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词有哪些特点.docx
《基本词有哪些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词有哪些特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本词有哪些特点一、基本词有哪些特点?怎样认识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 一种语言词汇系统中的词,多达数万、数十万,这些词语,从使用功能角度看,其地位实际上是不相同的,有些词语人们非常频繁地使用,如“你、我、水、一、上、人”等,有些词很少使用,甚至一般人根本不用,例如“化学、韵母、中子、保墒”等等,有些词可以充当构词成分构成很多新词,有些词根本没有构词功能。根据词汇系统中这些词语的不同功能特点,人们一般把词汇系统中的词语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 基本词汇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就是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相当稳固,很少发生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积淀。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
2、点: 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例如像汉语中的“山、水、地、好、看、说、吃、走、头、手、电、太阳、云、眼睛、春天”,英语中的“do. make. have. people. see. sun. eye. in”等词语,都是人们在交际中经常要使用的。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
3、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例如“人、手、山、火、水、看、好、黑、天、地”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数千年前就存在,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这样构成的词语,给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新
4、鲜,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人们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普及开来。例如从近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以“电”为核心构成的新词,非常多,由于这些新词的构词成分都是人们熟悉的基本词语,所以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例如“电力、电动、电话、电线、电视、电流、电脑、电能”等等。 一个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往往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构成数十、数百个词语。例如“水”可以构成“水坝、水笔、水表、水兵、水彩、水草、水产、水车、水池、水利、水力、水平、水灾、水货、水火、水库、水渠、水源、水准、水藻、水战、水塔、水性、水仙、水路、水田、白水、氨水、汽水、泉水、反水、放水、汗水、海水、流水、墨水、重水、山水、死水、外水、油水、缩水、口水、胶水、
5、水墨画、水银灯、水蒸气、潜水艇、热水器、下水道、落水狗、抽水机、水落石出、水泄不通、水涨船高、万水千山、顺水推舟、混水摸鱼、萍水相逢、饮水思源、杯水车薪、水滴石穿、车水马龙、洪水猛兽、山重水复、山清水秀、望穿秋水、如鱼得水、一衣带水、落花流水”等等。其他像“人、地、工、心、木、外、子、之、下、生、光”等,构成的词语也非常多。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这样一些构词能力极强的基本词汇,所以基本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础。 当然,说基本词汇具有构成能力,是就其主要部分而言的,有些基本词没有构成能力,例如汉语中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如“吗、啊、哟、的、地、了”,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等就没有构成
6、能力,同时,单音节的基本词比多音节的基本词构词能力强,例如“春”可以构成“春天、春花、春雨、春风、春分、春耕、春光、春联、春梦、立春、初春、阳春、暮春、新春、青春、怀春”等,而同样意义的“春天”就没有构成能力。相反,个别有构词能力的词,不一定就是基本词,例如“原子”可以构成“原子弹、原子核、原子堆、原子能、原子团、原子钟、原子价、原子量、氧原子、氢原子”等等,但“原子”不能算是基本词。 因此,所有的基本词汇都具有全民常用性和稳固性特点,大部分具有具有构词能力。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
7、的人们运用语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二、如何理解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词义在语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词的构成要素。任何一个词,都是有一定的语音形式的,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内容,词义就是由一定的语音形式承载的意义内容,就是一个词的意义。语言之所以能够用词来表达概念,运用词语组成词组、组成长长短短的句子表达思想和感情
8、,传递各种信息,使人们的交际和思维成为可能,关键就在于语言所使用的符号单位词具有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反映客观世界,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词义的产生又同人们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成果。正因为词义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所以词义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一方面词义是在此基础上带上人们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即词义包含着人的认识和态度评价。因此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两个方面。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词义的附加色彩就是词义中除了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
9、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并非所有的词都具有附加色彩,像词义的褒贬、词义的风格等都属于词义的附加色彩。词义的评价色彩虽然有其主观因素,但也具有社会性,不是指个人可以任意赋予一个词义不同的评价色彩,只有在选择运用的时候可以体现你的评价态度,当你说一个女人“珠圆玉润”时是赞赏,而说对方“肥胖”是讥讽揶揄。有些词义没有固定的某种倾向的评价意义,用在一定场合就产生了评价,许多比喻就是这样构成的,如“她是蛇”、“他像个木头”、“他稳如泰山”、“解放军是钢铁长城”;又如用“爪子、蹄子”指人,用“肥”指人。这种评价意义是临时的,不是词本身固有的,离开了特定的环境,评价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庄重严肃”是真情夸
10、奖,“道貌岸然”是无情批判,说一个人只有一只眼为“独眼龙”、“独具慧眼”含有一种嘲笑态度。又如“团结”和“勾结”,理性意义都是指不同的势力联合起来,而它们的感情色彩不同,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又如“爸爸”和“父亲”,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比较庄重;又如词义的形象色彩:续弦再婚。 比起理性意义来,附加色彩由于具有十分突出的主观因素,因此其意义容易变化,例如“喽罗、爪牙、吹嘘、诽谤”等古代是褒义的,今天变成贬义的了,“后来居上”是过去贬义的,今天变为褒义的了。很多中性色彩的词如“小鞋、后门、勾心斗角”等变成了贬义。“先生、太太、地主、资本家”今天的贬义色彩不那么明显了,“小姐”在今天则是经历
11、了从褒到贬再到褒再到贬的有趣过程,这可以说是附加色彩易变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所以,词义虽然来源于客观,但包含了人的认识和态度,包含了主观的因素,语言中有许多反映同一个客观现象的词语,就是因为它们包含有不同的主观态度评价,因而在使用上有了区别。这种区别,往往体现在修辞方面,体现在语言的社会性方面。例如失去生命这样的意义,汉语中就有“死、逝世、去世、牺牲、就义、殉职、捐躯、殉国、阵亡、坐化、羽化、完蛋、呜呼哀哉、蹬腿、上西天、见阎王”等表达。这些词,就其理性意义来看,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的,有的,都是附加色彩的差异。 正是因为词义实际上包含了人们的主观认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语言中会有“
12、天堂、地狱、上帝、玉皇大帝、雷公、王母娘娘、阎王、小鬼、夜叉、妖怪”这些词了,这些词义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现实不存在的事物,是对现实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完全是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的,是主观臆造的,这同古人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有关,其形成仍然具有客观基础。今天我们运用这些词,大多是用于比喻,而不是古人那样真正用于指代虚拟的世界事物。 三、如何理解认识词义的概括性 语言链条上可以拆装的单位,最重要的是词。在聚合关系中我们看到,掌握了一条组合规则,我们可以通过联想,通过语言单位的聚合关系,可以替换生成无限多的句子来。现在我们从微观的角度,看看这些能够替换的单位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一个同样的词,可以用来指称
13、现实社会中的许许多多的同类的事物?为什么客观现实现象如此纷繁复杂,而语言的词汇系统却轻松地就把它们给简化了呢?词义与现实现象是怎样联系的呢?词义是怎样反映现实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认识的问题。 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 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词,无论它所
14、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任何词都已经是在概括”,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不是表示具体的红苹果、黄苹果、绿苹果、甜苹果、酸苹果、大苹果、小苹果,而是对各种各样类别的苹果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尽管现实世界中绝没有两个苹果是完全一样的。又如“人”,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甚至也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如中国人、外国人、古代人、现代人、白人、黑人、好人、坏人“人”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共同特征的概括。例如“从大路上急匆匆走来一个人”、“桥上站着一个人”、“操场上有个人”中的人,由于没有任何修饰限制,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人
15、。语言中的词,即令是专有名词,也是在概括。如“鲁迅”是对少年鲁迅、中年鲁迅、医生鲁迅、教师鲁迅、文学家鲁迅、政治家鲁迅等的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是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成果,也是认识活动的必然要求,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客观现实事物,多得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能每个具体事物都有个单独的意义来指称,那样的结果是语言中的词将多得无法统计,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掌握语言,语言也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正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人类才能运用语言中数量有限的词语表达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不可胜数的事物,时语言成为我们能够掌握的有效的交际工具。由于词义经过了高
16、度的概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指称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例如“苹果”,我们舍弃了它的具体特征,如它的色彩、味道、形状等等,这些在交际中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能同“梨子、桃子、李子、杏子”等水果区别开来,这就可以了。所以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实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繁驭简的功效。而当我们要描述一个对象的具体特征时,我们可以使用修饰限制语,使其指称的范围缩小,例如“大苹果、甜苹果、酸苹果、新摘的苹果、别人送的苹果”等。 当然,词义具有概括性,但每个从所概括的范围大小是不一样的,有的概括范围大,有的概括范围小,而这里的大小是具有相对性的,例如“红苹果”比“红香蕉苹果”范围
17、大,“苹果”比“红苹果”概括范围大,“水果”又比“苹果”概括的范围大,它连“桃子”、“梨子”之类的词都概括了。又如“汽车”比“轿车、卡车、货车、人力车”概括范围大,但比起“车”来,它的概括范围又小多了,因为“车”还概括了像“火车、坦克、电车、专车、牛车、马车、缆车、风车”等,“车”比起交通工具来,其范围又要小得多。世界上概括范围最大的词,大概要数“物质”了,除了人的精神现象,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物质来概括。不管概括范围大小,每个词都在概括,这是毫无疑问的。由于经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所以对具体的词义的认识,每个人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苹果”,没见过苹果和见过苹果图片的人的理解不同,见过图片和
18、吃过苹果的人的认识理解又不一样。又如“上海”,仅见过图片的人和去过上海的人对上海内涵的的认识理解可以说有很大的差别,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差别,但人们都理解了上海这个词的意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词义的确是在概括,它忽略了很多具体的细节性的东西。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在词义具有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三个方面,这是词义概括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词义的概括性。 1词义的一般性 所谓一般,就是普遍,就是共同,就是共性。所以,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比如我们说“灯”,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本 哪些 特点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85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