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docx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 毕 业 论 文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 内 容 摘 要 文章以第三方监测单位角度,通过对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基坑工作控制与管理,具体基坑监测方案的介绍,一方面总结了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反映出进行监测的总体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实测上海基坑监测和制定具体方案,保证基坑监测方案和实际施测达到要求,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 关键词:基坑工程监测、监测方案 、监测点、信息化施工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二章 基坑监测点的布置 . 2 第一节 基坑工程监测点布置的一般规定 . 2 第二节 围护体系监测点布置 .
2、 2 第三节 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 . 4 第三章 基坑工程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 6 第一节 基坑监测的主要方法 . 6 第二节 水平位移监测 . 6 第三节 垂直位移监测 . 9 第四节 测斜监测 . 12 第五节 裂缝监测 . 14 第六节 水位监测 . 14 第四章 基坑工程监测控制与管理 . 17 第五章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 18 第六章 结束语 . 18 参考文献 . 18 致 谢 . 28 第一章 绪论 基坑监测的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市区的地价日趋昂贵。向空中求发展、向地下深层要土地便成了建筑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常用手段。在建筑工程市场上,三层的地下室已是司空见惯,随
3、之而来的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也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35m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单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来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往往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变形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前,基坑变形监测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同被列为深基坑工程质量保证的三大基本要素。运用常规测量手段搞变形监测,在各个测绘单位已有较为成熟的手段了,并在道路、管线、建筑物的沉降、位移监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今天,非表面的沉降、位移监测已发展成为基坑监测
4、的重要部分。随着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如何合理的根据建筑物的变形性质,使用情况,观测精度,周围的环境以及对观测的要求来选定.在实际变形观测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测量方法的应用,互相取长补短.显的越来越重要。同时本文就基坑变形监测的技术如何在实践中的应用要点作一点介绍,为变形监测市场作点努力 1 第二章 基坑监测点的布置 第一节 基坑工程监测点布置的一般规定 监测点布设合理方能经济有效。监测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工程的需要和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在确定监测点的布设前,必须知道基地的地质情况和基坑的围护设计方案,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理论的预测来考虑测点的布设范围和密度。原则上,能埋的测点应在工程开工前埋设完成
5、,并应保证有一定的稳定期,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各项静态初始值应测取完毕。沉降、位移的测点应直接安装在被监测的物体上,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可用管线上地表监测点进行监测。 基坑在开挖前必须要降低地下水位,但在降低地下水位后有可能引起坑外地下水位向坑内渗漏,地下水的流动是引起塌方的主要因素,所以地下水位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重要内容;水位监测管的埋设应根据地下水文资料,在含水量大和渗水性强的地方,在紧靠基坑的外边,以2030 m 的间距平行于基坑边埋设,埋设方法与地下土体测斜管的埋设相同。测点布设好以后,必须绘制在地形示意图上。各测点须有编号,为使点名一目了然,各种类型的测点要冠以点名
6、,点名可取测点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再拖数字组成,如应力计可定名为:YL一1,测斜管可定名为:CX一1,如此等等。要特别强调的是进行观测的人员要固定,所测路线尽量相同。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都要设置至少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工作基准点应设在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不妨碍正常施工。以下大量采用的是上海市对基坑监测点布置规范,因为本人觉得上海规范较其他地区规范叙述的详尽,并且从事上海基坑监测。 第二节 围护体系监测点布置 一、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 1 围护墙顶部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应为公共点,并布置在冠梁上,监测点间距不大于20m,关键部位一适当
7、加密,且每侧边监测点不少于3个; 2 点宜布置在两根支撑的中间部位; 3 点宜布置在侧向变形监测点处。 二、围护墙侧向变形监测点布置 2 1 监测点宜布置在围护墙中间部位,布置间距宜为20m至50m,每侧边监测点至少一个; 2 监测点布置深度宜与围护墙入土深度相同。 三、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及有代表性的围护体外侧; 2监测点平面间距在20至50米,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3监测点垂直间距为3至5米,宜布置在土层中部,可预设在迎土面及迎坑面入土段的围护墙侧面。 四、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围护墙体内 2布设间距宜20至50米,且每侧不少于一
8、个监测点 3监测点竖向上宜布置在支撑点、拉锚位置、弯矩较大处,垂直间距宜为3至5米。 五、冠梁内力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布置在每侧的中间部位、受力较大、支撑间距较大处;在竖向上监测点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2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到50米,且每侧不少于一个监测点 ; 3每个测点内力传感器埋设至少不少于2个,且应在冠梁或腰梁两侧对称布置。 六、支撑内力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内力较大的支撑上; 2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三个,且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保持一致; 3对钢筋混凝土支撑,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4个;对钢支撑,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2个; 4钢筋混凝土支撑和H型钢
9、支撑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钢管支撑采用反力计测试时,监测点应布置在支撑端头;采用表面应变计测试时,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七、锚杆或土钉拉力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布置在每侧的中间部位、锚杆或土钉受力较大处; 2每层监测点应按锚杆或土钉总数的1%3%布置,且不应少于3个;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八、立柱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在基监测点布置在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的立柱3 上; 九、立柱内力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内力较大的立柱上; 2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4 3监测点布置在坑底以上立柱长度的1/3部位 十、基坑外
10、地下水位监测 1监测点宜布置在邻近搅拌桩施工搭接处、转角处、相邻建筑物处、地下管线相对密集处等,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外侧两米左右 2潜水水位布点间距为20至50米,深度为6至8米 3对承压水位的基坑监测点宜布置在相邻降压井近中间部位,间距为3060m,每侧测点至少一个。观测孔埋设深度应保证能反映承压水水位的变化。 十一、土体深层侧向变形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应布置在邻近需要重点监护的地下设施或建筑物周围土体中; 2监测点布置间距宜为围护墙侧向变形监测点布置间距的12倍,并宜布置在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旁,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 3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孔埋设深度宜大于围护墙(桩)埋设深的510m。 十二
11、、土体分层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应布置在紧邻保护对象处 2监测点在竖向上宜布置在各土层分界面上,在厚度较大土层中部应适当加密 3监测点布置深度宜大于2.5倍基坑开挖深度,且不应小于基坑围护结构以下510m。 十三、坑底隆起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按剖面布置在基坑中部 2监测剖面间距宜为2050m,数量不应少于2条; 3剖面间距为10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 第三节 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 一、邻近建筑物监测点布置 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应布置在基础类型、埋深和荷载有明显不同处及沉降缝、伸缩缝、新老建筑物连接处的两侧; 4 2监测点宜布置于通视良好,不易遭受破坏之处; 3建(构)筑
12、物的角点、中点应布置监测点,沿周边布置间距宜为620m,且每边不应少于3个;圆形、多变形的建筑物宜沿纵横轴线对称布置;工业厂房监测点宜布置在独立柱基上。 倾斜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物角点或伸缩缝两侧承重柱上,应上、下部成对设置,并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必要时中间加密; 2当采用垂准法观测时,下部监测点为测站,则上部监测点必须安置接受靶; 3当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观测时,仪器设置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宜为上、下点高差的1.52.0倍。 4当采用精密水准观测时,可按中要求布点 二、邻近地下管线监测点布置 1管线监测点间距宜为1525m,所设置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为共同点。 2应跟距情况综合
13、确定监测点,宜在内侧和外侧的管线上布置监测点 3上水、煤气管宜设置直接观测点,可利用窨井、阀门、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 4地下电缆接头处、管线端点处宜布置监测点。 5管线监测点布置方案应征求管线等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 6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可用管线上地表监测点进行监测,监测点的布置间距宜为1525m; 三、邻近地表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 1监测点宜按剖面垂直于基坑变布置,剖面间距宜为3050,每侧边剖面线至少1条,并宜设在每侧边中部; 2监测剖面线延申长度宜大于3倍基坑开挖深度。每条剖面线上的监测点宜由内向外先密后疏布置,且不宜少于5个。 5 第三章 基坑工程监测方
14、法和技术要求 第一节 基坑监测的主要方法 基坑监测的主要方法有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裂缝监测、倾斜监测、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土压力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根据上海市监测项目要求,围护体系观察、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围护墙顶部垂直位移、基坑外地下水位、邻近建筑物垂直位移、邻近建筑物裂缝和地表裂缝、邻近地下管线水平及垂直位移,是应测的项目。因此,以下主要着重介绍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裂缝监测、地下水位监测。 第二节 水平位移监测 一、水平位移监测网布置 水平位移监测网形式可采用三角网、导线网、边角网、
15、三边网和轴线等。宜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组成首级网,由观测点和所连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各种布网均应考虑图形形状,长短边不宜悬殊,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二、平面控制点标石及标志 对于一、二级控制点和有需要的三级控制点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mm。变形观测控制点的埋设,应该以工程和地质条件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进行.埋设的位置最好能选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且要深埋.尤其是基准点一定要这样做。对于变形观测的工作点,也应该设法予以检测,以监视其位置的变动 。 三、水平位移监测 现在进行深基坑监测的主要方法是视准线法,小角法。6 图3-1 基础监测水平位移示意图 图中a为观测基准
16、点,b为后视方向点,c为变 形监测点,为C点所在基坑边与AC的夹角。根据 上述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得到的角值、AC的距 离S、因C点变形引起的角度差。 在图中,可以看出Cc2为C点的水平位移,其 引起的角度变化量为,根据测小角法计算公式我 们可得出s=*s/,但是这里的s不是要求的 Cc2,而是图中的Cc1. 因相对于S非常的小,所以可以认为Cc1 Ca,再考虑Cc1是C点的水平位移,可得: Cc1=Cc1COS=*s/COS- 精度分析 因为在整个水平位移的监测中,基本是不变的, 可以将其作为常量,因此,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 M2=(/COS)2*Ms2+(S/COS)2*M2- M是水平
17、位移变化量中误差,Ms是距离观测 中误差,M是角度观测中误差。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基准点A 点的误差情况下,水平位移变化量中误差由距离观 测值、距离观测中误差、角度观测值、角度观测中误 差、值的大小所决定。 当值为0时,M2=(S/COS)2*M- 当值为90是时,上式变为M2= Ms2- 再根据一般实际情况,Ms可以-1mm M=2 S=60m =10,则可得: M=0.58/COS- 当=60时,M=1.2mm,远小于二等水平位 7 移监测中误差。但是,为控制对水平位移变化量的 影响,不能超过此值。 四、水平位移监测报表 在基坑工程监测中,水平位移的方法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下面
18、是航头工程的部分监测报表 表3-1 水平位移监测报表 工程名称:航头镇基地xx地块xx基坑 报表次数:39 观测日期:XX年xx月xx日 第1页共1页 点初始值 本次值 号 (mm) (mm) 本次变 累计变 点初始值 化(mm) 化(mm) 号 (mm) 本次值 (mm) 本次变 化(mm) 累计变 化(mm) Q01 -163 -179.00 0.00 -16.00 B01 -13 -30 0 -17 Q02 -87 -107.00 0.00 -20.00 B02 -134 -150 0 -16 Q03 38 16.00 -1.00 -22.00 B03 -239 -247 0 -8 Q0
19、4 206 183.00 0.00 -23.00 J01 -47 -48 0 -1 Q05 -168 -194.00 1.00 -26.00 J02 -26 -27 -1 -1 Q06 -145 -162.00 0.00 -17.00 J03 -12 -12 0 0 Q07 -87 -104.00 0.00 -17.00 J04 -126 -128 0 -2 Q08 -22 -38.00 -1.00 -16.00 Q09 -39 -51.00 0.00 -12.00 Q25 -269 -288.00 0.00 -19.00 Q26 -71.0 -87.00 0.00 -16.00 Q27 -1
20、36 -154.00 -1.00 -18.00 Q28 -165 -186.00 0.00 -21.00 Q29 -231 -248.00 -2.00 -17.00 Q30 -19 -30.00 -1.00 -11.00 说垂直位移“+”为上升,反之为“-”;水平位移“-”为向基坑方向,反之为“+”. 明 备注 报警值:水 等于40mm,其余大于等于50mm。“Q”表示墙顶监测点,“B”表示地表 监测点,“D”表示高压电缆监测点,“J”表示建筑物监测点8 第三节 垂直位移监测 1垂直位移监测的方法选择 基坑工程垂直位移监测方法有精密水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实际一般采用精密水
21、准测量的方法.当采用液体静力水准仪时,宜采用2台仪器对象观测,或一台仪器往返观测。当采用电子测距三角高程作垂直位移监测时,宜采用0.51的全站仪和特制觇牌用中间设站、不量仪器高的前后视观测方法。 2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准测量应符合的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一般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垂直位移监测网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布设成闭合或附合的水准网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布设的同时量出每次仪器安放的位置,并用红油漆标定。采用固定观测员,固定仪器,固定施测路线的”三固定”方法来提高观测精度。 有需要与城市水准点联测时,精度不低于三级精度要求。 水准基点应均匀布设于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区域,在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坑 工程施工 监测 毕业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8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