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docx
《学会提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提问.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会提问1 前言 好奇心,不一定害死猫,但实实在在让我们对生活满满的都是问号。学会提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接近真理,抵抗忽悠,顺便还能好好秀一下高智商。 本书引言部分作者主要兜售了本书的写作初衷和作用。本书可以帮你学会提出“关键问题”,通过丰富的图表案例、设问式行文,加上互动式的练习,授人以渔,培养推理分析的能力。让思维更加理性和独立,攻守兼备,既能让自己的论证过程逻辑自洽,又能帮你用好这柄“双刃剑”。小本儿在手,问遍天下无敌手。接下来,看疗效吧。 2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认知工具,作者在本章中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判性思维,首要是要学会提出好问题。 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作
2、者举了影评家的例子,一千个影评家,就有一千种影评,而且,还只是针对同一部电影。联想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海量信息,如何鉴别,这是一个问题。有的人照单全收,既不深究,也不求证,看起来博学多才,最后却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通往真相的道路充满了崎岖坎坷,而这些磕磕绊绊,就是问题。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把关键的问题“揪”出来,通过解决问题,搬开前进的绊路石,最后看到真相。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根据西方自然科学的传统,任何概念,总要有一个操作性定义。 作者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有三个方面: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
3、关键问题的意识;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问题一旦提出来,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接受者化身为平等的互动者。引导对方的思路,得到你想要的回答/答案,还能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从盲信。 3 两种思维方式 恩格斯说过,人类的智慧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但老人家没说,这朵花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简单来说,就是被动式思维和主动式思维,也可以称为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被动式思维,就像海绵,照单全收,主要运用记忆能力,狂抄狂背狂记,并且对脑海里的东西深信不疑 主动式思维,就像淘金
4、,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效的信息。从知识层面看,两种记忆不分上下,都是我们和外界信息互动的手段。但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过多的无效信息会占用我们的认知内存,影响分析其他问题的效率。相对而言,淘金式思维更能帮助我们思考实质性问题。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淘金式思维案例: 美国该禁枪吗? 面对同样一篇鼓励禁枪的报道,如果是海绵式思维,读者只会关心作者列举了哪些数据,数据之间什么关系,提出了哪些证据。 而如果是淘金式思维,则会关心,数据可靠吗?记者所说的不同群体样本是否充足?有没有遵
5、循随机抽样原则?有没有一些观点相左的调查结果? 总之,淘金式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不断地参与和互动,不断和作者展开对话,通过提问使自己全神贯注。作者认为 “批判性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最好不一定,但是确实会调动深层认知系统。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淘金式思维。 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因为物质环境的确定性和可测量性,形成共识比较容易。但在人类社会,一锤定音的“绝对正确”几乎不存在。行为动因的复杂性、扑朔迷离的价值差异、意识形态分歧等,让“正确答案”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或然性。这也为人们对“解答方法”的争论提供了空间。 最好先问一问“关我什么事”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力,好
6、钢用在刀刃上,纠结于火星上有没有外星人,不如考虑考虑妹子心里有没有你。 4 弱势势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工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根据使用价值的不同,作者区分了强势批判性思维和弱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强势批判性思维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 相比之下,弱势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意义较弱,主要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主要是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并不十分关心。 亲自动手才更有乐趣 学会概念容易,运用工具难。物理学博士未必做得好麻婆豆腐
7、。知识积累再多,还是要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的养成,不能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有赖于大量的实践。书中提供了很多互动式练习和知识点案例,熟能生巧,进一步督促我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本书随后的各个章节名称: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果如何? 7)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8)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1)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5 价值观决定互动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价值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来自于周围人的影响。它为我们确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来区分人与人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来基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是怎样的。 “写下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如果不太好理解,可以换个提问方式,“我们希望别人也能同样重视和遵守哪些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前面说过,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认知工具,我们的价值观属性决定了
9、它的底色。相似性原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规律,价值观相近的人,社会交往更频繁。同样地,批判性思维也存在党同伐异的倾向。 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意识克服这一倾向,应该具备以下人格特质: 主动性:主动发问,主动接触,金子不会自然发光,总是要淘出来; 好奇心:这是一切认知的源泉; 谦恭有礼:“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能做到批判性思维的人不多,物以稀为贵嘛。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每个人的观点背后,都附加了个人价值观、情感取向甚至自己的自由意志,遇到别人的质疑时,心理防御机制多少会被激活,战斗激素大量分泌,容易冲动,甚至与对方雄辩三百回合。一不小心就容易感情用事,启动
10、弱势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 犯错不可怕,就怕不改正。观点被质疑时,依然要保持理智,要看对方的质疑有没有充足的证据和逻辑推理。如果是,请遵守第4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热爱真理,控制情绪。 6 如何让对话进行下去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前面提到,每一次的提问,都是一次质疑,也必将激起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证批判性思维的效果和质量,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不要激怒对方。要牢记,我们的目标是:寻找真理! 控制表现欲,控制秀智商,对话才能进行下去,你的提问才有回应。为此,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及时反馈:表明你在听“哦嗯噢,我好像听你说过这
11、个”。 问一问对方,为什么你的证据不足以支撑你的结论。 讨论过程中适当停顿,抓紧时间寻找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支撑证据。 寻找共同价值观或其他一致认同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产生分歧的原点。 注意非言语线索,声音不要太高,表情不要太嚣张,肢体不要有冲突我们也要多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或许剑拔弩张就变成了虚心受教。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生物进化设定了人的大脑不能一直工作,并由此带来人的认知惰性,导致“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就直接宣布它是真的”。但是,真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淘沙也就不会有金子。寻找真相,需要抽丝剥茧,经历一系列绞尽脑汁,耗费脑力思维加工,最后才能找到真相。
12、事实永远比想象更神奇,或者说更残酷。在冰冷的事实面前,无所不知的幻象会破灭,取而代之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和失控感,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感觉。当人们不能解释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会求助于“奇迹式思维”,享受超自然的解释带来的乐观主义和安全感。但这也只是精神鸦片,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一厢情愿,最终带来的还是一无所知。 是时候,用批判性思维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 那么,怎么开始学会批判性思维呢? 先从“论题和结论是什么”开始吧! 7 第二章 导读 在第一章里,作者总体解释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整个思维过程的各个阶段。 从第二章开始,作者逐一梳理各个阶段,整体的框架可以归结为“针对论点,针对论据,针对论证”三大
13、板块。在行文上,作者按照“了解论点、剖析论证、检验证据”的顺序,系统破解批判性思维的密码。 了解论点部分,包括了“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哪些语句有歧义”。 首先进入本次阅读内容:“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作者在这里一再强调的论题,其实就是我们惯常理解的论点。也就是“引发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是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找到批判的对象,找准论点,也就找准了靶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头条也好,推送也罢,每天都会有各种人试图改变我们的想法和信念,甚至行为。为了避免不经意间被洗脑,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找到对方试图推销的点是什么、在哪里,随后才能调动自己的聪明智
14、慧,针锋相对,鉴别真伪。 8 找到论题和结论 “是什么”问题和“应不应该”问题 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方法,如果对各种论点/论题做一个初步归类,可以分为: 描述性问题:是指有关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类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例如,同性恋的起源是什么? 规定性问题:是指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是针对该不该,对不对,好不好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同性恋在我国应该合法化吗? 对方到底在说什么啊? 同样是论题/论点,有的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摆在标题处;有的人拐弯抹角深藏不露。前一种显性论题容易抓住,后一种隐性论题,需要一些技巧,不管作者有没有点明论题,在行文最后,他总要提出自己的结论,首尾
15、呼应,结论就是论点/题的御用替身。 对方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 如果对方连结论也深藏不露,没法一眼看穿,那只好祭出我们的思维法宝用问题来寻找结论: 1.“他想证明的是什么?” 2.“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基本能找到你想要的结论。 结论一定是观点,但是观点不一定是结论。所谓结论,是经由推理产生的,必须要有原因,要有一定的推理过程。而观点,是一些缺少论据支撑的说法。同样是吃,“下雨天和巧克力更配哦”是一种观点;“情人节到了,我们去吃烛光晚餐吧”是结论。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如果还觉得抽象,可以参照作者给出的几个技巧: 问问问题是什么:看看标题,首段首句,如果有,最好,如果没有,使用2
16、; 寻找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得出,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问题的实质是,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使用3; 在可能的位置看一下:类似做阅读理解,开头和结尾,作者出现前后呼应的频率最高; 排除不可能是结论的素材:例句、数据、定义、资料 了解一下作者的利益立场:屁股决定脑袋、受人恩惠、为人代言; 问一问“所以呢”:替作者总结前面的证据,得出结论。 对个人的启示 以上如此大篇幅论述寻找论题、结论的方法,就是因为有些作者在论述观点时,云山雾罩,让读者不知所云。如果每个作者的论点/题和结论都能开宗明义,框架清晰,那还真是节省不少时间。所以呢,作者委婉地批评这种文风之后,给出了写文章的忠告: 言之有
17、物,明确中心,不要让受众费心思去找。例如直白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开门见山,逻辑明确,思路清晰,让受众快速听懂。例如: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9 练习题及提示 我们挑选了书中的两篇文章来进行论题和结论的寻找练习。读者们要注意指示词在寻找结论中的提示作用。我们为第一篇文章提供了一个浓缩版的参考答案,而第二篇文章则留给读者自己去寻找其中的论题和结论。 第一篇: 电视广告机构创作广告的手法显示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广告往往做得和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非常相似。孩子们看到动画角色都在使用某种特定产品,爱屋及乌,难免会将他们对角色的喜爱转移到那些产品上
18、。广告公司并不想让孩子察觉到他们观看的动画片段和广告片之间有什么不同。使用这种策略,这些公司利用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们常常不能够区分动画片和广告之间的差别,他们也不明白动画片里面提供的那些东西都需要花钱才能买得到。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广告都是关于甜腻的零食或者油腻的食品,让孩子越吃越不健康,身体每况愈下。以孩子为对象的这些广告需要管理和控制才行,就像现在对以儿童为对象的烟酒广告进行管控一样。 第二篇: 法庭审判的实况录像该不该在电视上向民众播放?貌似摄像机一进法庭,审判体系很容易就会土崩瓦解。受害人在一小部分人面前作证还吞吞吐吐,一旦他们知道他们所说的每个字都要播送到千家万户,势必导致他们干脆缄
19、口不言拒绝作证。当对被告的审判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几乎就没有了“被告疑罪从无”这一法理可言。人们观看电视上的法庭实况转播,并不是因为他们关心国家有没有能力来确保司法制度的顺利实施;相反,他们都是来看证人出庭作证的刺激场面,让观众看看根据法律体系杜撰出来的情景喜剧比较好。 思考完可以看以下提示。 第一篇文章没有指示词来直接指出结论,但是寻找结论的好地方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具体到这篇文章,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结论。你可以断定它是结论,因为它使用了“应该”这个词来给整篇文章一锤定音。这个词还显示出文章的论题是个规定性论题。它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存在方式看所述事物符不符合,而是在讨论事物应该
20、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这一论题是从结论中推测出来的,结论前面解释作者为什么得出这一结论的陈述也有助于我们找到论题。 论题:以儿童为对象的广告应不应该加以管理和控制? 结论:以儿童为对象的广告应该加以管理和控制。 第二篇我们可以按照以上方法进行分析,不确定的可以和朋友一起讨论。 10 第三章 导读 完整的论证过程,是论点/题、理由和结论的统一体,第二章我们介绍了论点/题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本章我们要介绍:理由是什么。 理由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以及其他陈述”,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前面我们谈到,没有理由支持的结论,只是一种观点。每个
21、人都可以随意提出观点,而每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对方能不能找出足够的理由来支持他的观点。只有在这个论证过程中,才能识别逻辑错误,才能利用理性精神和逻辑规则进行批判性思维。 所以,在找到作者的理由之前,我们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判断。 理由的特点 也就是说,找到结论背后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步。为了方便理解,作者总结了论证的几个特点,方便读者识别各种论证: 论证=理由+结论: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该结论的一个或多个理由组成; 凡是论证必有其目的:人的逻辑思维具有指向性,对方的论证,多数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目的就是把他的思想装进我们的大脑; 论
22、证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需要我们动用批判性思维来甄别筛选。而批判对方的结论之前,最好先找准对方的论证过程。 11 找到理由 在明确了“理由”的概念和特点之后,我们还要学习“怎么寻找理由”,也就是回答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作者相信自己的结论?” 练习,找到理由 以下几组练习,大家可以尝试分析哪句是结论,哪句是理由。开始练习之前,我们先假定,对方的逻辑是无懈可击的,理由很充分。 第一组: 该不该要求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 飞行员们在调查中谈到了他们的观点。 很多人表示他们从来不知道乘客会做些什么,他们认为辣椒喷雾器有助于确保乘客的人身安全。 有57%的飞行员认为辣椒喷雾器将增加飞行安全。 因此,航
23、空公司应该要求他们的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 第二组: 不应该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筛查。 人们无权捉弄上帝,终止一个即将来到人世的生命,只因为他的性别不尽如人意或可能存在某种生理缺陷。 我有两个罹患自闭症的孩子,他们都活得很快乐。 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会因为出生缺陷而发生重大改变。 Tips:参考先前“利用提示词找结论”的方法。 利用提示词寻找理由 为了提升效率,作者也总结了利用提示词寻找理由的方法。主要的提示词有: 首先/其次/再次或者第一/第二/第三; 由于; 原因是; 是因为事实; 鉴于; 证据是; 研究显示/调查表明; 毕竟; 说到底。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技巧,让理由和结论
24、更加清晰可见。 圈出指示词; 用不同颜色标注理由和结论; 在页面空白处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读完长篇大论后,在文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12 理由是模具,结论是成品 结论虽然只有一个,但理由有很多种,事实、调查报告、生活常识、统计数据、专家或者权威意见、“公知”言论以及逻辑类比等。不同的理由还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结论本身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和多个理由支持起来的陈述。 结论不是理由 事实上,就先前讲到的两类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规定性问题,其论证过程也不相同。 举个例子,如果对方为了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回答“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那么,列举事实性的“为什么”证据就可以了。作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会 提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1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