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复习纲要整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复习纲要整理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与原始社会的公共权力不同,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现象,即是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政治作为一种以国家机器形式出现的特殊公共权力,与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内部的公共权力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它是由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建立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不是全体居民参与组织的武装力量;其二,它是由军队、警察、监狱等机构组成的实体性强制力量,而不是以道德、习惯为基础的权威性力量;其三,它是一部分人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对另一部分人实行的强制统治,而不是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自我管理。政治权力的这些特征既体现
2、了其阶级统治的本质,也使它与其他各种社会公共权力区别开来。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政治权力产生的根源和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不同阶级、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利益要求权力,权力服务于利益,这就是政治与经济、权力与利益的内在联系,也是政治的真谛所在。所以,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活动。2. 政治关系发生的直接动因是政治利益:政治关系作为人们政治生活领域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以政治利益的追求为纽带和目的。所谓政治利益,是指政治主体为了有效地开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政治需要及其满足。这些政治利益主要包括:政治地位、政治权力、政治力量的支持、政
3、治权利、政治秩序、政治权威和政治声誉等。3.政治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政治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 4.政治人的基本特征(1)能动性:即政治人必须能够自觉的认识、实践并且主动地创造政治活动。(2)阶级性:即政治人的意识和行为是受利益驱使的,足有联合倾向的。人之所以参与政治过程,完全取决于利益的要求。政治人在社会政治过程中总是以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一员身份采取行动,总是表现为在为某种共同的利益而奋斗。正是这一点决定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本质属性。(3)法定性:即政治人的利益要求和行为方式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才能正常进行,才有获得实现的可能。按
4、照法律办事,是政治人行为的基本要求。(4)差异性:即政治人在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行为方式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即使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每一个政治人参与政治过程创造了比较平等的政治法律条件,但政治过程的层次性并不能放改变,政治人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政治人研究的基础性课题。5.公民的概念 公民既是一个法律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法律上,它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政治上,它指的是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6.公民和人民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国家政治过程中的主体,相互之间存在基本上的重
5、合关系,并且与“社会全体成员”这一范畴趋于一致。区别在于,第一,反映的关系不同。人民是因政治斗争关系而出现的范畴,所谓人民是指占人口绝人多数,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群,是相对于居于反动地位的敌人而言的。而公民产生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国家作为政治权力实体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是相对于无公民权的人而言的。第二,活动的政治过程不同。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国家权力的来源,因而,人民是国家权力本质范畴的现象。而公民则活动于国家权力具体运用和操作的过程,其活动方式由宪法和法律直接规定。在政治实践中,人民只有成为公民才能实现作为国家主人的合法性。第三,概念的外延不同。人民是整体概念,人民的个体成员不等于人
6、民。而公民既是整体概念,又是个体概念。第四,存在的历史阶段不同,从国家产生至今,每一历史阶段都有人民现象的存在。而在多数奴隶制国家和全部封建制社会,都没有公民现象,公民只存在于实行共和制的社会中。7.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公民行使的主要权利:一是参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二是政治自由权,包括言论、出版、著作、新闻和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等权利。三是请求权,包括申诉、控告、检举、要求赔偿和提起诉讼的权利。这些权利既是公民权利的保障手段,又是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职权行为的监督。(2)公民履行义务:一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
7、之间的团结关系。这是国家稳定的最起码的保障条件。二是遵纪守法的义务。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尊重他人的财产权等,都是一个社会有序、稳定的必要条件。三是维护国家安全,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捍卫祖国,抵御外来侵略就成为公民的政治职责。四是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是国家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经济手段,公民依法纳税,不仅从经济上支持了国家财政,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国家对公民的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8.公民制度公民制度是一个国家关于公民的资格、地位、权利义务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公民制度以公民权利制度为核心,通常包括
8、下述内容:(1)公民资格的取得制度(2)公民参政制度(3)公民自由制度(4)公民平等制度(5)公民受益和请求制度9.政治机关的特征(1)设置的实体性。政治机关是由一定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因此,政治机关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实体。(2)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机关是统治阶级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手段和运行工具,因此,它必然要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愿望和利益要求来组成和行动。(3)法定的权威性。政治机关具有制定、颁布和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法规的权力,这种权力不仅具有国家法律的规定性,同时也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和支持。(4)严密的组织性。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机关的设置和运行都遵循着严格的
9、组织原则和行为准则,这是保证国家政权对社会进行有效地统治和管理的必然要求。(5)特定的职能性。政治机关执行着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全部职能,有着较强的专门业务要求。政治机关系统内部有着严格的分工和职能分化,使权力运行合理、高效、有序。各个政治机关在纵向联系上,也需要遵照一定的分工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保证国家机构运转的有序性和有效性。10.议行合一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设置政治机关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在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机关的权力划分、职能确立、设置原则和相互关系上与资本主义国家是
10、有所不同的。议行合一原则最初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的。他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根据巴黎公社政权建设的实践,指出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这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实际上确立了议行合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机关设置的一个根本原则。11.政党一般都有以下特征:(1)阶级利益。构成政党的那部分人,往往都是一定阶级中的活跃分子,构成该阶级的骨干或核心。因此,以政党形式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利益,是最为集中的。另外,政党还在思想理论方面集中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并在组织上领导本阶级成员进行各种政治斗争。(2)政权倾向。政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足以控制国家权力、实现
11、自己的政治统治和政治领导为目的。即使是处于国家权力的决策和执行的核心结构之外的党,即一般所谓的在野党,也都力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或改变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向和实际内容。(3)政治纲领:任何政党,一般都有实行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或政治领导的特定政治纲领。政治纲领或党纲,是一个党公开自己的政治目标,实施政治统治和政治领导的基本政策,每一个政党制定党纲的程序和实际效用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却都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它既是政党区别于一般社团组织的标志,也是凝聚本阶级政治积极分子的纽带。(4)组织纪律:一般说来,政党都有较完整的组织系统和较严格的纪律,以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政
12、党并无很大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一般都有相当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纪律,这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需求和解放斗争的特点决定的。资产阶级政党一般也都有这一明显的特征。12.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的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一是多党合作,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则主要是政治协商和政治参与,即作为参政党积极参政议政。参政议政的基本内容就是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进行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及执行,其成员在国家政权机关任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13.政治制度的涵义和特点涵义:政治制度是指关于国家和社会政治活动的体制的总称 特点:(1)政治
13、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政治表现形式(2)政治制度是国体制度和国家政治形式的统一(3)政治制度一经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政治制度的运行受到社会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14.现代政治制度的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是确认人民享有统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人民主权也称主权在民。它所规定的是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建设必须保障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实际享有权力。(2)法治的原则:在政治制度的实践中,应当遵循法治的原则,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立的,最早就是作为人治的对立物提出的。法治的原则主张一切权力的设置、使用要依法进行,在政治制度中,任何权力和人物都要服从法律,受法律规范的约束,违反法律
14、一律平等地承担责任。在法治的政治制度中,不承认不受约束的权力,更不允许存在不受约束的特权人物。任何人都要因违法承担在法律上应负的责任。(3)高效的原则:政治制度的建设和运作要遵循效率的标准,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政治制度的高效率。15.国体的涵义:国体即国家性质。国体制度的状况直接地体现国家的性质,对于具体政体制度起着决定和影响作用(1)国家是阶级统治现象,是阶级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2)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表现(3)国家是一种暴力工具16.政体的涵义:政体是指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政体通常是指国家政权机关,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
15、关等的结构、产生方式、组织程序、职权范围等(1)政体和国体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系。(2)政体制度是国家权力的配置模式(3)政体制度具有不断发展性17.国家结构 国家结构也称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内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之间,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所采取的制度形式。国家结构依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1)单一制的国家结构指的是在国家内部划分各级地方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地方单位受中央政权统一领导的体制。(2)复合制国家结构是一种国家联盟形式。通常由几个国家、几个邦或州根据协定或法律文件,结合成为一个国家。按照联盟的紧密程度,复合制度国家又
16、可分为邦联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18.邦联制和联邦制的区别 邦联制的结构形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保留了独立主权的国家,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利益(如政治、军事或经济利益)而建立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其成员国根据相互签订的协约,明确表示让与或委托邦联机构某些权力。除此之外,邦联成员国各自仍保留对内、对外的主权,保留本国政府机关的一切职能,并有权自由退出邦联。邦联没有统一的宪法,没有凌驾于各成员国之上的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军队、税制、预算、国籍等。总之,邦联不是一个主权国家。 联邦制国家结构是指由多个组成单位(如州、邦等)结合在一起组成的联盟国家。在对外关系上,联邦制国家是一个国际法主体。在内政事务上,联
17、邦政府和各个成员单位的政府各成体系。联邦制国家有在全国范围内行之有效的联邦宪法,有全国共同的联邦权力机关,各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宪法及在本单位内进行活动的权力机构。一般来说,联邦和各组成单位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依据联邦宪法划分各自的权力范围。有关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立法等事务由联邦中央政府管辖,各联邦组成单位必须遵守联邦宪法,并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条件下制定本地区的宪法和法律,管辖本地区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项具体事务。有些联邦制国家的联邦立法机关实行两院制,其中有一院通常是由各联邦组成单位选派代表组成的。在联邦制下,通常依据宪法和法律来规定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从而确立中央与地方的
18、关系。19.权利特征:(1)权利是权力的重要实现形式。在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对于特定的权力主体来说,权利是统治集团的利益和意志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现形式。(2)权利是受限制的。权利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利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它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和限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权利的性质,权利必须和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超出社会经济基础和特定利益结构的权利,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实现。除此之外,权利还受法律以及权利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3)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
19、有无权利的义务。”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法定的基本义务,才能保证全体公民都能享受法定的基本权利。20.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主要体现(1)权利和义务是同时产生、不可分割的。(2)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的。(3)权利和义务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1.公民自由权(1)言论自由。即公民有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开表示自己的信仰和观点,如讲演、报告等。(2)出版自由。即公民有权出版刊物、出版书报等,以宣传自己的信仰和观点。(3)创作自由。即公民有权选择一定的方式,如文艺、电影、音乐、电视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其内容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受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关的干涉。(4)通信秘密的保
20、障。公民之间的通信往来,如信件、电话等,非经公民同意或正当法律程序,任何人不得私自检查拆看或窃听。(5)游行示威、集会结社的自由权利。(6)信仰自由。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任何宗教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有信这个教派或信那个教派的自由,不得强迫公民信仰或不信仰宗教,信教公民举行和参加宗教仪式不受干涉。公民不应因信仰不同而影响其在政治上与法律上的地位,不论其信仰如何一律平等。22.权力和权利的联系主要表现:一方面,权力通常是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没有权力作基础和保障,人们就很难享受到真正而充分的实现自身利益的权利。所以,权力是权利的支柱和基础。另一方面,权利是权力的具体实现手段。
21、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一套丰富的权利制度即使是统治集团,也很难进行自身的组织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统治和管理的功能。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须依赖于一整套完善的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没有充分而有效的权利,就不能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力。所以,大力加强人民民主权利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23.权力和权利的区别主要表现:第一,权力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一种制约力量,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强制力;而权利则是权利主体决定自身行为的自主性或要求他人作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权利对他人来说是一种请求资格,而非强制力。第二,权力不一定与特定的义务相联,而权利则与
22、相应的义务密切相关,行使权利须以承担义务为条件。第三,在法制和非法制状态下,权力都能存在;而权利只能由法制和规章予以规定才能存在,在没有法制和规章的状态下,也就无权利可言。24.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功能(1)规范权力行为,引导权力活动按照权力委托者的意志运行(2)防止滥用权力,对滥用权力的行为予以及时的纠正(3)通过督促活动,提高公共权力运作的效率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基本功能表明,要确保掌权者的行为具有正当性,使各项政治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存在意味着对权力执行者的可控制性,它尽管不能保证掌权者成为贤人,但却可以防止和遏制权力腐败,提高权
23、力运作效率,对错误决策及时修正,使得权力体系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25.利益表达:就是利益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或途径将自身的利益要求传达给政治决策中枢机构的行为过程。利益表达的前提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利益表达的方式:利益表达的关键在于利益主体能够获得进行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归纳起来,利益表达主要有两种,即制度性方式和强制性方式。制度性方式是一种合法的方式,是利益主体利用各种合法的手段和制度性的渠道来进行的利益表达。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儿类:(1)个人接触(2)利用制度性渠道进行利益表达(3)利用政党活动来表达利益要求(4)通过立法和政策性咨询的方式进行的利益表达。利益表达的第二种主要方式是强制性的利益
24、表达。强制性利益表达方式一般有:游行示威、集会抗议、罢工,甚至骚动、暴乱等,强行向社会及权力机构表达自身愿望和要求。 26.政治决策的模式 (一)理性决策模式。包括:(1)问题的确定,(2)信息的收集与整理,(3)全面寻求各种可行的方案,(4)预测每一种可行方案可能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并根据价值标准(如成本收益分析准则)分析确定各方案的优劣秩序,(5)选择最优方案。完全理性决策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决策者能借此制定出最小代价和最大收益的合理政策。 (二)渐进决策模式。(1)决策者不必全面列出可行方案,只需考虑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方案并加以调整和改进:(2)决策者只对有限的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
25、预测和评价;(3)决策者要重点关注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整和适应,将问题简易化;(4)将注意力放在纠正、减少现有政策的缺陷上,不强调对目标和方案的重新选择。其宗旨可概括为,稳妥调适,渐进发展。(三)综合审视决策模式。27.政治决策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2)目标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利益性原则(5)协调性原则 28.政治参与的限度无限度的政治参与对民主而言是有害的。因此,政治参与有其一定的限度,有限度的政治参与对民主才是有益的。 (1)过度的参与对民主的损害。(2)参与不足对民主的影响。(3)恰当的参与有利于民主的实现。29.政治参与的条件与影响因素影响政治参与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社会、
26、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1)经济发展。一般而言,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成正比例关系,即经济越发展,人们的参与积极性越高,实际的政治参与也越频繁。(2)政治条件。政治条件是指一定政治系统赋予其成员的政治权利和为保证公民行使这些权利而建立的法制条件和各种制度设施,如议会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公民的政治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是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宪法和法律是对该前提条件的确认和保障,而各种制度设施则为公民实现其民主权利提供现实的途径和可能。在公民的各种政治权利中,政治自由(自由投票、迁移)、言论自由(建议的自由、反对的自由)、结社自由是最为重要的。(3)社会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主要
27、指社会机会、社会习俗和惯例等,具体而言,包括社会成员的年龄、性别、种族等内容,以及社会的风俗习惯等外部环境。(4)教育程度。一般情况下,教育程度与政治参与程度成正比,教育程度高的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也高。(5)社会心理因素。政治责任、政治信任、容忍和妥协精神以及批判意识等对民主和政治参与至关重要。此外,地理因素往往也成为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居民一般比农村居民更多地参与政治。30.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分为相应的三个不同层次:(1)体系政治文化,即一定社会中的公民对当权者制订和实施的法规等的意愿和态度,这一点,关系到某一政治体系是否有合法性和权威性;(2)过程政治文化,
28、即公民对于政治过程的一整套倾向,主要表现为公民本人对于自我在政治中的看法和对其他政治活动者的看法,如自己是否对政治过程有足够的知识和信心参与?对其他政治活动者是信任还是敌视?如此等等:(3)政策政治文化,即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倾向模式。这种政策倾向的核心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想象,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类型的政治行动来实现社会所要达到的意图或战略目标。这种倾向关系到一个政治过程是否能平稳发展,影响着政策所取方法的实质和联盟的形成。31.政治文化的特征(1)阶级性(利益集团性)。政治文化既然是文化的政治限定,是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观念性反映,它就必然
29、会带有明显的阶级性。(2)民族性。任何一个社会关系主体,无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因此,它在信仰、习俗、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3)历史继承性。一种政治文化虽然必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关系为基础,但它同时也必定是对以往政治文化的吸收和继承。(4)相对独立性。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政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一定完全受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所制约,而是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性。32.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结构分化。政治结构分化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政治结构可以分化为“角色分化”和“次体系自主性”两个方面。角色分化是指在原有结构中,旧有的多功能角色发生变化,变得更加专门化,
30、因而产生出许多新型的、相对专门化的角色,形成新的结构和次体系。次体系自主性,是指这些分离出来或新建立的角色、结构相互之间应是一种以自主性为前提的相互依存、协调的网络关系。(2)能力增强。阿尔蒙德把政治体系的能力归纳为政治输出的四大类型:一是提取能力。二是分配能力。三是管制能力。四是象征能力(3)世俗化。世俗化是衡量政治文化发展的尺度。是一个政治体系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当时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论述题:1.权力腐败(1)腐败的涵义:在政治生活中,权力腐败也称政治腐败,是指公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即以公权换取私利。(2)为什么会产生腐败:首先,从主体上看,行为人是公职人
31、员,即担任公共职务,握有具体公共权力的人。它有时也表现为行使权力的一级组织和单位。当一级组织和单位违法乱纪时,就构成了腐败行为的主体,同样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从手段上看,权力腐败采取的是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即滥用权力的行为。其三,从主观上看,权力腐败抱有谋取私利的动机和目的。最后,从后果上看,权力腐败使权力的公共性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权力腐败的行为要件。(3)权力腐败的防治:权力腐败的控制首先必须做好权力制度设计和防范权力越轨的工作。权力制度的科学殴计,对于防止权力腐败通常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制度在实质上是社会成员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固定化,它包含有共同
32、的准则的存在,能够避免在共同的行动中由于某个人的任意或部分人的随意性而导致集体利益的损失。而且,为了保证正常的行为关系的存在,制度中不仅包含了规则本身的要求,通常也包括了违反规则后的惩罚内容,以保证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防治腐败必须通过制度的手段来进行组织和推动。通过制度,把权力行为限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减少掌权人的个人任意行为,缩小权力行使的自由裁量范围,依靠制度的约束,提高治腐规范化水平。健全的廉政制度可以起到超前约束、早敲警钟的作用。有利于教育挽救公职人员,也有利于防止权力腐败对人民利益造成的损害。同时,健全的制度也能够保证严格执法,对腐败的行为和人员毫无例外地予以制止和惩罚,追究所有
33、违法者的责任。这样,一方面通过制度的预防作用,防止和减少腐败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对腐败人员的查处惩治,对腐败行为予以打击,从而起到标本兼治、全面治理的效果。在权力腐败的防治过程中,惩罚固然是一个有力措施,但毕竟是一种事后行为,它是在法律和纪律的权威被侵犯后的挽救措施。大量的实践证明,积极防范才是治本之举。对权力腐败的积极防范,指的是主动地对腐败行为的发生和扩散采取预防性的控制措施和抑制手段,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建立起反腐败的防线,从而减少和控制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积极防范是一种事前行动,与惩罚措施相比,更具有积极性和建设性。其主要作用在于它是着眼于治本而不仅仅是治标,主要目的在于使权力体系形成
34、对腐败的“免疫”功能。治本胜于治标,治标服务于治本。积极防范行动主要针对导致权力腐败的原因和环境而展开的,即针对权力腐败发生的一般性原因采取普遍的行动,又对特定部门和行业中的权力腐败现象进行专项的预防性治理。在腐败行为的防范过程中,体制改革、制度完善、法规健全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等,都是重要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一项复杂的系统防范工程。因此,在预防和惩办的关系上,以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加大防范工作的力度,把惩办措施纳入到防范体系中,形成二者的有机联系,在积极的防范中施以必要的惩戒,从而产生更为根本且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笫一、
35、理论准备。理论必须具有一定的全面性,一定的深入性,既要重视现实的、结构的、原则的等特殊问题的研究,也要重视历史的、价值的、功能的一般问题的研究问题;要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意义。第二、主导力量。(1)要始终有一批具有现代意识,能够不断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和积极分子。(2)加强对民众的社会动员,推动社会发展,民众对改革保持一定的认同度和支持率。第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物质条件。第四、高效强有力的政府。首先,只有高效政府才能保持相当的“合法性”,不断地把政治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所谓合法性,是指政治共同体成员对政府结构、成本和能力的认可程度。其次
36、,政府要启动和推进经济发展进程就必须具备两个功能,即动员功能和保障功能。再次,强有力的政府能够有效维持政治的稳定。(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l)政治改革必须是渐进的过程,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变革,以防止出现“制度缺乏”,即新制度没有建立,旧制度却已不能继续运转的状态。(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经济改革为先导,首先解决发展问题,以经济发展促改革,边发展经济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失为改革的最佳方案。3.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1)政治发展促进政治
37、稳定:首先,政治稳定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实现有一个量的积累和平衡过程,是一个已有的稳定到新的高层次的稳定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政治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动。其次,政治发展本身也能减少或消除政治不稳定因素。再次,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本基础是更好地实现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保障:社会主导型政治稳定和政府主导型政治稳定是政治稳定的两种主要形式。民主法制是政治稳定的制度保障 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民主法制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结构功能的分化等:二是政治参与,涉及政治参与的成员、形式、程度等。政治参与是区分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一个主要特征。政治参与表
38、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参与主体扩大,由传统社会中的乡绅扩大到中产阶级,直至最后的一般民众。二是参与能力的提高,能够向政治体系施加压力,参与政府决策,促进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出现的动乱和不稳定在于出现“参与危机”。政治发展的关键是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与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要求相适应,使二者达到平衡。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政治发展的途径就是通过政治制度化水平提高解决政治参与问题,从而达到政治稳定。民主与制度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推进民主政治就是要从政治制度上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从而把国家的政治运行纳入有序的状态。政治
39、参与的扩大与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推行符合各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制度化建设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正确的对待和处理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也是实现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政治稳定的获得一个关键的要素是国家政权的权威。因此,要保持政治稳定,就要加强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的权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分裂的现象的发生。政治文化发展是政治稳定的文化条件 政治文化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对任何一个政治统治体系而言,稳定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选择。政治稳定的获得除了制度上的合法安排、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满足,还必须有社会成员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文化的作用体现为:首先,从思想上,政治文化提供理性的说明。社会 成员对这些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才可能获得认识上一致,稳定的秩序才有希望。其次,政治文化从心理意识上支持政治稳定。真正的稳定只有在广人社会成员的自觉认同和支持的基础上,才可能获得。 政治发展导致一定程度的政治不稳定,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社会发展在转型时期,各个阶层面对体制的转轨,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产生各种不稳定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渠道,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使公民的参政意识、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趋于稳定和成熟,提高公民的政治鉴别力、识别力、政治凝聚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