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主义逻辑下的村庄治理.doc
《发展主义逻辑下的村庄治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主义逻辑下的村庄治理.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主义逻辑下的村庄治理基于皖北A县“富人治村”现象的分析【作者简介】冯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发展、社区变迁与中国乡村治理转型100094【内容提要】发展主义的政策话语对基层政权与村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基层组织为推动村庄较快发展,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实践中发现了土地之于发展的重要性。“富人治村”则顺势而为,成为当前形势下村庄干部选用的主要标准,各地农村也因此呈现出了一种“富人主导型借地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下的乡村治理出现了“富人治村”的不可逆趋势,中低收入阶层被永久排除在村庄权力结构之外;同时这也导致了村庄发展资源的私化与乡村治理“去公共性”特
2、征。【关 键 词】发展主义;富人治村;治理逻辑;去公共性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43(2014)03-0068-06一、引言“发展主义”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的许诺,已逐步扩张成为一种为国际组织所鼓吹、为后发社会所尊奉的现代性话语和意识形态。1而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兼具现实特征和理论色彩的话语符号也成为描述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重要表述。2在发展主义话语之下,推动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与农业规模化等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诸项工作便成了当前“三农政策”的核心命题与基层工作的核心任务。如果说税费改革前乡村基层政权的主要工作在于完成汲取任务,对乡村干部的
3、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税收执行力,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层政权对乡村干部的能力要求集中体现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致富能力”。这一思路典型地体现在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上的“双培双带”,即,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切实提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的本领。“富人治村”是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的新现象。贺雪峰认为,所谓“富人治村”是在农村社会分化背景下农村中的先富群体尤其是那些老板级富人参加村政3。关于“富人治村”的原因,欧阳静从农村富人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出发,认为基层政权之所以将富人视为理想的村干部人选,原因在于这一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财
4、力资源和广泛的社会网络,有利于落实乡镇下达至村庄的各类行政和治理任务;4贺雪峰则指出“双带”及类似的“双强”提法,以及受此影响的干部选拔思路,为“富人治村”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合法性支持;3此外,袁松从当前乡村基层组织治权弱化的背景出发,认为设法吸纳富人来掌控基层社会是既有约束条件下一种维持和谐局面的权宜性策略。5总体来看,既有关于“富人治村”的研究大多基于一种直接的结构功能论分析,即从基层政府当权者来看,“富人治村”是实现当前基层政权治理目标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政策的有效执行的一种最优策略。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一解释缺乏更为宏观因素的考量,实际上,正是当前发展主义的话语和政策对基层政权的发
5、展速度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国家又试图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产业项目、农林水发展补贴等资源输入来构造村庄发展的外部体制,共同推动了“富人治村”成为当前农村表面上最为有效的治理形态。正是在这种宏观环境下,从沿海到中西部地区,“富人治村”成为了推动村庄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成为不可逆的政治过程。6本文以皖北A县四个村的“富人治村”现象为例,试图进一步展现宏观的发展主义话语如何使农村普遍呈现出了一种“富人主导型借地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富人治村”所塑造的村庄治理逻辑。二、“富人治村”何以可能(一)发展主义主导下的“借地发展”发展主义话语下,上级政权在制订发展目标时通常要求村级组织围绕村庄建设与产业
6、发展两大任务做文章。在A县,这两大任务集中体现为新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也成为当地村干部一致认可的发展思路。然而需要指出的是,A县新村建设不是国家政策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而是指在当地已蔚然成风的集村并居与旧村拆迁。如在笔者调查的夏村、孙村、黄村与吕村,所谓“新村建设”均是在“空心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名义下将原来分散的村社集中为现代住宅小区。这几个村的开发情况可见下表:在A县,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主要体现为招商引资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招商引资在当地较为常见,如吕村建设了“工业园”;孙村依靠村干部外出招商引资,扶持了一批小企业。但相对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当地政府而言更为务实可行。通过大力
7、推动土地流转,当地许多村庄发展起了现代农业。如黄村与夏村通过土地整村流转,将全村土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和外来资本。孙村主要采取引进资本,推动土地流转来发展黄桃种植,并借助国家涉农项目资金建设黄桃加工产业,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形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吕村更是激进地采取了土地整村流转的发展模式,全村通过“连片整治实现村民集中居住”的方式盘活了村庄内大量建设用地,并通过增减挂钩实现了建设用地的集中开发。目前该村正在引资进村,筹备建设蔬菜和蓝莓两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均需要土地要素的支撑,而要使村庄土地转化为发展的资源,就需要村级组织成为土地开发和土地经营的主体,将农户手中分散的、低收益的土地
8、要素化。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当前基层政府将村庄土地转化为市场要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与上级政府的增减挂钩政策建立关联,将农民自有自用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从而节省出部分建设用地指标,而村级组织与农户则获得相应数量的用地指标返还资金;7二是通过资本下乡、大户承包等方式,将村庄耕地流转给少数人发展规模经营,村级组织与农户主要获得一部分租金和流转补助资金。宅基地与耕地成为村庄经营的主要资源,土地的要素化也成为村庄发展的唯一出路,这种发展思路可称之为“借地发展”。(二)“富人主导型借地发展模式”的生成村级组织要真正实现“借地发展”,还需要依赖村庄干部的“带领致富能力”。富人群体因其经营能力强、市
9、场信息广泛、人脉关系丰富,在开发与经营土地上具有天然优势,其企业和财产也能为土地开发垫付数额不菲的初始资金,因此富人这一群体自然成为了上级政府青睐的干部来源。而从村庄富人群体的角度来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能够使土地产生不菲的地租收益,这也是当前农村最有利可图的领域,富人群体自然也愿意进入到“借地发展”的模式中来。此外,富人之所以愿意进入村干部队伍还因为村干部身份能带来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收益,比如社会关系网的拓展,相关政策和投资项目的信息等,这些有利于富人拓展自己的生意并提高社会声望。在发展主义的话语主导下,通过土地开发来进行村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在各地已蔚然成风。笔者在A镇调查的四个村庄均引入了“借
10、地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内部,村庄发展与土地、富人群体等通过“富人治村”这一形式自然地耦合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一种以村庄发展为目标,以富人村干部为主导,以土地开发与经营为内容的“富人主导型借地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双培双带”等政策话语则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政治合法性基础。“富人治村”的题中之义就是依托富人的个人能力发挥致富带头作用,特别是通过他们的产业助推村庄的公共发展。在“富人主导型借地发展”模式中,富人成为了土地开发与经营的推动者、主导者和裁决者,富人的企业和财产则成为了土地开发与经营的初始资本。如夏村村书记华同一直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从1999年开始承包本村500亩
11、土地种植粮食,截至目前已陆续承包了周边村近3000多亩的土地,并成立了专门的农业公司;2012年华同又从县政府申请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自己的农业公司中新增加了新村开发和项目建设的业务,并先期垫付了旧村拆迁、宅基地复垦和新村建设的资金。而在黄村,徐岩(书记)先自行出资将本村4000多亩土地流转到手中,再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将土地发包给了城市工商业资本;同时黄村的增减挂钩项目也是由徐岩及其叔侄出资组建的开发公司承担,并先期垫付了村民土地补偿金和住宅小区建设资金。富人村干部在土地开发中发挥了普通村民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富人村干部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充当土地流转和宅基地退出的“启动资金”。特别是在土
12、地流转中,这种资金获取方式可以加速土地流转速度,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同时也有效地阻止了外来资本分走一部分土地收益,符合当地政府的期望。其次,富人的企业和财产担保有效规避了土地经营的风险。如华同和徐岩均成为村庄土地的“承包大户”,村民不必担心拿不到租金;二人又通过将新村建设的开发与建设资质把握在手,在避免外来开发商“分粥”的同时,也较好地避免了农村土地开发的市场风险。再次,富人村干部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村庄与政府、市场建立关联,助推土地开发不可替代的途径。如夏村的华同书记在当地政治身份显赫,与上层政府关系密切,这是其能够申请到县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从而推动该村土地开发的重要原因。吕村的土地开发主
13、要是通过政府移民项目和商业性开发共同完成的,而该村之所以能够获得移民项目也与该村书记王容的“跑项目”能力不无关系,参与土地开发的商业公司也是王容多年的业务伙伴。(三)发展与稳定:富人村干部的治理能力特定的资源条件与发展阶段使得土地开发与经营成为了当前A县村庄发展的主流模式,但这种“借地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民争利,乡村也随之呈现出了多重乱象,征地冲突、群体性事件、灰黑势力介入等所导致的土地纠纷也成为当地农村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在这种新的利益结构之下,基层政权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政府需要“借地发展”来出政绩,来补充地方各项社会事业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又会与农民产生利益冲突,成为影响
14、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正是在这种发展和维稳的双重结构中,村庄治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寻找更有效发展模式的同时,又要摆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富人群体丰富的社会关系资源恰好满足了这种治理能力的需要。在A县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农村当村干部,要是没钱连说话都不大声”,可见由致富能力强、社会关系广的“富人”参与村庄治理几乎已成为乡村社会的地方性共识。基层政府比较喜欢做点生意的人担任村干部,因为他们往往会与各种人打交道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资源,特别是与农村一些黑恶势力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就能够帮助乡镇通过非正式渠道完成许多自身不便去做的事情。特别是当乡镇遭遇工作上的阻力时,这类村干部往往能调动其丰富的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主义 逻辑 村庄 治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