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一卷.doc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一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一卷.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史 笔 记 (第一卷)总 绪 论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
2、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
3、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四、文学史著作: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
4、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繁难有关系;唐宋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的影响;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而长久流传,这对宋代作家学者化,进而对宋诗以才学为诗特点形成有重要影响; 宋元说话艺术对小说创作影响,宋元戏曲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影响。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一、影响文学发展的包括先秦、秦汉。总:体裁,思想基础,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1、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2、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
5、谲谏为己任。(二)中古期 魏晋到明朝中叶划分依据:(1)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完成;(2)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3)诗、词、曲鼎盛;(4)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5)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传媒;(6)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1、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1)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文向诗靠拢,出现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杜甫承前启后。“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的范式确立;(2)文学创作个性化;(3)宫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
6、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4)玄学佛学渗入文学。玄学真和自然,佛教真与空、心性、境界的观念,文学观念多样化。1 2、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安史之乱”起,南宋灭亡止。(1)韩、柳倡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改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2)诗歌到宋寻到新路。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3)由杜、白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及忧患意识,晚唐减弱,宋代加强;(4)宋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5)唐中叶后曲子词兴盛,经温、李等之手,成为宋文学代表;(6)唐中叶后传奇兴盛,标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城市
7、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标志文学新发展。、第三段元代到明中叶。(1)元代始叙事文学占主导。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舍听众;传媒除纸上读物,还有说唱扮演;元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明传奇对元曲继承与发展;(2)元末明初出现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两部长篇白话小说。(三)近古期 嘉靖后总特点:(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文学作品的 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例:据说
8、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
9、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诗经作品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
10、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四、模糊性、争议性。有些非一时一人作,传承中可能有损益,师说和后学说可能混杂、增删;秦火后,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汉代传授先秦经典学派很多,产生很多异说,模糊了先秦文学本来面貌。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原始文化向
11、理性文化嬗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一、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史官世代传业,儒家所传经书,多为其旧藏典籍,其文辞可分质朴与文采两类:所记录的,如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都是朝廷的诰誓,辞风质朴,不加文饰;自作的,如周书中的洪范、顾命等篇,条理细密、文思清晰。二、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内容,据周礼地官载
12、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有民间歌谣,作者大都平民。三、春秋战国时,文化知识转移到士(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 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2 祀
13、;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上古神话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关于神话:(一)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二)特点:1、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2、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3、意义: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愿望。(三)产生条件:1、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社会领悟时。2、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四)目的意义:1、为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2、把个人和集体
14、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淮南子)三、山海经(一)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二)概说:1、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觋、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2、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
15、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资料。(三)神多于神话;有大量对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状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形体特征,或含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神话色彩最浓;虽是片断,不少故事已具清晰轮廓,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内容:(一)创世神话3 1、代表作:盘古故事2、意义:(1)宇宙卵生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2)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3)暗喻人和自然对应关系;(4)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二)始祖神话:1、代表作:女娲故事。2、意义:(1)虚构
16、人类产生;试图阐释社会地位差别的原因;(2)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社会地位认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劳妇女形象。(3)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三)洪水神话:1、国诗经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古代诗歌的萌芽。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概述和体制:(一)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二)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约公元前世纪编定成书。(三)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
17、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四)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五)包括公卿列士献诗,民间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飨中乐歌等。(六)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最初都是乐歌。4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十五国风即地方土乐。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雅分为大雅、小雅。(1)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2)大雅
18、作者,主要上层贵族;小雅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一章;鲁颂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5篇,大约是商中后期作品,内容上可分两类: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七)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今文鲁、齐、韩
19、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一、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二、内容:(一)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作。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业绩,反映了周开国历史。(二)我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农业的初步发展。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七月(风诗中最长)。(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更多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如
20、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四)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板、荡,小雅节南山、正月等,反映厉王、幽王时的黑暗现实,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1、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2、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正月。还有直接倾泄对
21、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如巷伯、北山。小雅中更多将笔锋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辞激烈,情绪怨愤;3、国风中辛辣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国风中针对具体人、事而发讽刺诗,直接揭露统治者的丑行,如陈风株林。(五)战争诗。1、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这类歌颂角度写的战争诗,不重描写战斗场面,而是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2、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3、徭役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
22、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六)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1、反映男女爱情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睢、邶风静女。2、爱情遇挫的痛苦,如齐风南山;爱情受阻挠时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愿望,如鄘风柏舟。3、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夭。4、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邶风绿衣、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七)其他。如王风黍离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爱国之情。三、特点:(一)内容广泛,立足社会现实,无虚妄与怪诞,极少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 中国 文学史 袁行霈超全 笔记 第一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