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最新大纲资料新闻传播8专业课.doc
《考研最新大纲资料新闻传播8专业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最新大纲资料新闻传播8专业课.doc(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 社会传播的特点(12) 精神交往理论(2)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 信息社会(2) 符号/意义(3) 象征性互动理论(3) 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 人内传播(34) 5W模式(4) 传播总过程研究(5) 人际传播(5) 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 霍桑实验(7) 企业识别系统(7) 大众传播(8)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 李普曼/拟态环境(8) 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 大众传媒的特点(9) “把关人”(10) 麦克卢汉(1011) “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 受众
2、(12) 大众社会理论(12) “拷贝支配”理论(12)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 子弹论(1314) 传播流研究(14) 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 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 “有限效果”理论(14) “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 “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 自信心假说(15) “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 “议程设置”理论(16) “沉默的螺旋”理论(17) “培养分析”(17)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 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 杜威/库利/帕克
3、/米德(19)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 施拉姆(19) 香农/维纳(19)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
4、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 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
5、大量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 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教材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1)库利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将传播视为人与人之间关系
6、发展之基础。(2)皮尔士从符号学角度视传播为意义之传递,符号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3)施拉姆则倾向于将传播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代表行为主义传播学之传统。】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五种传播系统);(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双
7、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因为人能够主动克服传播障碍,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的任务:关键是克服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这也说明了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 *精神交往理论: 1、理论来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认为,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信息”(广义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两者在研究对象和范畴上没有本质区别,精神交往理论可视为马、恩的传播观。 2、主要内容:陈力丹
8、(我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学者)认为,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想联系; 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导致一种“经济基础决定论”;也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内容而纯粹研究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活动,否则就会像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那样在理论上“头重脚轻”(缺乏实践基础)而陷入困境(大多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论调); 同时还要注意将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开来。【两者的区别见14、15页】 3、核心内容:(1)研究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2)研究社会信息活动,应该重视一种社会形态下其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及其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重
9、要制约作用。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发展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文字传播时代(使文化能以准确的资料形式保存下来,远距离传播)印刷传播时代(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形成了人类的声音、影像以及信息处理的体外化系统)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其特点为: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用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经济全球化(贸易、资本和技术的全球化)。 代表作: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第三章 *符号(sign):
10、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分类:1、符号可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两种。 (1)信号的特点:与其所表示的对象有着客观的因果联系和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2)象征符的特点:是一种人工符号;既表具体的事物,也表抽象的事物和观念;非遗传继承,通过传统和学习来继承;可自由创造,与对象的关系随意。 2、符号还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能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超越时空、发音经济。 (2)非语言符号:“副语言”(声音大小、字体、语速快慢等等)体态符号各种具有文化、价值表象的象征符。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
11、能(编码encode与解码decode); 传达功能; 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如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意义(meaning):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各种含义,以符号形式进行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符号本身的意义分类:字面义和引申义(语义角度);内涵和外延(逻辑角度);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符号学的角度)。 【意义与符号的有机统一表现在它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但它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 2、语言符号具有模糊性(暧昧性)和多义性的特征。 3、其他的符号意义:传播者意义 受传者意义 情境意义 【注意1和3的区别】 *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事物、观念和思想感情的行为。其特点是:象
12、征符的第一层字面意义转向第二层的引申意义,两层意义间具有类比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性、目的性和行为取向性等。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开创者为米德,集大成者为布鲁默。 1、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 2、基本前提是:人根据“意义”行动和交往;“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意义”由人来解释。 【因而“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 3、内容: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或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符或意义的互动产生于社会关系,并体现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对人们的
13、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理论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以及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把各种事物符号化,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并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便形成了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它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是现代象征性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塑造者。 【鲍德利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是这方面的经典研究】 【第五章的内容】(人内传播与象征性互动理论有密切联系。)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
14、内传播虽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却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系统性(生理上的刺激反应系统)、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教材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传播的】 *米德的“主我客与我”理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主我”(I),另一个是作为他人评价与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两个“我”通过各种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 symbol)来实现互动,影响人的行为和决定。这互动过程便是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客我”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体现着社会对
15、人的影响,个人社会化后,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这便是象征符所具有的纽带作用。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self-interaction theory):和米德的理论差不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但要记得“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
16、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第五章内容) 第四章 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各种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特点 1、直线模式: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5W模式:拉斯韦尔提出,5W分别指:who(传播者)、say what(讯息)、to whom(受传者)、in which channel(媒介)、with what effect(效果)。后来麦奎尔将这五个要素连成一个直线的传播模式。 意义:第一次将人们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一个清晰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
17、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香农韦弗模式:香农和韦弗提出,其模式为:信源发射器噪音接收器信宿;该模式本来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但对传播学的传播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意义: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社会传播也是如此。香农的信息论对传播学最大的贡献还是将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1)容易将传受双方角色固定化,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互动。】 2、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具
18、体内容略) *评价:这类模式都克服了直线模式的单向性,重视了传播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以及反馈性。但是这类模式都只是描述传播活动本身,或者只是揭示了传播活动的内部过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的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它们都不足以描述宏观的传播过程。 3、传播系统研究: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社会学角度)、马克莱兹的系统模式(社会心理学角度) 这类模式都较好地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4、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下的传播总过程研究(日本传播学界):这是一种批判的宏观层面的大众传播过程研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揭示出了传播产业背后的各种意识形
19、态、阶级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指出了资本主义传播活动的各种矛盾;并希望借此唤醒日益麻木的大众,使他们成为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日本传播学界的传播总过程研究对于我们的传播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次序性)、结构性。 第五章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机传播的动机:获取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满足个人的社会性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关于自我认知的动机,主要有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库利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个人通过
20、这面镜子认识自我和采取行动。这种自我认识形成于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之中。 【这个理论和米德、布鲁默的理论差不多,不过主要侧重于人际传播,前面两个理论侧重于人内传播,要注意区分。】 *人际传播的特点:渠道多,方式多样;人际传播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双向性、互动性、反馈性强;(与大众传播比)非制度化的传播,即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从两个方面理解)对于社会来说,人际传播是社会成员交往的重要渠道,是形成社会关系和分工协作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对于个人来说,人际传播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对个人的成长有极其巨大的影响。 *相关理论:(1)个人社会化的理论:“镜中
21、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等等。(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理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普及”等理论。 *人际传播的媒介:语言文字(核心)、姿态(gesture)、服饰、发型、身体接触等等。 *自我表达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方式极为多样;但自我表达要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第六章 一般重点 群体传播 群体的概念(一定数量的个人结成的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集合体)、分类和功能等了解一下就行,不是重点。 1、定义: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一旦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则产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群体成员的行动以及群体决策。群体传
22、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2、群体意识(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形成于群体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量、群体结构、传播机制都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群体规范(个人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的内在化,群体规范是个人有了精神归属感,对个人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而制约了传播效果。)对群体传播的制约作用:排除偏离性的意见;控制群体的意见分歧和争论;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有着重要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但群体规范的作用也要受制于群体意识、群体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因素。 *群体归属:人作为社会的
23、成员,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因而每个人都或大或小有其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会归属于某个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群体。他所处的群体通过群体压力的方式对他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制约着传播效果。 4、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下的合意形成机制: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加上少数派中没有意志坚定的中坚分子,因迫于信息压力,大多数群体成员希望与群体多数意见保持一致以避免被孤立和制裁(即趋同心理或遵从性),使得多数意见往往能够压倒并改变少数意见。 *非趋同心理下的合意形成机制:由于少数意见中存在意志坚定和态度顽强的中间人物,他们往往能对多
24、数意见进行有力的反驳,从而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颠覆多数意见,变少数意见为多数意见。 5、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某种刺激条件下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基本条件(或特征):结构性压力导致非常情况下社会普遍存在不安和紧张情绪;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导致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异常活跃。(以SARS为例) *几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主要是情绪上的感染,传播非常迅速;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前者多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后者多是由于责任分散导致人们失去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最新 大纲 资料 新闻 传播 专业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