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画要不要学素描,那学油画画和雕塑呢?.docx
《学国画要不要学素描,那学油画画和雕塑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国画要不要学素描,那学油画画和雕塑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国画要不要学素描,那学油画画和雕塑呢?学国画要不要学素描,那学油画、版画和雕塑呢? 国画若要借鉴素描,必须以国画学的方式切入 画国画是否需要训练素描?这个问题很久以来一直是有争议的。 每个人对素描的内涵、外延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不管油画、国画、版画,甚至是抽象艺术,都是在造型。如果素描是解决造型问题的一个便捷的手段的话,素描应该还是有必要学的。我国古代当然没有素描的概念,但当时的白描从某种宽泛的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素描。 素描其实是一种对造型的判断力。这是一种感受对象的能力。我觉得对一位艺术家来说,这种感受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看到一个人、一幅景,或是一个瓶,他会有感觉,有想要去表现
2、的冲动。如果说这种感受力是天生的话,那也是需要通过素描的训练把这种潜能挖掘出来的。当然素描的方式也有不同,有被动模拟自然的,也有主动表现对象的。事实上,中国画适应的是后者。 西方素描解决的还有空间问题。立体、透视等,这些在油画中都是基本功。对国画来讲,画面是平面的,即使现在我们要画比较写实的国画,这种空间和油画也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说中国画要学习素描的话,其侧重点和西画一定是不一样的。要不然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效果。 其实在比我年长一些的国画家中,有些是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但依然碰到瓶颈,原因就是当年被灌输了太多西方的素描,这种影响很难摆脱,在用中国画的笔墨线条去表现的时候就产生问题了。这样的素描
3、训练就成了枷锁,让中国画的表现很不自由。从这个角度讲,素描和国画是两个体系。尤其是对画山水、花鸟的画家,那是绝对不可以用这种素描的方法去训练的,不能像画西画一样去画石膏,他们甚至可以不画素描。 但如果从宽泛的角度来看,中国画的素描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训练。比如中国画画人物,需要很强的造型能力,因此造型训练必不可少。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书写性的,要求画家非常熟练地把想表达的东西一气呵成地表达出来,如果在造型上稍微有点迟疑,笔停住了,那书写性也大受影响,气马上就“断了”。但中国画的造型训练不应该画长期作业,不然反而对艺术的表现有损害。 另外,国画素描的画法也应该摒弃完全模拟对象的、一板一眼的画法。而在
4、今天这个时代,也应该鼓励造型的多样性,画出自己心中的感觉,自由地创作,我觉得这更符合艺术的要求。 其实在古代,虽然不学西方意义上的素描,但也通过学习芥子园画谱、再早一点的各种粉本来理解造型。比如画花,就需要对花的结构非常理解。以齐白石为例,他没有画过西式素描,但他对对象的结构非常了解。记得曾经看过一份资料上说,齐白石要画鸭子,他对鸭子一掌着地时另外一只脚掌具体是怎样的都认真研究过,了然于心。从严格意义上讲,他这种搞清楚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素描的一种,因为他不光是心里搞清楚,还势必要通过笔头表现出来,那这其实也是对造型的一种研究。所以对国画来说,素描的训练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是被对象“牵着
5、鼻子走”,不该过分写实,而应该去捕捉更有意味的造型。 老师应该经常去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感觉。每个人如果都有自己独特的趣味的话,都能找到自己,我们的艺坛就会丰富多彩了。尽管这很难做到。当然对传统的学习也是必须的。要不然这文化就传不下来了。 国画老师以前在教学的时候开课徒稿,一是教给学生物象的造型,还有是一种程式。学生从这里知道牡丹是长得怎样的,有几种画法,了解中国画画法独特的形式语言,也就是作画的程式。对此我觉得有优点,但是也有短板,那就是中国画的学生除非自己有特别的才能,这样一点点才能脱离老师,画出和老师不一样的牡丹、竹子来,不然就很容易陷入程式化的模式。 其实创作应该要多走出去直接面对自然,写
6、生很重要,当然其中完全可以融入自己内心的主观的东西。我看到过朱屺瞻先生画的写生,他就用一个小本子和钢笔勾一幢房子等等,很多东西都在他心里。 我可以说现在画竹子的人很少出去看真的竹子,而只是从程式里套,所以全国人民可能都画出来一样的竹子。我们的古人所创造出的这套程式是对着真的竹子总结出来的。我们今天如果有写生的能力,也完全可以对着今天的竹子,去创造出一套新的程式这种程式不同于古人,但又和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连在一起。而这就需要塑造对象的能力。 “文革”刚结束的时候,教育部曾经展开过一个大讨论说国画要不要素描。素描是不是国画的基础?我认为,说“素描是国画的基础”这肯定是不对的。但素描的造型能力却是国画
7、可以借鉴的。而这种借鉴应该要以国画学的素描方式去切入。我觉得,国画的学生在上素描课的时候,完全可以就用毛笔来画。比如画石膏伏尔泰,你可以画得像他,也可以不像他,但很有毛笔的笔意在里面。这样西式素描对中国画的束缚就可以大大减轻。 素描是顿“自助餐”,个性化地挑选才能发现自我 当下中国艺坛风起云涌,素描教学理念却已滞后。目前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在课堂上所理解的素描含义,更多的依然是前苏联走了调的二手盗版模式,素描已经是一种“八股文”式的东西,是教条;放置在时代的背景中,它就像冰箱中的咸鱼已不鲜活了。 素描好比通往彼岸路上的一片必经的沼泽地。如果素描基础差,画面就会弱。但长期以来国内学院的学生中,大多数
8、人走进这片泥泞的沼泽地却很难自拔。在美院,素描课天天碰到,然而当今的素描究竟怎样画?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依然沿着素描教条实施,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只知道把一张素描磨得很细腻,但却不懂得去捕捉特征,不懂造型,不懂素描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仅仅把模特儿当作道具来写生,没有生命力和灵魂。 学生在学习素描法则的同时,不知道通过法则去达到什么目的。大多数的学生进美院,是因为他们热爱绘画,他们会在文化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在课本上涂抹上几笔,勾画出一些幼稚但很生动的人物。但是当他们进入教室,面对模特时,那些想象力已荡然无存。他们迷失在“苏式”的素描包袱里,眼睛与对象之间被无数的体块、调子、方法、规律所遮挡并产
9、生障碍,他的每一笔都是为了体现这些法则而工作,至于对象鲜活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已经麻木了。我想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家长每天硬喂给孩子吃饭的时候,往往效果适得其反,结果是厌食症。 在被动式教育的模式下,还会产生一种怪胎,越是传统石膏技巧掌握得好的学生,毕业后创作欲望越是少。我们国内高考素描更多的是应试教育,个性化的东西非常少,这种“公共性”的评判标准对敲开大学之门很实用,但进了大学之后,这种素描对于一个学生要成为艺术家来说是不利的。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和感受,去寻找一条“私人化”的素描之路,不要太多的“公共性”。我认为对油画专业的学生应提倡以短期作业与速写为主,训练眼睛的敏锐性和造型的概括力。
10、用最简练的方式去捕捉最生动的东西。其实西方古代大师的成长之路,更多的是画短期作业。 其实传统是动态的,需要你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传统。东西方的美术史那么悠久、那么丰富,你能全部“咽”下去吗?消化不了,对你而言 ,就没有多少价值。你只能用自助餐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肠胃结构的食物食用。如果凡高去学安格尔的话,那凡高就不存在了。当你发现,并“消化”了那些“传统”的时候,你就体验到了“转换性创造”的奥秘,你也渐渐发现了自己。 素描的训练,并不是仅仅通过写生或模拟对象来实现;更重要的是按照个人的嗜好、秉性,根据所处的时代,在观念上、表现手法上、造型上不断去吸收修正美术史,在写生中借用前人的经验植入现实
11、中。 不少当今成功的艺术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在西方大师的油画中才发现了自己,而不是在素描中领悟的。因此大多数人较习惯于在画布上,用油画材料和工具直接思考表述自己的观念,很少用素描的形式来思考或阐释个人的艺术观点。素描仅仅被看作是基础训练,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许多人把创作与素描截然分开,画素描时是一种思维模式,搞创作时又是一套思维模式,把两者对立起来。然而,这类画家的作品很难走远。 因此,素描对有些艺术家而言已经久违了,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完毕后,就恨不得把课本甩了,胜利大逃亡,不愿再回首过去。素描在国内属于几乎连边缘都谈不上的位置。其实对于艺术家而言,素描依然很重要,是艺术家的艺
12、术立场,有时素描的记录更贴切,自然、朴实、方便。素描是艺术手记,是艺术家心理的轨迹和行为方式,是创作的前站、是创作的一部分、是创作本身!有什么样的素描,就有什么样的油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凡高,安格尔、埃贡席勒、弗洛伊德等等。 寻找自己的思考点,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自身出发,已显得迫在眉睫!请在美术史这庞大的菜单中,阶段性地选择自己所钟爱的画风,寻找兴奋点吧!特别在学生时代,要不断替换大师的拖鞋走走,游走于美术史和对象之间,在生活与历史、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接口。不要把基础训练与创作对立起来,基础训练中应该有创作的成分。也许这应该与打基础的第一天同时起步! 顺便一提,在当代,油画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画 要不 素描 油画 雕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2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