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
《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研究 文献综述 08汉语言文学一班 林玉巧 08105011035林格 08105011061 黄志超 08105011069李晓云 08105011089 摘要:孔子和孟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体系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如今风行的终身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以及自我教育模式都受孔孟教育思想精髓的影响。当今对孔孟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多不胜数,其中得到丰硕成果的亦不在少数。本文主要将现代学术界普遍盛行的对孔孟教育思想的理解进行系统分析,挖掘孔孟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渊源地位,展示对于孔孟教育思想的精彩的现代理解。 关
2、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现代理解 现代教育事业 儒学思想自西汉开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教育的许多理念都可以从孔孟教育思想中找到原型或痕迹。孔孟教育思想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对现代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孔孟教育思想一直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古有儒学继承人董仲舒,朱熹等人弘扬孔孟教育理念,今有如雨后春笋般的专家学者纷纷针对孔孟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孔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个课题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本文将其中的一些观点经过整理并作系统的分析,希望可以给现代教育的突破一些启发。 一、 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 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3、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习染和教育不同才渐渐有了差距而已。孔子的这一思想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任何一种力求满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求的实践活动,就已经是艺术了。就这个意义来讲,教育当然就成为了最高级的一种艺术了,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一直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孔子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他的政治理想,培养宰辅人才,所以他对弟子的品德、才能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看来,他的政治思想只能由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来推行,孔子把具备他的
4、理想人格的人,称为“君子”。孔子的教学内容是: 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此“六艺”包括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教育和技能训练等内容。就其意义来看,已明确提出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育”中的“四育”,并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孟子在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基础上还提出教育的一个作用是“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建立在性善论意义上的教育思想。人性本善,但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污染,但是丧失了善心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其心而不知求”。因此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把丧失的善心寻找回来。这种“求放心”的教育之道不是向外寻求,而主要是向自己的内心寻
5、求,也就是启发人们对自己内心所固有的善的萌芽加以精心培养,使之能够抵御恶劣环境的侵袭,不受外界物欲的诱惑,不断地茁壮成长,最终形成完美的道德。孟子更是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包括:亲亲为仁,敬长为义;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进贤、尊贤;尽心、知性、知天。 2.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孟子还把办教育的目的具体规定为“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可以明人伦也。”夏商周三代学校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办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就是把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观念作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并通过教育让人人都明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6、夫妇有制,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孟子认为:“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只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能按照封建伦理关系行事,那么阶级矛盾就能得到缓和,社会就能趋于安定,封建统治也就能得到巩固。可见,孟子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完全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有明确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4 3“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着密 切的关系。”“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在孔子看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什么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孟子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
7、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矣。”“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教育是治国治民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比政治更加重要。就是说,要建设治理国家,管理好社会事务,使社会安定,民富国泰,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把教育放在首位。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才能促进和保证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如今我国倡导科教兴国,不能不说是与这种儒家教育目的论是同出一辙的,这也可以反映出儒家思想在千百年来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 5二、教育原则与方法 1.终身教育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一生好
8、学,他用精炼的语言总结了自己一生治学的过程和感受。他十五岁时有志于学问,明确了治学的目的。学到三十岁,才树立了对道的自觉信仰,具有了君子的立身之本。四十岁时对道有了基本的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不被外界虚假现象所迷惑。学到五十岁时,已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能耐心听取对自己的各种批评。七十岁已是古稀年龄,但孔子仍好学不止,学习境界也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程度:一切随心所欲而没有过错。孔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人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6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展望一文中指出:“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
9、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性要求。”尤其在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必须要以终身教育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种终身教育的雏形,真正意识到了学习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打破传统学校教育注重单一的抽象知识的学习模式,给受教育者以理智、情感、审美、政治、身体等多种教育,并从整体上寻求具体的联系, 同时,还要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教育 活动与文化活动的分离隔绝,谋求各种教育之间的一体化,以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
10、同样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可以说是孔子制定的教学大纲,这说明孔子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给弟子,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具备外在的气质,内外要统一,要全面和谐发展。 终身教育理论反对把教育变成筛选人的工具,认为人在未成熟期进行一次性选择是 无益的和有害的,人一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获得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质的机会。这与孔子 主张的“有教无类”(卫灵公)有着一脉相承的理念。 2有教无类平等教育思想及情感教学理念 子曰
11、:“有教无类。”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不受其类别限制。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陈规,创立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标志。他的这一思想也体现了当今的平等教育思想,对我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希望工程”等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是鼓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孩子接受教育的指导思想
12、。8 在今天的中国,“有教无类”已基本实现,人们不但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受教育的义务。我们今天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像孔子那样,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9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齐家教授说:“孔子对教育事业抱着一种积极的热诚的态度,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那种炙热的情感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真善美的合一。孔子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转化,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的一项艺术。他关于情感教学的思想和时间是开创性的,对于我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子注重情感教学,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有教无类”,既是孔子扩到教育对象的主张
13、,也可以说是他对学生钟情的表露。孔门弟子,有“箪食瓢饮身居陋室”的颜回,贫病难辨的原宪,也有“衣敝縕袍”的仲由,有躬耕瓜圃的曾参,也有父为“贱人”的仲弓等等。孔子对于这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总是怀着极大的教师热情来进行教育,因此孔门出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才济济的昌盛局面。10 3.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和其他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 进行教学、教育工作。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教学原则,但是他关于“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论述,已经有了“因材施教”的思想。程颐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
14、德入者。”。11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教育工作主要按照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来施行,贯彻着因材施教的规则。反观现代教育方法,也是在教学中贯彻着因材施教的方法的:按照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教学;注意学习专长,分科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采用问答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予以回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2 孟子认为,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善质”、善性,但是由于后天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思想 现代 意义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1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