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doc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师范大学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11.1 实习时间11.2 实习地点(路线)11.3 实习目的11.4 实习人员11.5 实习准备216 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4月16日4月23日)2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32.1 自然地理62.1.1 石林62.1.1.3植被与土壤82.1.2 蒙自122.1.3 屏边132.1.4 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192.1.5 马堵山水库192.1.6 澄江县抚仙湖212.2 人文地理222.2.1 石林222.2.2 蒙自县262.2.3 屏边县332.2.4 河口县372.2.5 建水县41三、专题报告43四、实习总结48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1.1
2、 实习时间2012年4月16日至2012年4月23日,历时8天。1.2 实习地点(路线)昆明市呈贡区石林县蒙自市屏边县河口县建水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呈贡区。1.3 实习目的(1)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工作意识,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途径,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学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2)通过这次对实习使我们对云南省东南部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 (4)通过对对实习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的进一步了解,更加全面的认识到了实习地区人地关系的相关问题
3、。(5)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锻炼意志。1.4 实习人员09级地理科学专业92人以及王平、左俊辉、段勇、吴宁、丁文荣五位指导老师,因徐伟同学未参加本次实习,因此实际只有91人。1.5 实习准备召开实习动员会,了解野外综合实习目的意义、实习计划、实习线路和主要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和实习纪律、成绩考核等;查询、检索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有关实习内容;认真阅读、分析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熟悉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实习内容;听相关专题讲座,确定实习报告专论部分选题;借相关实习用具,准备一些野外实习必备的急救药品等。16 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4月16日4月23日)16日:昆明石林县,住石林县城。主
4、要内容: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含土壤、植被);喀斯特湖泊等。17日:石林县城蒙自市,住蒙自市。主要内容:南盘江干热河谷植被变化情况、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参观红河州博物馆等。18日:蒙自市新街屏边县,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元江(河口市、个旧市)河流水文特征及河谷地貌;元江中游干热河谷自然环境特点;滇南个开蒙城市群规划与建设;昆河经济带发展及沿线开发;红河州沿边开放及口岸建设等;城镇聚落(以蒙自市建成区为主)等。19日: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团山附近的火山地质地貌和火山灰土,山地黄壤及南亚热带次生林;区域气候特点及其分异;人文地理调查(屏边县城)等;20日:住屏边县城。主要
5、内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植被、土壤及垂直自然带;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利用等。21日:屏边县城马关县古林箐河口县,住河口县城。 主要内容:马关县古林箐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山原及北热带石灰山雨林、季雨林生态系统;黄色石灰土、赤红壤、砖红壤等。22日:河口县城建水县,住建水县城。 主要内容:河口边贸口岸建设及边境贸易;河口县民族文化;红河下游湿热河谷自然环境特点(河口县)与中游干热河谷自然环境(个旧市、元阳县)对比;建水县地下喀斯特地貌(燕子洞)及县城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等。23日:建水县城通海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 主要内容:“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自然环境演化;星云湖、抚仙湖
6、湖泊地貌与湖泊水文、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此次野外实习的区域范围为云南省东南部,具体为从昆明市呈贡区到河口县之间的区域。滇东、滇东南位于小江断裂,哀牢山断裂以东,地势北高南低,区内高原部分保存良好。路南、陆良、师宗、泸西一带高原面部分表面平坦,起伏不大,上部断陷盆地与湖泊星罗棋布,文山、砚山、丘北一带也保存有一定面积的高原面,情况与滇东类似。在富宁、广南、西畴、马关一带,地处云贵高原的转折端,地表切割较深,高原面支离破碎,形成侵溶与溶蚀中、低山山地,该区处于金沙江、珠江(南盘江)、元江(红河)三江分水岭地带,各大河及其支流上多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该地区碳酸盐
7、广泛分布,其中又以上古生代石炭二叠系、三叠系的底层为主,在西部边缘,还有元古代震旦系及昆阳群、下古生代的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的石灰岩出露,中部为三叠系个旧灰岩为主,南部为泥盆系及寒武系,西北不则以石炭、二叠系灰岩为主,非灰岩部分多为砂页岩,在大围山一带出露岩浆岩及副变质岩。由于碳酸盐底层分布广,这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也十分典型,如石林县的高石芽、溶斗、溶蚀盆地等地貌、丘北、砚山等地的峰丛、孤峰溶丘、峰林、溶蚀洼地、地下河、天生桥、喀斯特湖群等,这里有著名的石林的剑状喀斯特,泸西、弥勒的阿庐古洞、白龙洞,丘北的普者黑喀斯特湖群,长5.2千米落差100多米的六郎洞暗河、砚山、文山的峰丛、孤峰、溶
8、丘、溶洼与西畴、马关的峰丛、塔状峰林等典型喀斯特景观。在南部东部边缘地带,受南盘江及支流、红河及南溪河等深切,常形成深切的峡谷地貌形态。实习区内多内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在南部边缘有北热带气候出现,在较高的山地上,有部分南温带气候存在,在亚热带气候带内,大体弥勒以北,为北亚热带坝区为中亚热带,弥勒以南、文山以北大部分为中亚热带少数低坝为南亚热带,西畴、马关、屏边、开远等地为南亚热带部分为中亚热带,河口、红河下段为北热带。从昆明到河口止,气候跨越多带、气温与降水的变化也大,年均温约从14摄氏度到22摄氏度,年降雨量约从827毫米到1777毫米,无霜期由230日到全年无霜、活动积温约从4500摄
9、氏度到8429摄氏度。区内河流分属于金沙江、南盘江、红河三大水系,昆明、宜良北属于金沙江水系,石林、弥勒、开远、蒙自、建水、丘北等属于南盘江水系,文山、马关、河口、屏边属于红河水系。区内河流多为大河的上源或一、二级支流,河流为山地高原型。河流水急多峡谷,在高原面上源头附近、河床较浅,曲流发育,干流及河流中下段河流深切,为峡谷河段,水流急,多险滩瀑布。在石灰岩区,地面河水较少河流时隐时现,地下河段长,六郎洞河、南盘江、南利河等均有较长的暗河段,颜洞、燕子洞等地下河段长约10余千米。湖泊众多,多在东部和北部,类型大多为断陷湖泊,小型为喀斯特溶蚀湖。较大的有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长桥
10、海、大屯海、三角海等,小型者如月湖、长湖、石林湖、仙女湖、普者黑湖群、浴仙湖群等。土壤类型多,水平与垂直地带普明显。土壤以铁铝土纲的红壤、黄壤和赤红壤为主,在边缘地带以及深切河谷内分布有砖红壤及燥红土,而在高山顶部,有林溶土纲的黄棕壤或棕壤,在石灰岩区有石灰岩土,在屏边的团山一带有火山灰土。受地势北高南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带分别为山地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高大山地上,在垂直带上出现红棕、黄棕、棕壤,非地带型土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新成土、火山灰土则穿插于各带中,南部低热河谷内,则有燥红壤分布。在实习区内,植被的带状分布也很明显,尤其是南部边缘地带、水平带与垂直带都很典型。从自然植被看大体跨越热带
11、与亚热带植被类型。目前天然的水平植被多数地区已经被破坏,而以松林(云南松、华山松等)、杉木(杉木、油杉)或松栎混交林等代替,也有些地区、荒山(石山、土山)也有一定比重。从一些高大山地或深切河谷内残存的原始植被来看它自南向北分别有热带沟谷雨林、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北亚热带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山苔藓常绿阔叶林。在广阔的石灰岩出露地区,天然林已经不存在,除了有少数松林、杉林、松栎混交林外,还有不少地区分布着石灰岩灌丛植被,在红河的近河口段以及南盘江下游河段上,气候干热,焚风效应强,这些河谷内当原生植被被破坏后,高大木本树种极难恢复,而形成一
12、 种近似是稀树灌草群落的植被,在谷地的坡地上,除了生长扭黄茅、香茅、龙草、类芦等草类外,还生长着天干果、余甘子、虾子花、火绳树、厚皮树等小乔木以及霸王鞭、仙人掌、牛角刺、落地生根、龙舌兰、刺茄等多刺灌丛。在局部荒坡上,还生长有飞机草与紫茎泽兰。野生动物在广大区域内已经很少存在,除了一些低等的昆虫,两栖爬虫等外,大型兽类,仅仅在一些高大山地或自然保护区内,因森林植被还有部分保存之故,还可见到。如大围山、老君山、小桥沟、古林箐等仍然有保护区,大里山、哀牢山等山地内,还可见到蜂猴、懒猴、短尾猴、小灵猫、丛林猫、灰叶猴、黑长臂猿、猕猴、熊猴、黑熊、金猫、毛冠鹿、青羊、穿山甲、水獭、水鹿、巨松鼠、孔雀雉
13、、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太阳鸟、啄木鸟等。另外,两栖爬行类中的角檐、雨蛙、树蛙、地蜥、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竹叶青等也有一定数量。但是由于附近居民的乱捕或破坏其生境条件,其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有些已经到濒危阶段。从昆明至河口可跨越三个自然地带,他们是:I: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河口及南部边缘海拔400至600米一下地区;yII: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地带),大体是曲、竹园、文山、广南一线以南地区;III: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也可分为两个地带,大体从昆明、石林、陆良一线以南
14、到文山、广南、竹园等地之间为中亚热带,大体从昆明、石林、陆良一线以北为被亚热带。2.1 自然地理2.1.1 石林2.1.1.1 地质地貌昆明经宜良至石林,沿线分布两个断陷湖盆:阳宗海和汤池,宜良地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进入石林喀斯特地区,逐渐可以看见裸露的石灰岩(主要为石芽)以及溶蚀洼地,越靠近石林中心地区越典型。石林地区居扬子江准地台西南隅,区域地质构造为石林倾伏式背斜,构造轴向为15NE195SW,岩层产状平缓,为巨厚层状。平面上发育有一组扭性裂隙,缺乏张性破裂面。出露的地层以占上古生界为主,次为元古界、下古生界和新生界。前者包括泥盆系中统曲靖组、石灰系中统和上统马平群二迭系下统倒石头组、栖
15、霞组、矛头组灰炭和上统峨眉山玄武岩。后者有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及下第三系、第四系。岩性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砂岩、页岩、砂页岩、玄武岩等。石林景观主要发育在下二迭统矛头组石灰岩中,少数发育于栖霞组石灰岩中。在实习点(245143N,1031950E),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十分发育,石芽聚集形成石芽原野。直径小100m的喀斯特溶蚀洼地称为漏斗,大于100m的称为溶蚀洼地;发育良好、规模较大的石芽群称为石林。大石林基座相连,含镁较高、硬度较高,在淋蚀过程中风化较轻。该点主要是小石林,石芽分布很广,周围也分布着许多小型的石林、溶蚀残丘、溶蚀洼地以及漏斗。该点周围岩石多为灰白色或白色,其岩性
16、属于早二迭世晚古生代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也有栖霞组的;乃古石林因岩石含镁较高,岩石呈黑色。因水平侵蚀与朔源侵蚀以及岩石质地的差异,岩石出现许多裂隙;岩石柱状节理发育明显。岩石多为沉积形成,岩石中含有许多腕足类、蜓科化石,如珊瑚化石、贝壳化石等。由此可以推断出石林地区曾经是一片浅海,约在二亿七千万年以前的早二迭系,当时发育了早二迭系的碳酸盐岩;最上层为矛头组灰岩,这是石林形成的物理基础;早二迭系末地壳均衡抬升,发生了沉积间断,遭到风化剥蚀形成古溶蚀面;晚二迭系时,强烈的地壳运动(东吴运动)和海底火山喷发,这里为峨眉山玄武岩覆盖;以后海水退出,地面遭受风化侵蚀,形成了准平原。第三纪
17、前期,这里陷落成湖盆。喜马拉雅运动后,该地区又被抬升,形成了云南滇东高原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路南石林位于滇东高原内部的滇东喀斯特高原之核心地带,向西分别是滇东断陷湖盆高原区和滇中红色高原区,向东南侧为滇东喀斯特山原区。在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中,路南石林出于第二级阶梯面上。这里正置珠江水系上游,河流侵蚀切割不强烈,高原面接替轻微,丘陵状高原地形保存完好,地面崎岖,但起伏和缓,仅断块山地和一些非碳酸盐岩类(如玄武岩)可构成相对高耸的山体。海拔大多在1700m1950m之间,仅个别高耸山体在2200M。大石林区海拔在1750左右;乃古石林区海拔在1820左右。石林县境内地势自东北向东南倾斜,主要的山脉有圭
18、山、打羊山、大佛山(又称西山)之间的喀斯特地区。境内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原丘陵、低山、盆地、石林、石芽、溶斗、落水洞、溶洞、湖盆、河谷、峰丛、孤峰等。2.1.1.2 气候与水文石林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据路南气象站(2444N,10316E海拔1679.8m)17年的地面气候资料分析,石林地区具有以下气候特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昼夜温差大,一天有四季,一雨便成冬;降水年内变化大,干湿季分明;太阳辐射强 ,日照充足,常年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向为南风;气候类型属于北亚热带:当地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日数有270.1天,=10积温4857.7,年无霜期113天,年均温1
19、5.6,最热月20.6,最冷月均温8.4,无霜期252天。喀斯特地区地上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落水洞、漏斗较多,地下暗河分布很广。长湖:位于石林东南方,经纬度为244255N,1032511E,海拔1880m。长湖属于喀斯特溶蚀湖,因溶蚀漏斗阻塞形成,如今人为修建了坝堤。其周围地区产流系数为0.3至0.4左右。长湖水质较好,湖中水生植物多:湿生草甸停水芦苇浮水鸭子草沉水植物波叶海菜花。2.1.1.3植被与土壤(1)植被概况石林地区自然植被现在以次生植被占绝大部分。受人为影响较小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已所剩无几,没有原生植被。历史上肯定存在过原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不仅广布于土山,而且也广布于
20、石山,特别是那些有石又有土的石芽山地。常绿阔叶林经砍烧后出现于石山和土山的灌木林和灌丛,己是次生植被,在石林景区尚有小面积分布,只要对其进行严格保护,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可发展成气候顶极群落地带性植被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目前面积较大的次生植被,除农田植被外,主要是幼年的云南松林,偶见华山松林,以及代表荒山荒坡的稀树灌草丛。而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多半是人造的,在部分石灰岩山地有的还稀散成疏林状。成熟而高大的天然云南松林,仅见于长湖湖周,面积很小。广布的稀树灌草丛,按当地气候环境,可以通过人工改造,演替发育为云南松林,但因生境严酷,多石少土、不珊习配盼瑟洒夔查汁程匆为缪慢,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干旱,这
21、一改造过程较为缓慢,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现状植被中最能代表石林地区植被特点的是分布于石灰岩山地的(即残存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它也是滇中高原地区石山常绿阔叶林的代表。其优势种和标志种如滇青冈、云南木樨榄、清香木、黄连木、皮哨子、滇合欢、新樟等,具有区域代表性,这是石林地区树种组成中的重要特征。其次是石山灌丛植被,因其受人为干扰时间较长及地表多石少土干早而恢复缓慢,己成为景区内相对稳定的植被型。其种类组成中的铁子、紫花苦参、苦刺花、茶条木、毛叶柿、清香桂、小漆树灰毛木蓝等均有区域上和生态上较好的代表性,都是石山灌丛植被的标志种,都具有小叶、多毛、多刺、具浆汁、有异味等适应石生干旱脆弱生境的耐旱
22、特征。据植被考察资料,石林地区植被按云南植被的分类系统有5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10个群从。在长湖湖泊西岸植被阔叶成分少,主要是人工植被华山松林,离湖滨近,水分好,因保护较好发育较好,林下灌草丛较茂盛,草本层发育好。东岸植被主要是人工竹林以及滇青等原生植被。原生植被正在恢复,如清香木等。理论上该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遭到破坏后因自然性较强,原生植被正在恢复,但人工干扰仍较严重,减少人为因素,原生演替过程将更加明显。(2)土壤概况:石林地区位于滇东岩溶高原山原红壤地带。成土的地层、岩性较为多样,但主要是二迭系石灰岩、玄武岩,泥盆系砂页岩,母质类型主要有第三纪以来白上述岩性发育形成的红色古
23、风化壳(又称古红土)、洪积、冲积物、湖积物、近代岩石风化残积坡积物等。在当地高原亚热带生物气候等条件的长期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山原红壤和石灰土以及零星的紫色土、水稻土和冲积土等。在长湖东岸山麓我们所看到的土壤属于石灰岩山原红壤。山原红壤主要分布于盆地、盆缘浅丘、台地、山地坡麓。大多由古红骸罐溉今生物气候条件下进一步向红壤化方向发育形成。富铝化过程极强,具有明显的砖红壤的残留特性。按母岩差异,又进一步细分为石灰岩山原红壤和玄武岩山原红壤。石灰岩山原红壤广泛分布于高原面和岩溶丘原山地。常与石灰土成复区分布,母质与红色石灰土相同,但后者Ca2+饱和,PH值呈中性或弱石灰反应。如受富含钙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 师范大学 地理 野外 综合 实习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