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错别字周广.docx
《如何对待错别字周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对待错别字周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对待错别字 周广惭愧的紧,今天晨诵在班上写了两个错别字,一个是朱熹的“熹”,这个字是痼疾,今天才发现,这要感谢五的同学,一个是颜真卿的“卿”,这个是自己写快的原因,而且这个字的读音也读错了,我读成了前鼻音。当时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上午写字的时候五班又有个同学发现我离别的“离”字写错了,第六画是“丨”,而不是一“丶”,到晋梅小学以来,我还写错了辜负的辜,签名的“签”,想想都不寒而栗,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想钻地缝逃避了,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如果老师写错别字的坏习惯没纠正过来,就算不得是晋梅小学合格的语文老师,更谈不上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还记得小学是在杉木乡黄榜小学读的,那个时候,是班上的
2、错别字大王“、笔顺不规范、常见字经常写错,上了初中、高中、大学这些坏的习惯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再没老师耐心地去提醒和纠正自己写错别字的问题,求学生涯不知道写了多少错别字,又不知道因为错别字吃了多少亏,更不知道因为自己的错别字让多少人瞧不起。也不曾想到儿时的读书写字的经历竟然影响到现在。现在很容易相信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他们写字的态度、对待汉字的态度与儿时的读书、写字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我顿时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这个时候很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老师和学生会写错别字。 一、错别字类别 1、字形相近混淆。 、笔画不相同,有些微差别:鸟-乌、狼-狠、田-由等。 、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太-犬、由-甲;
3、 2多笔或少画。如,缠写成 步写成 ,真写成 等。 3同音字误用。如,在家、辩论、座位等。 4构字的部件位置颠倒。如,左右两部分写颠倒了,“邻 ”等。 5结构错误。左右结构的字写成了上下结构的字。如:满 、荆 ,容易把三点水和竖刀写在草字头的下面。上下结构的字写成了左右结构的字。如:“蓬、荡”等都容易把走之和三点水写在外面。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 汉字大多数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中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形近字,义近字也很多,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应用汉字的过程中就往往会用甲字代替乙字或多笔少画等,出现错别字。错别字的产生有学生
4、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来自汉字本身、教授者及社会环境的外在原因 一、从学生自身看内因 1、小学生感知粗略,观察不细 小学儿童虽然思维能动不断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知觉的精确性仍然不够。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往往会忽略。由于受生理、心理发育的限制,观察汉字的字形时往往顾此失彼,对于一些字形上有微小差别的字认识不清,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张冠李戴。如“拔”和“拨”、“末”和“未”,又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 又如辨别的“辨”写成“辩” 2、新旧干扰,旧知对新知负迁移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5、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包括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顺向迁移。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迁移就其性质来分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都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是负迁移。有些错别字的产生原因就是一种负迁移。人类认识新事物往往是将它与旧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小学生认识生字时也会将生字与以前学的字联系起来,由于以前学的字经常强化训练,已经根深蒂固,而小学生又不懂得分析比较,因此,他们常常会犯习惯性的错误,如学了“县”后再学“具”,不少同学在“具”的里面只写两横,学了“戴”、“栽”等“戈”字
6、部的字后再学“腻”、“武”,往往有很多同学要画蛇添足,在斜勾上加上“丿”学了“低”“底”等字后再学“纸”,下面往往要多写“”又如,教小学生学写汉字时先教会他们写“戚”“或”“成”“戏”等以戈为部首的字来写。这其实就先前的学习即以戈为部首的字的学习,对后继学习即学写“贰”“武”“弑”等字的一种负迁移作用。当然也可能出现后学习的字,对以前学的字产生一种干扰。 3、理解含糊,多笔少画 理解字义,一般要进行分析、概括、综合、比较等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识记字时认知字形在先,理解字义在后,如小学生写“染”字时往往要将右上的“九”错写成了“丸”,因为他们不知道“染”字是会意造字
7、,右上的“九”代表古时染布时使用的九种染料。 4、意志薄弱,巩固性差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渐趋于缓慢。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学过的知识必须不断复习才能得到有效巩固。一些学生学会生字后从不进行复习,做作业时出现遗忘又不去认真分析或查阅工具书,这也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一大原因。如学习“真”“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真”“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5、课外重现,力度
8、减弱 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在于学生的复习巩固,知识重现。在媒体不太发达的多年前,小学生们比较喜欢阅读小人书、故事书等,极大程度解决了识字重现、复习巩固的问题。目前,在减负政策的倡导下,学生作业量相对减少,课外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可是,小学生们并不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他们的课余时间主要消耗在看电视,上网游戏上面。在课外监督辅导较差的农村,孩子们更是把课外阅读丢在一边,干自己想干的事。 二、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看外因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复合体。识字就意味着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之间的统一。它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中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形近字,义近字
9、也很多,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因此,识字既要求准确而完整的知觉、牢固的记忆,又需要精密的分析、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的过程。 汉字众多,结构复杂,确实给学生在书写和运用上带来很大困难。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往往就变成了错字或别字。有调查显示,在相同的时间里,高年级的应试者在认出汉字的大体轮廓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细节;而低年级学生却只能大概认出其轮廓,根本来不及去分辨,于是出现错别字的频率也就相应提高。 还有,同一音节里绝大多数有几个到几十个同音字,其中意义接近的同音字,更容易发生以同音关系替换字和词,而出现别字。 三从教学方面看外因 1、方法不当,指导不力 “授人鱼,不如授
10、人渔。”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识记汉字的基本方法,我们教学时可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教学,如教形声字“浩”“河”时,可告诉学生:这是形声字,左边表形是“三点水”说明与水有关,右边表声,此字的读音与右边读音相似。又如教指示字“本”时可告诉学生:在“木”最基本的地方加“”以示重要,为其“本”。教会了识记汉字的方法,就降低了学生的识字难度。 另外,如果教师安排不当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记忆规律,没有针对儿童知觉不精细的特点,对难认的字、易错的字作指点,又未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字形差异点作比较分析,就容易出现错别字。因为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联系尚未巩固建立,字义理解产生错误或一知半解,就会导致同音别
11、字。 2、思想怠慢,重视不够 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思想上不够重视,订正不严格,或教学方法不得要领等,直接影响识学的效果。在众多的语文教学大赛中,展示的也都是阅读教学的风采,很少有识字教学的天地。其实,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不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中、高年级识字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只是简单读读生字,没有重视生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的理解,对易混字、易错字的辨析不够,写字的时间大都不超过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生字的程度。 3、教法生硬,脱离文本 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把课文中的生字拿出来单独进行教学,授课起始便是生字
12、教学,谓曰:“扫除障碍。”其实这是严重脱离文本的现象。我们不如改变一种方式,把生字放到课文中教学,通过读识其音,联系上下文明其义,教师适当点拨了解其结构。这样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就有了全面的掌握,加深了印象。如,教学六年级第六课商鞅南门立木生字“础”。“础”字位于的上下文为“他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反复多样的读,让学生掌握读音;通过上下文意思让学生明白:“础”是新法实施最初、最基本的条件,缺之不可;进一步点拨“础”为左右结构石字旁,说明与石头有关,意思是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头。 4、手段落后,学之无味 在较偏僻的农村小学,教
13、具学具缺乏,教学手段十分单一,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均为“讲授法”,老师讲,学生听,一堂课满堂灌。天长日久,学生听之无趣,学之无味。其实,在较发达的城区小学,“讲授法”也屡见不鲜,用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仅是在公开教学、比赛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规律,效果当然不好。我们应想方设法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动脑动手,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四从社会语言干扰看外因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写错的字,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写错那些字。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报刊杂志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很高,甚至某些
14、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之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 龙卷风、寻物启示、小妖精、裤(库)子、韭菜等,又如 “感”写成“干”字下面一个“心”字 三、解决对策 错别字的产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内因;错别字的产生也有教师及社会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外因。因此我们解决错别字的办法也应该有内因对策和外因的对策。 一、从教师角度看外因对策 1、依据特点,精心教学 学生首次感知新材料,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旧知的干扰,长驱直入,印象深刻。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则难以清除。因此,在教学新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听
15、觉器官、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字义的探求。 针对学生感知粗略的特点,采用笔画分析法和部件分析法教学,突出容易忽视的成分,如用彩笔标出字形易错、易混部位或笔画等,以强化感知。如“蜒”的第十画 ,又如“头买、王主、体休、理埋,”不同部分用彩笔加以强调。 针对汉字结构特点,采用造字分析法,追溯文字的本源,形象记忆。汉字,尤其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大都能从造字法上说明其来历,如果让学生从根源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就会记得深刻、牢固。因此,教学此类文字可采用造字分析法教学,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江”必然与水有关,“打”与手有关,“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对待错别字 周广 如何 对待 错别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0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