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doc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简介:化工冶金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1日,50年代中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大发展时期,化冶所的成立,为化工冶金交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后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在发展化学工程与提取冶金的前沿领域,化冶所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为解决化工与冶金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问题,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面对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化冶所的学科方向已逐步调整,转变为工程化学,应用领域已从冶金扩展为生化、材料、资源、环境和能源等,基础性研究得到加强。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多相反应和分离形成了学科优势,上述几个方面都是当
2、前国家关注、优先发展并列入“973”和“863”计划的重要领域,为化冶所今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化冶所目前有四个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工程中心: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反应开放实验室、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分离科学与工程青年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还设有高温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部、生化工程研究部、流态化技术与多相反应工程研究部、分离科学与新材料研究部、计算机化学研究部和一个技术服务部。还设有北京中柯化工冶金新技术开发公司、北京伯美特生化材料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北京金辛合科贸有限公司和北京三诚科技服务中心。1999年化冶所在两院院士的推荐和增选工作中成绩喜人,李静海研究员当选为中国
3、科学院院士,张懿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使我所两院院士增至4人,增强了我所的实力和人才优势。目前化冶所在编职工320人,其中科技人员249人,研究员47人,副研究员67人,中级职称88人,初级职称42人,未定职5人。化冶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进站单位,现有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36人。所里十分重视研究生和青年科技骨干的培养使用,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招生和进站,1999年底在学研究生155人,其中硕士生55人,博士生87人,博士后13人。1999年科研项目建议和立项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由化冶所提出的“过程工程中的多尺度法”和“工业生态学”等项
4、目在国内产生影响,并被列入国家和院的“十五”规划之中。“煤气化和热解的工程学研究”和“多相流动离散化并行计算”被列入国家“973”项目,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基金项目达到5项。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到款和研究所的总到款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1999年“气固流态化的散式化理论与方法”,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氨浸法从电镀污泥和不锈钢酸洗废液中回收重金属”,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单位)。去年化冶所在SCI期刊发表文章数在全国科研院所中名列前30名;被引用论文26篇,44次,居全国科研机构第29位;在国内发表论文98篇,居全国科研
5、机构第35位;申请专利31项,在中国科学院院内名列前茅,中科院对化冶所的绩效评价和状态评价为“双A”。1999年化冶所围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行的改革,取得了满意的进展。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多相反应开放室进入了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使全所整体进入第二批创新工程试点,提出的“过程工程科学与技术”基地的构想,在所内取得共识,并得到有关领导的认可。这是继所内分类定位完成后,在凝炼科技目标方面又迈出的重要一步。一个跨世纪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年轻有为的领导班子,对争取尽快带领化冶所进入第二批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行列将是最有利的因素。1999年10月份化冶所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圆满结束,新一届领导班子
6、由三人组成,3位年轻的博士都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是有理想、有才华、肯于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身的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专家。新班子接替工作后,打破框框、深化改革、调整结构,首先使二线改革一步到位,本着优化人员结构、减少中间环节、明确责权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取消处级干部,设置职能岗位,公开招聘职能岗位主管人员,通过答辩和评审任命了11位岗位主管,由主管再行招聘部门工作人员。设置合理、分工有序,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大家的认可。所领导班子的代际转移,为化冶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工作增添了活力和希望。在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年代,在知识创新的伟大实践中,这个新的领导群
7、体将领导全所职工,为创办工程化学科学和技术创新的一流研究所而努力拼搏!化冶所是中国颗粒学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化工冶金和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等。1. 先进能源技术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 许光文: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7年4月生。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获工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本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至2006年9月工作于日本与德国,曾依次在日本 Gunma University 从事 博士后研究,任日本 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NED
8、O) 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德国 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 进行洪堡学者研究,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基础技术研究所任代理课长研究员,2006年通过“百人计划”回国工作。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被他人引用近100次,申请国际专利两项,日本专利17项,国内发明专利5项,获2001中科院科技发明一等奖,2003全国优秀发明专利奖等。目前研究先进能源技术工艺,反应器,催化剂,分析测试方法和相关的流动传递基础,具体包括:(1)煤的高值化综合加工,涉及联合煤转化工艺、低污染高效率工业锅炉、宽煤种中小型气化炉、和热解油高值化利用;(2)生
9、物质能技术,涉及煤 - 生物质混合燃烧设备、燃烧解耦新型气化、和无催化高温改质;(3)应用催化,研究开发合成气利用,生物炼制等方面的催化剂,反应器和催化转化工艺;(4)新型分析仪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于能源转换研发工作的新型反应测试与分析仪器。电话:010-62550075, Email: gwxu2007年招聘工作人员两名,具体要求如下:1. 热能工程,博士论文从事热能工程学科的实验研究,特别是有关燃烧,气化和热解方面的研究,具有设计实验设备,并组织加工与调试的经验。2. 应用催化,博士论文从事催化剂开发与评价,或催化反应器开发研究者,特别欢迎从事石油或生物炼制的人才。2.多相复
10、杂系统和多尺度方法学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李静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男,1956生。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获本所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纽约市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化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职务。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颗粒流体两相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的研究,致力于气固两相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和多相复杂系统的研究,包括多相流动、煤燃烧、计算机仿真、多尺度方法。198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
11、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 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开发的抑制氮氧化物排放、无烟燃煤技术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他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目前兼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还兼任著名国际期刊Powder Technology编委和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的国际顾问组成员,国际循环流化床顾问委员会委
12、员等职务。电话:010-62558318; E-mail: jhli 需求工作人员2名,分别要求如下:1. 具有生物大分子模拟专业背景、博士学位、较好的生物大分子动力学模拟经验、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将从事的科研工作为: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生物分子内相互作用间的协调对构象的影响,进而确定其生物功能。2. 具有应用数学(尤其是多目标优化)专业背景、博士学位、并具有将多目标优化理论应用到化学工程中的流动、传热和传质等过程中的研究工作经验。将从事相关科研工作。3.钛资源综合利用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袁章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3年7月生。1983、1988和1993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
13、学位后,留校在北京科技大学 任副教授。1996年在日本JICA九州国际中心等地进修,1997年在日本九州工业大学任讲师,2001年入选为“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国任本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与日本合作进行了高温熔体表面张力、Marangoni对流、新型耐火材料、微重力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攀登计划“熔融还原炼铁法”、“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负责完成了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3项通过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3次(第一获奖人);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EI收录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引用次数达105次;出版专著2部;已授权和申请发明
14、专利12项。目前研究课题:资源综合利用包括氯化法钛白和海绵钛;稀土及高温熔体的物理化学;钢铁冶金与化工用氧喷枪及反应器的研制;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的界面现象;冶金过程高效节能技术。电话:010-62527440,010-62533383;E-mail: yuanzhf 需求工作人员2名,分别要求如下:1. 具有材料与化工冶金专业背景、学士学位、综合素质佳、较强的外语能力及中文写作能力、一定的交际能力。将从事的工作为本课题组的行政秘书。2. 具有化工机械(流化床)专业背景、工学硕士学位。有工程设计经历、现场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将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需求博士后1人,具体要求如下:与本课题组相关的专业背景
15、。4.无机功能材料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王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1997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后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赴日本留学,于2001年获日本国立山梨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4月-2003年1月间,先后在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创新课题组组长,吉林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学术带头,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讨论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表研究论文近90篇(其中SCI收录24篇,SCI引用110
16、余次),申请1项日本发明专利。主要从事功能材料与催化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层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催化性质研究;天然层状材料功能化、高值化与产业化研究;磁性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目前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电话:010-62631141;E-mail: danwang需求工作人员2名,分别要求如下:1. 具有材料科学/材料化工/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催化专业背景、硕士学位、热爱科研事业、勤奋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 具有材料科学/材料化工/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催化专业背景、博士学位、热爱科研事业、勤奋敬业
17、、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需求博士后12人,具体要求如下:具有材料科学/材料化工/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催化专业背景,热爱科研事业,勤奋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5.多相反应与材料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朱庆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5月生。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多相反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94年8月在本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7月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日本九州工业技术研究所工作;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在荷兰安德霍芬技术大学做博士后,于2002年3月
18、底通过中国科学院的“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回国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纳微粉体的合成与结构调控、能源转换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全陶瓷牙科材料、流化床反应器在材料制备与资源高值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接受论文31篇、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接受论文24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欧洲发明专利1项。现任 Particuology(中国颗粒学报)编委,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电话:010-62536108;E-mail:qszhu需求工作人员1名,具体要求如下:具有化工或无机材料专业背景、博士
19、学位、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流态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经验的优先考虑;需求博士后1人,具体要求如下:具有化工或无机材料专业背景、博士学位、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流态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经验的优先考虑。6.气体净化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朱廷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1年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1993年获太原理工大学化工系学士学位,1999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化学工艺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流化床煤温和气化研究”。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肖云汉研究员,主要研究
20、方向为“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尾气净化”,2001年6月博士后出站。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至今。截至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烟气脱硫、微粒子控制、煤气化以及流态化等。2003年获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从2003年度起,一直担任科技部“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环保局“最佳环保实用新型技术”等部门的评审专家。主持完成了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微粒子控制”、杭州市科委“循环流化床尾气净化”院地合作和与石家庄东方热电股份公司合作实施的“130t/h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示范工程”等多项项目。电话:010-62637691;E-m
21、ail: tyzhu需求工作人员1名,具体要求如下:具有博士学位、热能工程专业背景或本科是热能工程专业、博士是化学工程或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或科学院系统,年龄35岁以下,具有工程、设计院或企业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将从事燃煤锅炉烟气净化及可吸入颗粒物方面的研究工作。需求博士后1人,具体要求如下:具有热能或化学工程专业背景。7.功能粉体材料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袁方利: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7年11月生。1996年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后开始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2003年-2004
22、年,韩国化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专业委员会锌盐协会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其中包括氧化锌压敏陶瓷电阻,聚合物基微波介质材料,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硅等纳米粉体及复合粉体,并开展等离子技术制备特种功能粉体的研究。先后负责完成了科技部“科技兴贸”行动计划项目一项、多项企业委托课题。目前主要侧重在光、电、磁等性能的超细颗粒的形貌和特殊结构调控研究,并开展特种功能复合粉体的研制和应用。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检索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电话:010-82627058;E-mail: flyuan需求博士后1人,具
23、体要求如下:具有材料专业背景、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能融洽相处。8. 生物产品制备与提纯技术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苏志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54年7月生。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期刊 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 Biotechnology 和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编委。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85),荷兰Delft大学博士后(8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科学院 过程 工程研究所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