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一章:音乐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第一节:音乐与儿童 一、儿童音乐 儿童音乐的特点: 1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是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 3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4是充满着游戏性的活动 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 根据音乐的特点,荷西金斯把音乐教育分成三大类:音乐教育、音乐的教育、借助音乐的教育。 音乐教育:是个体获得对音乐理解的一种途径,它包括正式的音乐课程和不正式的学习。 音乐的教育:是针对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而进行的一种途径,对培养对象在音乐潜能、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演技能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借助音乐的教育:即利用音乐的辐射作用,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重视音乐教育的过
2、程,但培养目标不一定与音乐有关。 第二节: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一、音乐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作用 以乐健体 1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 2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以乐启智 1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2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促进儿童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乐怡情 促进儿童情感升华 陶冶儿童品格 以乐辅德 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特点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以音乐为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
3、,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教育家爱斯奈和格利提出的本质论。 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创造性,即以教育为本位,以音乐为手段。其代表观点是英国教育学家里德和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费尔德提出的工具论。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游戏性 综合性 1形式上的综合性 2过程上的综合性 3目的上的综合性 形象性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目标解读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4、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订的因素 1儿童 2社会 3学科 4、教师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表述 目标表述的性质 1行为目标: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时,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儿童行为来表示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2过程目标: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以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中以过程为中心,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相应的目标。 3表现目标:指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较少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跟多的希望儿童对音乐大胆、自由地探索和创造,以及开放性的理解和表达。 目标注意事项 1目标难度要适
5、宜于儿童发展水平,避免过难或过易 2目标框架要尽量适应儿童经验的完整性,合理安排发展的不同维度 3目标涉及的学习内容要突出关键经验,避免面面俱到 4目标表述的角度要一致,尽量立足于儿童的角度 5确保目标的纯粹性,避免把手段或途径混合于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发展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相适应的原则 融合性原则 面向全体儿童,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 一、实施途径 学前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活动 1、教师组织的与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 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 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 2、专门的与渗透的音乐活动 专门的音
6、乐活动:指一切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起发、组织和指导的与音乐有关的教育活动。 渗透的音乐活动: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含、渗透在儿童的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泛指一切可受教师控制的和不可受教师控制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二、实施的方法 教师为主体发起的音乐活动指导方法 1、直观演示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是儿童通过直接感受,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示范法 演示法 2、语言法 讲解 提问 3、变换
7、角色法 由于学前儿童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经常运用自身角色变化的方法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 参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平等的活动加入者、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或音乐表演中某一特定角色身份进行音乐活动的指导。 退出:一是指教师从“参与”的状态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对活动施以影响。二是指教师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儿童,以观察者、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行指导。 儿童为主体参与的音乐活动学习方法 3、整体感知的方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 学
8、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 1对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评价 儿童观的评价 音乐教育观的评价 2对教师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素养的评价 音乐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 音乐教育合作能力的评价 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力的评价 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1音乐活动目标的评价 2音乐活动教育内容的评价 3活动方法的评价 4活动过程的评价 评价教师的行为 评价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情况 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评价活动的结构安排 5音乐教育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评价 三、评价的方法 6、质性评价法:通常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儿童的音乐学习发展过程。 建立音乐成长记录袋,旨在帮助教师对儿童的音乐学习
9、过程进行思考和评价。 第三章 外国近代儿童音乐教育流派概述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课程内容 2、动作造型 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 声势活动:是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 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1、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 2、教学方法:引导创作法和节奏教学法 引导创作法: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节奏第一 二、铃木音乐教育 教学六步法: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第四章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 一、歌唱活动内容 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使学前儿童在欢愉的情绪中加深对语言与节奏的感觉
10、和理解。 二、歌唱活动中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P82 1、为歌曲创编歌词 2、为歌曲创编动作。 第四章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 一、韵律活动内容 模仿动作:是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时所用的身体动作。 二、设计与组织指导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基本模式: 1、“教师示范儿童模仿反复练习”的韵律活动模式 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引出主题。 用容易让儿童清楚感知的方法反复示范新的动作或动作组合。 用让儿童容易接受的方法分析讲解动作要领或动作组合的结构等。 用较慢的速度带领儿童做动作或动作组合。 采用各种不同的练习组织形式,不断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让儿童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11、 此设计方式适合舞蹈基本动作的教学。 2、“引导探索创编”的韵律活动模式 引导幼儿观察有关的真实事物或在回忆与活动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 让儿童根据自己喜欢的观察或回忆创编有关动作。 组织儿童倾听、分析、体验音乐,并组织儿童用讨论的方法,将自己创编的动作与音乐进行合理配置。 让儿童按讨论的结果随音乐做动作。 根据儿童表现的情况,组织儿童互相观摩,并把儿童创编的动作进行整理和归纳。 找出儿童创编动作中好的范例,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音乐自由借鉴吸收。 3、“模仿创造性发展”的韵律活动模式 直接提出主题或在引导儿童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 通过示范、模仿、练习的方式教儿童学习基本动作,
12、或者把儿童创编的某个动作作为基本动作。 教给儿童某种变化基本动作的方法,并组织儿童跟随音乐练习他们在基本动作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各种新动作。 教给儿童某种组合动作的方法,并引导儿童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根据音乐创编动作组合。 带领儿童跟随音乐将创编出的组合连贯起来表演。 让儿童进行独立的连贯表演。 第六章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 一、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基本模式: 1、整体倾听,层层深入”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在组织学前儿童初次整体倾听的过程中,采用与其他艺术手段相结合,帮助儿童感知和理解音乐。 提出问题和要求,组织儿童讨论,进行再次整体欣赏。 运用与其他手段相结合
13、的方法组织儿童反复地整体倾听。 鼓励学前儿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现与表达。 这种设计适合结构比较紧密的音乐作品。 2、“一一匹配”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让儿童通过其他材料感知理解将要从音乐中感知体验到的形象、内容。 让儿童分别倾听音乐的有关段落,并引导儿童集体探索、讨论,将音乐和非音乐材料一一相互匹配。 尝试用参与性、表演性感知体验的方法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 这种设计模式适合各段落间对比比较鲜明的音乐作品和比较强调性质辨别的音乐欣赏活动。 3、“从局部入手层层累加”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从作品中找出最具有特色的某个动机,如一个节奏型、一个旋律动机、一个乐句或者一个乐段等,让儿童集中进行感知体验。
14、再从这个动机开始,逐步让儿童感知体验以该动机为核心的某个乐段的形象。 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儿童倾听其他乐段的音乐。 让儿童感知、体验整个作品的形象和情趣。 在完整欣赏音乐的同时,组织儿童进行创造性表达。 这种活动设计模式适合一些含有独立而鲜明的主题形象的音乐作品。 4、“整、分、整”的音乐欣赏活动模式 教师运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教师用语言并配合图片等直观教具向儿童介绍音乐的主要内容。 让儿童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 进行分段欣赏,让儿童感受和理解乐曲的各个细节部分。 组织幼儿谈论倾听的感受。 让儿童完整欣赏音乐,并鼓励儿童创造性运用语言、动作、语言及图画形式,大胆地充分表现自己
15、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第七章 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一、活动设计 1、变通总谱:是针对传统的通用总谱,也就是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是为便于幼儿理解记忆而设计出来的总谱。包括动作总谱、图形总谱和语音总谱。 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指导 导入方法 1、总谱学习导入 2、总谱创编导入 3、主要声部导入 4、主要声部创编导入 5、音乐欣赏导入 6、故事导入 7、韵律活动导入 8、歌唱导入 第八章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活动 一、含义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学前儿童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 二、音乐游戏活动的内容 1、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音乐游戏可分为有主题音乐游
16、戏和无主题音乐游戏两大类。 有主题音乐游戏: 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构思,有一定的角色,能表现出鲜明的形象和动作,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根据某一角色模仿一定形象、完成一定动作的音乐游戏。 无主题音乐游戏: 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 2、从游戏的表现形式来分,音乐游戏可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三种。 歌舞游戏:指以唱歌和韵律为主要活动的音乐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学前儿童按照歌词、节奏、乐句或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变化动作和进行游戏。 表演游戏:是我国幼儿园中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按专门设计、组织不同性质音乐的变化进
17、行情节和角色表演的游戏。 听辨反应能力:指侧重于对声音或音乐的听辨结果进行快速反应,以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及乐句等分辨能力。 3、从游戏的玩法来分:结合音乐式游戏和脱离音乐式游戏。 名词解释 1、儿童音乐的特点:1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是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 3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4是充满着游戏性的活动 2、行为目标: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时,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儿童行为来表示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3、表现目标:指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较少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跟多的希望儿童对音乐大胆、自由地探索和创造,以及开放性的理解和表达。 4、本质论:
18、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教育家爱斯奈和格利提出的本质论。 5、工具论: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创造性,即以教育为本位,以音乐为手段。其代表观点是英国教育学家里德和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费尔德提出的工具论。 6、变换角色法:由于学前儿童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经常运用自身角色变化的方法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方法:参与和退出。 7、直观演示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借助于教师
19、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是儿童通过直接感受,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8、成长记录袋:记录儿童的音乐学习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系列作品、儿童的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等等。P41 9、声势活动:是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 10、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使学前儿童在欢愉的情绪中加深对语言与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11、变通总谱:是针对传统的通用总谱,也就是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是为便于幼儿理解记忆而设计出来的总谱。包括动作总谱、图形总谱和语音总谱。 12、模仿动作:是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时所用的身体动作。 13、整体感知的方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14、铃木教学六步法: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1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