信性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出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信源可信性效果关系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另一影响传播效果的主体是传播内容。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由信源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源信息作为边缘属性在记忆中可能会模糊,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却会上升。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会趋于减弱消失,而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会得以展现。得出循环播主体与传播
9、效果之间的“休眠”效果关系为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内容所起到的说服效果才能充分展现。 总的来说,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是:信息在传播短期,信源可信性对其影响效果较大;而从信息传播长期来看,信息内容本身起最终决定作用。2.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包括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三个内容。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拥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所以真正有价
10、值有意义的讯息不是时代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了任何能够眼神人体功能的事物。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实质都是从人的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的发展。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这个观点并不是严格的科学考察的结论,只是一种思辨性的推论。“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过多的感官或联想活动就可理解
11、,而冷媒介则传达较少而模糊的信息,需接受者动员感官配合与丰富联想才能理解。这一理论的启示意义是:不同媒介作用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3. 作为传播者,大众媒介有哪些特点?作为传播者,大众传媒有以下特点:第一,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式固定的,传授双方不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受众只能单方面接受来自传媒的信息。第二,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组织的基本成员虽然作为个人而存在,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以组织代表的身份出现。其传播的信息也不再是纯粹的个人作品二变成了组织的产品。第三,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传媒组织直接控
12、制大众传播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如先进的技术与昂贵的机器、设备。大众媒介以上的三个特点使之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从某种意义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力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4. 意见领袖有哪些特征?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一,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见领袖并非大人物而是人们生活中所了解信赖的人。二,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的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他们与被影响者保持着横向传播关系。三,意见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 答题篇 传播学 概论 考试 要点 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