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明沟排水计算.docx
《基坑明沟排水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明沟排水计算.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坑明沟排水计算基坑明沟排水计算 摘要:明沟排水又称表面排水,它是利用设置在基坑内、外的明沟、集水井和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集水井中不断排走,保持基坑处于干燥状态。这种施工方法施工方便,设备简单,降水费用低,管理维护容易。 关键词:基坑 明沟 排水 计算 明沟排水又称表面排水,它是利用设置在基坑内、外的明沟、集水井和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集水井中不断排走,保持基坑处于干燥状态。这种施工方法施工方便,设备简单,降水费用低,管理维护容易。 排水沟、集水井应设在基础轮廓线以外,排水沟边缘应离开坡脚不小于0.3米,深度应始终保持比挖土面低0.4-0.5米。集水井应比排水沟低0.5-1.0米,并随基坑的挖深
2、而加深,保持水流通畅。 一、基坑涌水量计算 基坑采用明沟排水,流入基坑内的渗水量与土的种类、渗透系数、水头、坑底面积等有关,可通过的,抽水试验或凭经验估计,或按大井法估算。按大井法估算是把矩形基坑假想为一个半径为r0的圆形大井,其流入基坑内的涌水量Q,为从四周坑壁和坑底流入的水量之和,按下式计算: 式中 Q:基坑总涌水量 K:土的渗透(m/d) S:抽水时坑内水位下降值 H:抽水前坑底以上水位的高度 R:抽水影响半径,按下表选用 抽水影响半径R值 土的种类 粒径(mm) 所占质量(%) R(m) 极细砂 0.05-0.1 50 50-100 中砂 0.25-0.5 50 100-200 粗砂
3、0.1-1.0 50 200-400 极粗砂 1.0-2.0 50 400-500 小砾石 2.0-3.0 500-600 中砾石 3.0-5.0 600-1500 大砾石 5.0-10.0 1500-3000 3 r0 引用半径(m),对矩形基坑, r0=(a+b)/4;对不规则形基坑,a/b2-3时, r0= U/; a、 b为基坑边长(m) U为基坑周长(m) A为基坑面积(m2) 为系数,由下表得 系数值 b/a 0 100 02 112 040 114 060 116 080 118 100 118 m0 从基坑底到下卧不透水层的距离(m)。 在选择水泵考虑水泵流量量,因最初涌水量较
4、稳定涌水量大,按上面涌水量计算公式计算出的涌水量应增加10%-20%。 二、水泵功率计算 水泵所需功率N按下式计算: N=K0QH0/7512 式中K0 安全系数 Q 基坑涌水量 1 水泵效率,一般取0.40-0.50 2 动力机械效率, 一般取0.75-0.85 计算得出N,当涌水量Q20m/h,可用膜式水泵、潜水电泵。膜式水泵还可排除泥浆水。 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及工程实例 摘要:当基础深度在天然地下水位以下时,在基础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地下水的处理问题。 关键词:深基坑 地下水 措施 3前言 一般认为,基坑开挖要具备以下的必要条件:首先保持基坑干燥状态,创造有利于施工的环境;其次是确保边坡
5、稳定,做到安全施工,如果忽视这些必要条件,其后果是严重的。有的基坑积水或土质稀软,工人难以立足,无法施工;有的出现“流砂现象”导致边坡塌方,地质破坏;有的内部基坑土体发生较大的位移,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安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异常情况,都是由地下水引起的。所以,在基坑施工中应对地下水的处理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 地下水的人工处理 地下水的处理有多种可行的方法,从降水方式来说可总分为止水法和排水法两大类。止水法,即通过有效手段,在基坑周围形成止水帷幕,将地下水止于基坑之外,如沉井法、灌浆法、地下连续墙等;排水法是将基坑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排除,如明沟排水、井点降水等。 止水法相对来说成本较高,施工难度
6、较大;井点降水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是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施工方法,已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井点降水法作一简要介绍。 井点降水法,它是在拟建工程的基坑周围设能渗水的井点管,配置一定的抽水设备,不间断地将地下水抽走,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降低至设计深度。井点法防水适用于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基坑,它有克服流砂、稳定边坡的作用。由于基坑内土方干燥,有利机械化施工,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 目前国内常用的井点降水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在我国,井点降水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工程的基坑槽附近埋设大量的渗水井点管,与此同时地面组装抽水管路系统,通过井群连续抽吸地下水,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坑 明沟 排水 计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8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