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docx
《地球的运动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运动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球的运动教地球的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
2、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方法 地球仪 教学用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绕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看书P9P10)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3、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绕地轴转动 2.方向:自西而东 3.周期:一天(24小时) 4.昼夜更替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 1.定义: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而东 3.周期:一年 4.轨道:椭圆轨道 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的指向不变) 6.季节的变化 (师): 地球一直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看见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直到后来,人们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才确定地球本身运
4、动的结果。 更确切的讲,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提问):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 (回答):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P9) (提问): 哪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如何的呢?(回答):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而东 (师): 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坐在行驶的列车上时,观察到车外的树木等景观,感觉它们都是在向后移动,而自己却是静止的。而实际上的情况是车外的树木等景观是静止的,我们却是在向前移动。 这样的情况不是和我们刚刚学习的地球自转运动的观察情况相似嘛。我们 看见太阳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而实际上却是地球的自身在进行着自西而东的自转运动。(参照物的选择的不同) (演示地
5、球仪): (师): 请同学们按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仪,使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作什么样的转动?(逆时针) 使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作什么样的转动?(顺时针) (师): 因为地球不是透明的球体,所以光线是不能透过它的,例如,当地球仪上的亚洲、非洲和欧洲面对着同学们的时候,大家是看不到南、北美洲的。 这样的话,地球自转,就会产生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 (看书P10 图1.14 或是图册P3) (师): 可以看出,地球朝向太阳的一半,就形成了白昼,我们称它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形成了黑夜,我们称它为夜半球。 (提问):当北京是正午的时候,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 (师): 大家在平时的
6、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我们经历一次完整的昼夜交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24小时),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是一天,而是一年时间; 三.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 (过渡): 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同时,还在绕着太阳进行着公转运动。 (读书p10): (画图): 略 (师): 从刚刚同学阅读的这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首先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它的自转一样,都是自西而东的运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公转轨道不是圆形,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形轨道(看图册P3),所以它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看图P11 图1.16和1.17)(师):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非常重要的特征。 我们知道,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公转
7、。有自转,地球就有赤道和赤道平面。有公转,地球也就有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有时是用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的。地轴同赤道平面相垂直,而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地球自转面和地球公转平面)的夹角是23.5,那么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就应该是90-23.5=66.5。 所以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是地球公转的第一个特征。 大家在看图1.17的时候,可以看出,地球的地轴总是指向一个方向的,那个方向就是北极星附近,它不会因为地球在公转平面上的位置改变而发生改变,这就是地球公转的第二个特征,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师): 地球的自转,是产
8、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1.17 我们刚刚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图1.17在一年中选取了比较特殊的四天,现在大家观察一下,在这四个特殊的位置上,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画图): 略 (师): 春分 x月x日或21日-赤道 夏至 x月x日或22日-23.5N 秋分 x月x日或23日-赤道 冬至 x月x日或23日-23.5S (师): 可以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始终是在23.5S-23.5N之间移动的,它移动的规律就如上表。 (提问): 谁能告诉我在一年中,地球上哪些地方能被太阳直射两次,哪些地方能被太阳直射一次,哪些地方一次也不能被太阳
9、直射? (回答): 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和北回归线以北(师): 可以看出南北回归线是两条比较特殊的纬线。 四:总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演示自转公转)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知道了地球一方面在绕着地轴进行着自西向东的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的时候,面向太阳光的一面处于白天,我们称它为昼半球,而背向太阳光的一面,处于黑夜,所以我们称它为夜半球。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中,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并且它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太阳为中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地进行着公转运动。在学习中我们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是恒定的,在一
10、月初离太阳比较近,我们称它为近日点,在七月初离太阳比较远,我们称为远日点。这样的话,地球的轨道就不是圆形,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轨道。这个椭圆轨道就在这个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上,地球就沿着这个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不会时高时低。 地球的公转有两个特征:一是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也就是说地轴的指向是不变的。二是,地轴总是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成66.5。(记住图1.16) 我们接下来看看地球的公转会引起那些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 (看书P11-13)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引起的变化 (北半球) 2.四季的更替 北寒带 北温带 四.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画图1): (补全) (
11、师): 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点都有它的平面,它的平面总是与地球这一点的球面相切。 看图1,在x月x日或22日(夏至日)的时候,我在北回归线上做出它的平面,可以看出,太阳光与切面成90 的角,也就是说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在x月x日或23日(冬至日),我们发现太阳光与北回归线的平面不成90的夹角了,却是与南回归线的平面成90,也就是说这时太阳光是直射于南回归线。 在x月x日或21日(春分日),以及在x月x日或23日(秋分日),我们可以看出太阳光却都是直射赤道了,它与赤道的平面相垂直。 可以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始终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 (师): 那么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有什么不同呢? (读书P12
12、阳光的直射与斜射) (画图2) (师): 我们可以看出,阳光直射和斜射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不同的。直射地区,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温度较高;斜射地区,光线分散,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温度较低。 (过渡): 我们看图1.18,发现太阳在直射的时候,对地面的仰角是90,而在斜射的时候,却是小于90的。我们把太阳对于地平面的仰角叫做太阳的高度。 (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每天太阳总是从地平面上升起,到了中午达到最高点,到了傍晚又渐渐在地平面上落下消失。这是一个地点一天中的太阳高度的变化。 但是,同一地点每日中午的太阳高度都一样吗? (画图3) 略 (师):
13、 我们来看图1.19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40N地区在冬至日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只有26.5;在夏至日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达到73.5;春、秋分日则介于二者之间,50。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计算一下40N地区的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有什么不同。 在冬至日,太阳7点半从地平面上升起,到十六点半又落下,整个白天只有9个小时;在夏至日,太阳4点半就从地平面上升起,直到十七点半才落下,整个白昼有15小时;而春分、秋分日,它的白昼时间则是介于二至日之间,12个小时。 (演示图1) (师):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因而地面获得热
14、量最少;夏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地面获得热量最多;春分、秋分日的昼夜等长,太阳高度介于两者之间。 (提问): 请同学讲述一下家乡的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情况。 (师): 北半球一般是把包括夏至日的6、7、8月划为夏季;把包括冬至日的12、1、2月划为冬季;把包括春分日的3、4、5月划为春季;包括秋分日的9、10、11月划为秋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师): 在中纬度地区,冬季,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地面获得热量最少;夏季,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地面获得热量多;春秋两季的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介于二者之间,地面获得热量比冬季多,比夏季少。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可以
15、明显感觉到四季的变化。 (想一想):P11 (回答): 略 三.五带的划分 (师):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很大的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提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多少? (回答): 南、北回归线之间。 (师): 热带就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或者说是太阳能够直射的地区是热带,它获得的太阳光最多,终年气候炎热,气温高。 (演示图1): 在地球公转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在两极地区有的地方在某个时期内,太阳光总是在地平线上照射(这种现象叫做极昼),
16、而相反的另一极地区却在这一时期太阳总是升不出地平线(这种现象叫做极夜)。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能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是66.5,因此,把66.5的纬线称为极圈。66.5N叫北极圈,66.5S叫南极圈。 寒带就是能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它受太阳斜射厉害,故终年气候寒冷,温度低。我们把北极圈以北叫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叫南寒带。 (读书P13 温带) (师):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一年内既没有阳光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叫做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叫做南温带。
17、(看图册P4) 四、总结 地球的运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
18、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19、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 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 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 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 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 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8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