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资料必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考试资料必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语文考试资料必看大学语文考试资料 一、大学之道 本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只要明确人生目的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万物都有主干和枝节,万事都有起始和结束。知道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的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的本质了。古往今来的圣贤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而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往往会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必须先竭力提升
2、自己的品行;而提升自己的品行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摆正;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想要表现出虔敬般真诚,就必须获得真正的智识;获得真正的智识的方法,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
3、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道德修养与知识探求 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二、逍遥游
4、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是否有绝对的自由? 1、绝对的自由绝对没有,相对的自由在尽力发展,这是我国的现实! 2、人们多以文章所说的“有待”和“无待”作为逍遥游
5、主张或提倡“绝对自由”的凭据。不错,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的确大不相同,“有待”的程度也确实与“逍1 遥”的程度密切联系,但是,即使文中所强调“无待”地“逍遥”时,也并没有陷入无条件的“绝对”! 文章对此表示得很清楚: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就是说:要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那他还有什么可依待的呢!意思就是说,无须什么依待,即什么也不依赖了! 可见,庄子所说的“无待”,并非人们一直指责的不讲条件或脱离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六气变化之道,以遨游于宇宙的逍遥自在!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六气变化之道
6、,是达到“无待”地“逍遥游”的条件,前提! 那么,庄子为什么却把这样的条件、前提视为“无待”呢?这正是为指责庄子提倡“绝对自由”的人士所没有洞悉的。 其实,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讲的“有待”,都是指人们违背自然规律,而在主观上所人为造成的障碍。 通观逍遥游全文,所见到的都是“小”讥笑“大”,即蝉、斑鸠和鴳雀讥笑大鹏,而从未写“大”讥“小”即大鹏讥笑蝉、斑鸠和鴳雀。这是偶然的吗?不是。 其实,逍遥游向我们昭示的庄子的思想境界是:崇尚“大知”,崇尚大鹏那样的雄健体魄、磅礴气度,尤其是顺应自然规律,凭借厚积的风力扶摇直上九万里,直飞南海天池的气概!能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就可逍遥自在!大鹏之游就是庄子所提倡
7、的“逍遥游”! 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伦。 3、自由的观念是抽象的,当人的认识越高,人所感觉自身的所具备人之属性就越多,原始人从来没有自由的概念.所以,所谓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正如没有绝对真理一样,凡是突破了度的范围,真理也就变成了谬论,绝对自由也是如此! 3、终南别业 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 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
8、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王 维 的 诗 与 画 极 富 禅 机 禅 意 , 文 学 史 上 尊 他 为 诗 佛 。 他 的 两 句 话 行 到 水 穷 处 , 坐 看 云 起 时 , 水 穷 处 指 的 是 什 么 ? 登 山 时 溯 流 而 上 , 走 到 最 后 溪 流 不 见 了 。 有 一 个 可 能 是 该 处 为 山 泉 的
9、发 源 地 , 掩 于 地 表 之 下 。 另 一 个 可 能 是 下 雨 之 后 汇 集 而 成 的 涧 水 在 此 地 干 枯 了 。 这 个 登 山 者 走 著 走 著 , 走 到 水 不 见 了 , 索 性 坐 下 来 , 看 见 山 岭 上 云 朵 涌 起 。 原 来 水 上 了 天 了 , 变 成 了 云 , 云 又 可 以 变 成 雨 , 到 时 山 涧 又 会 有 水 了 , 何 必 绝 望 ? 人 生 境 界 也 是 如 此 。 在 生 命 过 程 中 , 不 论 经 营 爱 情 、 事 业 、 学 2 问 等 , 勇 往 直 前 , 后 来 竟 发 现 是 一 条 没 法
10、走 的 绝 路 , 山 穷 水 尽 的 路 中 会 悲 哀 失 落 难 免 出 现 。 此 时 不 防 往 旁 边 或 回 头 看 , 也 许 有 别 的 通 往 别 处 ; 即 使 根 本 没 路 可 走 , 往 天 空 看 吧 !虽 然 身 体 在 绝 境 , 但 是 心 灵 还 可 以 畅 游 太 空 , 自 在 、 愉 快 地 欣 赏 大 自 然 , 体 宽 广 深 远 的 人 生 境 界 , 不 觉 得 自 己 穷 途 末 路 。 行 到 水 穷 处 , 坐 看 云 起 时 有 两 种 境 界 在 其 中 。 第 一 种 , 处 绝 境 时 不 要 失 望 , 因 为 那 正 是 希
11、 望 的 开 始 ; 山 里 的 水 是 因 雨 而 有 的 , 有 云 起 来 就 表 示 水 快 来 了 。 另 一 种 境 界 是 , 即 使 现 在 不 下 雨 也 没 关 系 , 总 有 一 天 会 下 雨 。 从 水 穷 到 云 起 到 下 雨 的 过 程 , 正 如 一 个 人 在 修 行 过 程 中 遇 到 很 大 的 困 难 , 有 身 体 的 障 碍 , 有 心 理 的 障 碍 , 还 有 环 境 的 障 碍 。 如 果 因 此 而 退 心 , 要 把 念 头 回 到 初 发 心 的 观 点 上 。 初 发 心 就 是 初 发 菩 提 心 的 时 候 。 初 发 心 时 什
12、 么 也 没 有 , 对 修 行 的 方 法 、 观 念 都 不 了 解 。 你 先 回 溯 当 时 的 情 形 再 看 看 目 前 , 不 是 已 经 走 了 相 当 长 的 路 了 吗 ? 所 以 不 要 失 望 , 不 要 放 弃 。 人 生 的 每 个 阶 段 也 都 可 能 发 生 这 种 状 况 , 如 果 用 这 种 诗 境 来 看 待 , 处 处 会 有 活 路 的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
13、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一、赏: 此诗为唐代诗人常建所作。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特有的清幽景色与诗人在这种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它看似写景之类的山水游记,其实之中更主要的是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诗歌摒弃传统的白描手法,层层推进,于平易之中渐进胜境,直至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皈依。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直接破题,点出时间、地点,并描摹出一幅常见的自然景色,虽无惊奇之处,概为信手拈来,但别有一番用意:垂吊读者揽奇探胜之情愫,并为下文作铺垫。颔联“曲径通幽
14、处,禅房花木深”,对仗工整,巧夺天工,紧扣题眼,联想翩翩,实属流唱千古的名句。而全诗主旨之句该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作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至于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虽是如此,但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
15、入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都寂”的幻觉。况且钟磬之音反衬出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永恒。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3 更幽。”二者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哉!总之,此诗,浑然一体,无堆砌词藻之嫌,娓娓叙来,令人掩卷遐思。 4、结合萧萧、受戒,试述作家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与汪曾祺的“风俗小说”在艺术风格上的相似之处: 1、两位作家都以故乡特殊民情为题材,虽无重大、敏感的主题,却寄予对“人性”的思考,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萧萧描写的是20世纪初对湘西山村小丈夫大媳妇的风俗,作者渴望湘西人民摆脱生命的自然状态,去寻求一种合理的“人
16、生形式”。受戒通过对佛门中世俗生活的描述来赞美健康的人性,说明人是不能受压迫的,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写了人性的解放。 2、艺术风格上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两位作家都善于捕捉生活内部的诗,人物内心感情的诗,而且善于捉住诗意美包蕴最丰富的生活片刻、人物心理和情景场面,绘成艺术画面,形成作品的抒情性。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古老的习俗,淳朴的民风,美好的人性,优美的,牧歌情调,乃至作者的喜悦、惆怅与伤感,这一切交相融合,构成了浓郁的抒情性。二人作品熔写实、抒情、象征于一炉,把人物的情感和清丽恬静的乡村风光融为一体,营造出淡远的意境。 3、散文化的自然流动的小说结构。两篇小说都有着大
17、量从主要情节游离开去的风景画、风俗画以及其它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即使写爱情故事,也很少写恋爱过程本身,而侧重于人物情思与纤细感情的细腻抒写。遵循着抒情逻辑结构方式,“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业”,结构虽松散,但因有情而见完整。用诗化笔墨写梦一般的故事,体现了两位作家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的艺术追求。共同创造了“诗体小说”、散文化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是舒缓的,细节却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思想的藩篱,而带给人新的启示。在萧萧中,种田的庄子
18、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沈从文用萧萧谱出了一曲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与疑问,但总体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作者在全文营造的一种轻松活泼、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感基调,是和他选用的幽默清丽的语言风格分不开的。他惯用一些不以为然的笔调来叙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给人的心理和视觉都是一种全新的不大不小的冲突,让这篇皈依美的文字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吸引人的气质,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像没有沾烟尘的野外的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这样一股不合时宜的空气,它告
19、诉我们:生活还可以是这样一种样子。 或许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被束缚的,但人性却是永远无法被束缚的,它会用尽所有力量冲破一切阻碍,寻找到心灵的归宿。这是它的天职,是它历尽困顿辛苦仍不懈的追求和目标。有时,情感会战胜理智,或许这就是人性苏醒的时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气,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这种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这种人性下的胜利,才是正义的胜利。 人性之善,是世间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会灵魂的梁柱。宣扬着复苏的人性,引领着人性的复苏,这正是受戒的伟大之处。 作者说:“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又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4
20、 5、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线索 规律: 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史传文学对小说有较大的影响。 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 小说由于受封建统治正统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尤为艰难。 朝代 小说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作品举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搜神记世说新语 唐 成熟 唐传奇 柳毅传李娃传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三言”、“二拍”说岳全传 明清 顶峰 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金瓶梅红楼梦 6、断魂枪的艺术手法,沙子龙的形象和意义,是不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
21、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武侠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 浪子异侠 历史武侠 谐趣武侠 古典仙侠 奇幻修真 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 传统武侠 浪子异侠 历史武侠 谐趣武侠 这四类。 武侠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特点是主角为武林的侠客,即习武之人及与之相关的人。情节一般描写武林或江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而情节发展的线索往往与习武、比武相关。 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多为中国古代,尤以宋、元之乱世为多,盖因乱世之中,人更加需要以武力证明自身价值。武侠小说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乃是以武学为中心,兼以中国古代医学、佛学、道
22、家、易术及各种神秘学等。因此,武侠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乃至于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调,是建立在武学的基本思想上的。“武”,义为“止戈”,是以武力平息干戈。也就是说,习武的目的是制止以强凌弱的行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正义与邪恶在武侠小说中十分明确。 断魂枪是纯正的写实小说,也不是什么武侠小说 像铸剑一样,老舍的名篇断魂枪也被严先生划入了武侠小说的范畴。他说:断魂枪压根儿就是武侠小说,因为他是老舍要写的武侠小说二拳师的一部分 断魂枪写了一个老镖头沙子龙保镖事业的没落和心境的悲凉,小说最成功处在于将这种悲凉心境渲染得恰到好处又十分到家。这位老镖头心如明镜:保镖业不行了,这碗饭不能吃了,自己已经到了英雄末
23、路,自己的绝活儿“五虎断魂枪”已无用武之地而只能收起了。 小说只用了一个细节:他坚决不教慕名前来学艺的孙老者“五虎断魂枪”,但在夜深人静时,他却“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 很明显,小说写的是老镖师对当年保镖威风的“回想”,而不是这种保镖事业本身。如果老舍不是写这种“回想”,而是写那种事业,断魂枪则肯定是武侠小说无疑矣!十二金钱镖、七剑十三侠、三侠剑不都是以保镖为题材的武侠小说吗?无奈老舍感兴趣的不是那种事业,而是老镖师英雄末路时的心境!这种悲凉心境,并不限于老镖师,它可以适用于一切末路英雄,只不过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这样一
24、来,篇中的老镖头,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保镖侠客,而变成了一位生不逢辰的、洗手不干的、充满悲凉的、英雄气短的普通老者,他的保镖生涯早已结束了。他的冒牌弟子王三胜等想学他的“五虎断魂枪”, 5 想让他重振雄风,重上江湖,然而他不干;孙老者登门学艺,想学他的“五虎断魂枪”,他更是断然拒绝。对于这样明明白白的艺术描写,严先生竟然视而不见,非要老镖头重上江湖不可。严先生对武侠事业的执著,远远超过了王三胜和孙老者!严先生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7、采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25、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26、我的哀痛谁体会! 表达的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采薇末章之所以精彩,根本不在于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而在于写出了那位天天盼望回家的战士在归途中绵绵不尽的悲伤。这种悲伤给读者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出丰富的联想。这种悲伤,说明采薇不仅是从战士服役的单一视角来抒写战争的祸害,而且还蕴含着另外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战争给民生造成的更广泛、更沉重的灾难;不管是开赴前方的战士,还是留守后方的那些战士的亲人们,都别无选择地啜饮着同一杯战争的苦酒。而对采薇的主人公来说,回家不是悲哀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不得不正视、不得不接受的
27、悲哀的开始。 采薇是深刻、卓异的,原因就在于那位终年盼归乃至年年盼归的战士,在回家时没有常人可以预期的兴高采烈,而是满腹悲伤;如果诗歌写他当时一派天真烂漫,一派轻松活泼,一派快乐欣喜,那意蕴就平庸而肤浅了,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了。采薇是蕴藉动人的。它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平添了艺术吸引力。采薇又是独特的。它没有落入平庸,并且没有把主人公回家后面对的惨况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而是将其留给了我们的想像。唐代诗人宋之问贬谪岭外,“经冬复历春”,跟家人间音信全无。回家时他的心情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越接近家乡,就越害怕得知家人的坏消息。也许这种近乡情怯,正是采薇归乡情悲的同调吧。 总之,采薇根本就
28、不存在以“哀景写乐”的问题。人们之所以把末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误解成“以哀景写乐”,是因为忽视了这句诗的上下文,肢解了诗歌的有机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作品中的各种要素常常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元素的功能和意义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才能得到彰显。人们误解采薇的另一个主要原 6 因,恐怕是在阅读时偏执于通常的想像,而不能像朱熹说的那样“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我们必须强调,不理解主人公那特有的悲伤,就无法体味战争给民生造成的灾难的深重,就无法体味采薇表达主题的深刻和有力;而无视这种悲伤的结果,将是歪曲诗歌的内涵,并大大削弱它的艺术表现力。 1 今
29、补说明:王夫之本人未必有这种意思,其所谓“以哀景写乐”或者只是由“以乐景写哀”连带而及,不见得对应于采薇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笔者针对的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为代表的对于采薇的常识性理解,而非王夫之的言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小雅采薇 今译往日离家出征,杨柳轻柔,随风而舞。如今返回故乡,纷纷雪花,漫天飘飞。 赏析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
30、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词鉴赏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
31、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
32、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7 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
33、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9、定风波 人生态度 超脱 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
34、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10、声声慢 处境 心情 从词意上看,声声慢应该是李清照南渡不久的作品。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情。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
35、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10.苏秦其人 刻苦学习博求名利的人 11、阿宝 异志氏:翻译: 1、 异史氏说:”性格痴迷则心志凝注:所以痴迷于书本的人,文章一定工巧;痴迷与工艺的人,技术一定精良世上落魄潦倒、一事无成的人,都自以为不痴不傻。再说,嫖妓荡产、赌博倾家,难道是痴人傻瓜干的事吗?由此可知,聪明狡黠过了头,才是真痴真傻;那个孙子楚哪里痴傻呢!” 2、个性一往情深,则其心志专一:因此专心在书籍上的人,文章必定写得好;专心在工艺上的人,技术必定精良。人世间那些碌碌无为的人,都说自己不是书呆子一类的人 3、我很赞同啊,痴到了及至,就是专注.专注的去做是就会成功. 现在的
36、人很缺少痴心. 4、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 8 作文: 一。读书有三种境界 苦境:昨夜的风凋碧树,读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韧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乐境:众里寻她千百度,默然
37、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暮春的雨季,缠绵的雨雾遮掩了眺望的眼神,于是轻轻的低下头将目光投注在卷册之间。雨天是一个很适合读书的日子,静静的捧着书,一边品味着书中的精华,一边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 同样雨天也是一个大家聚而谈之的好日子,同往常的周六一般,法学楼报告厅内仍旧是高朋满座,学术方家正在此与昌大的后进们交流着美妙的学问。在这期的“前湖之风”周末讲坛,省社科院院长、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傅修延先生为昌大的学子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英伦归来话读书的精彩演讲,并就读书的问题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读书这个话题,可谓古往今来的热点。听了傅教授的讲座,再回想自己这些年的读书历程
38、,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贴切的比喻,使读书的三种境界形象化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说,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39、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 自入大学以来,细细回想,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看看书了,对于读书的这三个境界,已经是有点陌生,今日听傅教授的讲座,让我重新找到了旧日心得,也许我应该静下心来,去看看书了。 王国维的读书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勤奋学习;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苦求索;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彻大悟。 读书对于老师来说也应该有三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为读书第一境。 读书要静心,守住心灵宁静,耐住寂寞
40、,不怕孤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读进去。读进去才会沉醉其中,这样才会人书融会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为第三境。 书有如巍峨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程度,你就可以高屋建瓴,对事物认识也就更加深入、透彻。 9 步入讲坛,就意味着在人生道路上开始了艰辛的跋涉。“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读书是没有止境的。有人说,只有博览群书,才会有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和理论素养。可我觉得每次研读完一块“大部头”之后,却发现自己有多么渺小,多么无知。读书,不仅可以充实自己,而且发
41、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了自己。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是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我想做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当好老师的前提和基础。古人很早就说过这样的话: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可见古人非常注重重人、修德、行善、守诚、贵真。有人将学校比喻为“象牙塔”,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是学
42、生的“灵魂”,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老师的言传身教必将对学生起到非常大的导向作用。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要重德,更要修德。另外,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每一个加入到这个行业当中的人都要学会抵制外部花花世界的诱惑,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豪迈与志向。静心寡欲,志存高远,不断提高、提升、扩展自己的专业,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
43、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人不可能同时去干两件事情,做一件事的同时你就会失去做另外一件事的机会。选择了教师这个事业,你就不能再去经商、从政、办实业等等。我想对每一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教师而言,教书都不仅仅只是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它更是实现我们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最好舞台。只要我们用心去想,用心去做,不怕苦,不怕累,苦苦探索,刻苦钻研,哪怕是人瘦带宽也绝不后悔,我们就可以到达王国维先生提到的第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在此表明古今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不断反思、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开朗,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有了前两种境界的铺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慎独”的功夫,灯火阑珊的职场上就会有自己的身影。 1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99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