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1).docx
《大手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手印(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手印大手印瑜伽法要 大手印瑜伽法要 敬礼尊贵的噶举派历代上师。 今于此为利于行者连续的能知,使之证得无上菩提,作此法要,名俱生大手印。法分三章:一、先行修法;二、正修法;三、结述。 一、 先行修法 如以下所述,第一步为皈依与发菩提心,由上师传授之。 七支坐法 坐如毗卢遮那佛修行仪所示,上身正直,金刚跏趺坐,制心一处,就是大手印之门。跏趺如佛端坐,手结定印,位于脐下,直竖脊椎,放松膈膜,曲颈如钩,下巴挤喉结,舌抵上腭。 心念之流常随感觉而起,尤其是视觉,因此眼须不动不瞬不顾,只应注视一处,约身前一人长处。 此为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以调身助行者入深定也。 七支坐法之果-身清净 双腿跏趺以调入息,
2、双手结定印以均体温,直竖脊椎,放松膈膜,使灵力遍及全身,曲颈如钩以调出息,舌抵上腭,目视一处,使空中摄入之灵息注入中脉。 五种灵息,自空中摄入,入于中脉,其它机能控制之灵息,亦得入中脉,出现无分别智,名为身清净,或名身无动,或名身自在。 语清净 寂静无声,呼出陈息,吸入新息,名为语清净,或名语无动,或名语自在。 意清净 不回忆过去,不想象未来,不思虑现在,亦不作念,正坐禅观,所观真空,并非一无所有。 在此期间,对于五官引起的印象,不起分别心,不说是,亦不说非,唯时而于刹那间,注意连续的禅定是否寂静。如睡眠中的婴儿,心不动,脱离想念。 古圣遗教云:“全然勿思勿想像,寂静身心如婴眠,精勤依照上师教
3、,决能出现俱生智。” 谛洛巴祖师说:“不想象,不思虑,不寻伺,不禅定,不回忆,不动念,心安住,本原境。” 月光童子岗波巴说:“心不外驰,制心一处者,乃诸佛菩萨共经之途径。” 这就是意清净,或称意无动,或称意自在。 二、 正修法 专注瑜伽法 专注瑜伽之目的,在于证取禅定之境,可分为二:有所依之专注瑜伽与无所缘依之专注瑜伽。有所依之专注瑜伽又分为二:依无气息与依有气息。 1依无气息之专注瑜伽注 A专注于小球或小木块法 行者面前置一寻常物体,如小球或小木块,专注观之。勿任能知驰离所缘,亦不可认明此物,唯应一心紧系所缘,专注观之。 观想我之传法上师,坐我顶上,我至诚念诵:“愿得上师加持,至高无上大手印
4、获得成就。”观想上师缩身由我顶门而入,我心融入上师真心,如水入乳,成为一体,无二无别。随即心安住如是相应之境,尽量持久。 如遇昏沉,集中精神凝视,并宜习定于旷野;如生性呆滞,亦用此法,集中心力训练之;如心不安静或散乱者宜居禅室,减低专注,放松身心。 B观想佛像、字像、明点法 专注于无气息外物之瑜伽的第二种,即佛之身、语、意三业之象征法。以佛像为身之象征,真言种子字为语之象征,明点为意之象征。佛身之象征法者,前面置一绘画或塑铸之佛像,专注于此。或观佛身之殊胜庄严,色如磨亮之黄金,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披三事衣,住虹圆光,历历如在眼前。 佛语之象征者,观一月轮,在行者前面,大如指甲,上有“”字,笔
5、画细如毛发。 佛意之象征者,以明点代表佛心。专一心念,观想明点形状如卵,大小如豆,光芒照耀,看来奇异,而智力集中于此。 2依有气息之专注瑜伽 A金刚数息法 跏趺坐,当身心安静后,心唯观每一次呼吸之出入,排除其它一切想念。以微可自闻之念诵声,数其出入息,自1、2、至21600之数,如是能使人知一昼夜间呼吸之数。 再注意入息何时开始?入息时,是何状况?入息是否到达身体一部分之上? 因如是修习故,心自随息出入而得调和,如是行者熟悉呼吸之性质。 再者,心神集中在呼吸上,用心观察入息,如何自鼻口达到肺梢?如何开始?在呼出陈息之前,住气多久? 如是练习,行者始知气息之颜色,气息久暂及住气久暂。 再者,细观
6、体内地、水、火、风、空五大之色,勿使相混,观时应注意出入息次数或增或减。 再者,观想每一入息为真言“”字,蓝色光明。如是出入息之每一部分,无待思量,当下便知。 B宝瓶气 先吐气三口,清除体内浊气,徐徐自鼻吸入新息,气封于法源处,观为壶形,使气留住,以持久为度,然后喷出。心念常随息之出入而念念转变,因心不能离息专其所司,故甚难控制。今以如是修法,使心念不依呼吸。 3无所缘依之专注瑜伽 A刹那念起,顿即根断-切念法 一念方生,刹那齐根切断,如空中闪电。人在禅定中,因心受激动感应,想念继续生长,即使一念抑制,继起之念,纷至沓来,应以警觉心继续抑制。于是,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齐根切断,继续禅定,努力抑制
7、继起之念,延长禅定时间,行者最后始知想念接踵而来,为数无量,是为念之觉知,如是境界,谓之“初能止”,得到最初的寂静之境。 心一旦到达安止之境,即使极短,亦可了解想念之生灭。此项了解,使行者感觉想念愈来愈多,但实际上常常发生,不增不减。想念发生刹那,剖析想念并能明了其发生者,是认知想念之流的知觉。 B任念运行,离于分别-纵念法 行者置念于度外,任其所之,既非随它去,亦不阻止它。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听其散漫行动,漠不关心。行者继续禅定,因此想念不再发生,心到达安止境。 复次,想念易动,如天上流星刹那间闪光天空,而不中断。 禅定如前,相继安住于寂静之境,持续时间加长,谓之“中能止”,心如平静流水。
8、尔时清净无扰,心任驰纵,心垢澄清。 噶举派祖师说:“心不整治则自明,水不扰动则自清。” 米拉日巴祖师说:“放任心于本原而不加整治者,则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明满;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此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又萨罗诃大师总结习定之双重修法如下:“若束缚之,此心反欲奔驰四方;若放任之,此心反得安止而不动,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骆驼。” C心住清净本性,想念来扰不为所动-心不动念法 如捻婆罗门线法:禅定恰到好处,如捻婆罗门线,细心而均匀,不可太紧,不可太松,但要均匀。禅定亦然,心不可过于紧张,否则不能调伏想念;若太放纵,行者失之于怠惰。因此禅定必须均匀。行者最初练习入定
9、,易于紧张,使用刹那切断念头法,但想念纷至沓来,切不胜切,当疲劳时,转变方式,用放任想念法。考虑使用紧张及放松的交替方法,一如学校所用。心之放松及紧张,犹如捻婆罗门线,张驰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 如斩绳两断法:使心与想念隔离,如斩绳两段,以不屈不挠之决心,维持不分心的警觉。因为上述抑制想念的方法,没有放弃认知的本能-“能知”,于是产生新的想念,禅定被损毁。放弃“能知”及“所知”,心停于被动的安止境,这种方法称为斩绳两段法,使心隔离所有心智作用。 如儿童观画法:儿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觉,看寺中壁画。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如是则各种灵息摄入中脉,出现轻妙的状态、出神的极乐,如欲昏晕
10、状。因身心能所俱遣,自觉身浮在空中。在此境界,将见种种境相,或如烟雾,或发生幻觉或出现幽灵等。任何幻象异相之生,既不因悦而取,亦不因不悦而舍。这种既不抓紧亦不阻止境相的方法,称为儿童观画法。 如象体无觉法:以象喻心,象皮特厚,虽遇荆棘之刺,毫无所觉,心不为所动。当心安止,认知发生时,防止意识及被防止的想念,被引来一一相对,一个想念防止另一个想念发生。因防止意识不寻自来,在不断的知觉之流中,防止意识自动发生,此种心之状态,当想念起时,既不阻止,亦不为所动,称象体无觉法。 4专注瑜伽最后安止境 这种状态称最后安止境,如大海平静无波。在这安止境,虽观念念生灭,不予相应,心已达到寂静之本元状态,与念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手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9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