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处世之道.docx
《孔子的处世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处世之道.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的处世之道孔子的处世之道 作为在中国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的圣人,孔子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他的为人处世让人值得深思、探索。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他的独立不迁的处事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忠恕之道”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
2、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
3、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喜欢被你轻视。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也最难做到。 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
4、,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保持高尚的品德是困难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高尚的品格,正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自我崇高上的具体表现。试问,如果当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同台竞争的时候,你会不会好心地提醒你的对手其中的危机和凶险,你有没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色如此做?要知道,一旦如此,你可能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失去很多很多。而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谁也看不到的高尚的灵魂。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是很难得的。 但是孔子做到了,他一生奉行这样的道理,而且从未违背。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是孔子在自己几十年践行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教育原则。但是事实
5、上,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表性标志和努力践行的原则,并且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把它作为孔子的一条处世原则来对待。 事实上,并不是孔子不懂得这些东西。相传孔子在郑国时,郑国挖出丈长的巨大腿骨,孔子当时曾经为国君解惑,解释了这个巨大的腿骨的来历,为防风氏的骸骨。后来的挖掘也确信如此。可见怪力乱神之说,孔子并非不知道。以孔子六岁学礼的丰富经历来说,几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他熟知很多怪力乱神的事情,但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却对这些闭口不谈。 孔子曾经为弟子解惑,解释过“夔一足”的问题,虽然他否定了关于尚书中“夔一足”的神异传说,但是显然主旨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要以务实的态度来认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处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1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