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白话译本.docx
《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白话译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白话译本.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白话译本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白话译本 周廷学敬译 印光大师序 净土法门,普遍施惠于上、中、下根器的众生,的确是释迦如来修行成佛、教化众生,使他们从发心修行直至圆成佛道的最玄妙的途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宏愿,让九法界众生同受救助,真是众生尽快出离苦海、今生就往生净土、念佛成佛的最好方法。念佛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一切教法中兼靠佛力而成就的特别法门,是不能够与一切大的小的方便的究竟的靠自力修行的其他法门相提并论的。世间许多人都认识不清楚,稍微聪明的人,大多自恃自己的才智能力,不肯修持这一法门,并小看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觉得他们浅薄无知而称他们为“愚夫愚妇”,好像与这些人一起将会
2、降低自己身分一样。就这样把这一生就可以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极大利益让给所谓的“愚夫愚妇”,而自己却不愿意得到这种利益,这岂不让人可怜吗?殊不知,净土法门广大无边,是一切法门的发源与归宿法门,因此一切法门没有哪一个不是从这一清净法界产生,没有哪一个法门不最终以这清净法界为归宿。如果一个人已经断尽了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圆满证悟了佛的四种德相,那么,他不修净土法门也行;如果还没有修到这种境地证到这种果位,那就请暂且跟随华藏世界大海众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等菩萨们一起修行,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的不可思议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实现尽快圆满证得佛果的愿望。能够像这样做的人,才可以称
3、得上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世出世间一切该做的事就算完成了。即使这样,还必须化身到六道中去弘扬这个法门,做一个证得佛果后的观世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以希望众生都修行成佛然后才算完成使命。我生生世世积下的业力太深太重,虽然出家为僧五十多年,但空度岁月,对世间万法全无所知;虽然时时念佛,但由于业障深重的缘故,自己的念佛之心与所念之佛却不能相互感应。但是,我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真实不虚,一定不会抛弃我,所以自己的目标愿望,任凭谁也不能改变。最近,圆瑛法师利用讲演各种佛经的空余时间,写出劝修念佛法门的论著,将要流通于世,并来信叫我写一篇序言。我年龄大了,视力、精神都不行了,很久以来没有动笔写文章了。
4、现在很庆幸这念佛法门有人来提倡,于是概括念佛法门的主要内涵,算是以此勉强交差吧。 古吴郡灵岩山释印光撰写,时年七十八岁。 圆瑛法师法汇序 圆瑛上人,出生于我们闽州,从小失去父亲,依靠叔父教导抚养。法师智慧过人,刚刚成年,就到石鼓山涌泉寺受戒出家,早年参悟佛法三昧,很小就擅长讲经说法,一向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自己的愿望。最初做宁波接待寺住持,倡议兴办宁波佛教孤儿院,后来到泉州重新兴建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这些孤苦飘零的孩子,受到他的教育的人很多。不久历经内地及南洋群岛,到处讲经说法,对于大乘佛法的教义进行了许多深刻的阐述,法师生平的著作,编成法汇一书。近来圆瑛上人被推为宁波天童、七塔两大丛林和
5、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去年,天童寺不慎失火,圆瑛上人于是奔走各地,募化重修,规模宏大宽敞,成为四明一带的第一道场。不时也略微治些产业,作为发展教育的基金。这些都是法师亲身实践,以实现自己利济众生的宏愿,本来就不是仅靠讲说佛法而为人所称道啊。今年秋天,上人到京城说法,把他所讲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议拿给我看,他在书中所发挥演绎的,都与保护国家爱护人民等事情密切相关,意趣之宏大,足以改善社会风气,于是我很高兴地写下这篇序言。 闽侯林森撰 圆瑛法汇序 福建境内,高山大川,气势磅礴,是天地灵气所集中的地方,高僧大德代代出现:黄檗大德的心要,百丈法师的清规,古代大德流传下来的良好道风,至今依然得以保存。圆
6、瑛法师是古田人氏,早年出家,脚踏实地修学,不懈追求佛法真理,终于能成就他的高尚德业,光明磊落,道貌不凡,与前辈圣贤共同探求真理,本地皈依法师座下的人士,如水流涌向河沟。连年在浙东一带主持道场,先后担任七塔、天童两寺庙住持,讲经说法,使上中下根器的众生都受到佛法利益。我今年夏天曾经到天童寺听经闻法,这时,法师正在演讲楞严经,出家及在家信众融洽相聚一堂。法师阐明佛法义趣,机智雄辩,旁征博引,听法的人无不心悦诚服。法师又常在讲演中反复告诫听众要把持戒作为学佛中最重要的事情。法师的确是通宗通教,解行相应的大德,足以作为学佛人的楷模。现在,海上佛学书局,将法师平生的著述汇编刊印,流通于世,向我求作一篇序
7、言。我佛设立佛教,法门虽然众多,没有哪一个不是要让人得到解脱,明心见性。学佛的人,发真诚之心,积功累行,精进用功,持之以恒,有的对佛法实际理体已经证悟,灵光独显,远离六根六尘的障蔽,即使不用文字写出来也是可以的;而其中有的人为弘扬佛法,而将所悟的佛理写成文章,即使写出大量著作,也是可以的。为什么呢?当妄心已无、真心已现之后,文字与宇宙人生真相就毫无二致了。所以,圆瑛法师愿力广大坚毅,每到一处,修建废庙,振兴道风,不论道场大小,无不如此。至于法师为捍卫佛法而挺身而出,在情况突变困难危险的关键时刻,不畏惧,不屈服,尤其是难能可贵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法师已经彻底悟透了宇宙人生的真理,面对一切事物都有
8、无穷智慧,虽然就形式上看是充满热情的大有作为,但却一点不著有为相。因此,观察法师的文章,言事论理,都非常圆融,没有滞涩不通的地方,而佛法的本体与作用表现得十分显著,完全可以从语言之处领会得到。唉,如今邪魔外道说法来破坏佛教,鱼目混珠,佛教正法受到的破坏太严重了!有像法师这样的著作,援引佛教经论,涵义深远广大,却又平易质朴真实可信,这真是能够在我佛慧灯已暗之际重新拨亮真理之灯、在佛法慧命将失之时继续传播佛慧的法宝,我怎么能不因此反复赞叹啊! 闽侯林翔敬撰 劝修念佛法门正文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莲池大师说:“由于执持佛号、净念相继而证得一般修行人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证得的了生脱死成佛道这种与
9、诸佛圣众一样殊胜的佛果,这佛号的绝妙功用不可思议到了极点,大概只有佛说阿弥陀经才有如此殊胜功德吧!”这部经典讲的是持名念佛法门发起的因缘。我佛释迦牟尼,看到所有众生本来是佛,个个都具有佛的知见,无奈被无明所覆盖、被妄想所遮蔽,自己却不能明明白白地知道。虽然不明白,但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佛性,依然存在,就像宝藏被埋在住宅中,明珠被缝在衣服里一样,从来没有丧失。所以,我佛向众生开示念佛法门,想使众生发心念佛,而最终修行证悟到自己本来所具有的圆满智慧。 诸佛与释迦牟尼佛,都只是为着一桩大事因缘而出现在世间的。法华经中,我佛告诉舍利弗说:“舍利弗,什么叫做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呢?诸佛世尊,
10、想要使众生开启本具的佛性,让他们得到清净本性,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想要向众生示现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想要让众生明白自己本具的佛性,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想要让众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佛的智慧所见,就是诸佛的四智菩提,也就是众生的三德秘藏。诸佛明白了它,因而成了佛;众生迷失了它,就只有冤枉地受六道轮回的痛苦。由此可见,迷失本具智慧与证悟本具智慧虽然有天渊之别,但众生与佛本来是平等的。金刚经上说:“所有的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也就是指众生本来就具有的佛知佛见与所有如来证得的圆满
11、智慧是完全一样、没有差别的。 “知见”两个字,是根性的概括说法。根性,就是佛性,它常常存在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里,放射光芒,照彻天地:在眼根叫“见性”,在耳根叫“闻性”,在鼻根叫“嗅性”,在舌根叫“尝性”,在身根叫“觉性”,在意根叫“知性”。现在只列举意根和眼根,所以叫“知见”,而实际上“六性”本来只是一性,正像楞严经所说的:“原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的知性,是真正的知性,没有什么不能知道;佛的见性,是真正的见性,没有什么不能看见。如果处在众生的境界,被妄想执著所误导,就成为虚妄的知性见性,确实像古代的大德们所说的那样:“一片白去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由此可知,虚妄没有自性,它的全
12、部体相,就构成了真性。因此,佛为众生开启、示现佛性,就是想使众生明白人人都具佛性的真相并证悟它,就如同指着一个人家中的宝库告诉他说:“这些东西是你家中本来就有的珍宝。”或者说:“这是缝在你衣服里的本属于你的光明的珍珠。”这样,你就可以不需要到处去找,自然就得到了。 我佛释迦如来,向众生开示念佛法门,就是要让众生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一直念到心境空寂,一个妄念不生,佛性自己就会显现出来,这样,就能够证悟佛的圆满智慧,就能亲自见到自己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自性弥陀”,从而实现我佛出现于世间以救众生出轮回这一伟大愿望了。 念佛法门,也叫“净土法门”,又叫“莲宗”,又叫“净
13、宗”。这个法门正是释迦如来出自对三界众生伟大无比的悲悯心,观察众生的根性和时代特点而采用的教化方式。释迦牟尼佛观察众生的根机,知道只有这持名念佛的法门,最容易让众生得到解脱,所以才在没有弟子提问题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告诉弟子,他说出的话,写成佛经一卷,那就是佛说阿弥陀佛经。 在佛说阿弥陀佛经中,我佛自己解释“极乐世界”中“极乐”二字时说:“舍利弗,那个世界为什么取名叫极乐呢?因为那个世界的众生,没有一切痛苦,只享受一切快乐,所以取名为极乐世界”于是,世尊向在座大众全面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修学环境以及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圣境,以启发众生产生对极乐世界的信仰;接着就鼓励所有众生,立志求生极乐世界,人人都
14、应当发愿往生这个世界。佛说阿弥陀佛经中说:“舍利弗,众生听了我对极乐世界的介绍后,应当发愿,希望自己能往生到那个世界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能够与这样的尽善尽美的人,同时聚会在一处。”最后,就极力鼓励众生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从而建立了念佛这种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佛说阿弥陀佛经中说:“舍利弗,如果有守五戒、行十善的男人或女人,听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后就一心称念,或者一天,或者两天,或者三天,或者四天,或者五天,或者六天,或者七天,念到一心不乱,那么,这个人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所有圣众就会出现在他眼前,而这个人在临终时,心不颠倒迷惑,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根据上面所引用
15、的话可以知道,佛说阿弥陀佛经的真正宗旨,就是佛所说的勉励众生信仰极乐世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那些文字。我佛释迦如来以“信、愿、行”这三条件,作为往生极乐世界净土的三种“钱粮”,果真能把这三种“钱粮”准备充分,那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莲花化生,位登九品。要懂得“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完全由对极乐世界有没有信仰和有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决定;往生极乐后的品位高低,关键在于持名念佛功夫的深浅。”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就好像鼎的三支脚,缺少一个都不行。我经常勉励人们修持净土法门,并在这“三资粮”前各加一个字,认为信,一定要“深”信,愿,一定要“切”愿,行,一定要“实”行。果真能够像这样修
16、行,那么,往生极乐净土,就可以稳操胜券,如愿以偿了。 一、“深信”,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相信释迦如来“三觉圆满,四智洞明”,他告诉弟子这念佛法门,决定是针对适应时代、适应众生根器的教育方式,不会说错一点的。二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由于阿弥陀佛如来在成佛前出于对众生的广大悲悯心所发下的伟大誓愿,并在发愿后历尽千辛万苦地广修各种行门,积功累行而成就的庄严佛土,西方决定有这样一个极乐净土,而不是释迦牟尼佛想像出来的。三是相信四方上下诸佛都各自开口赞叹净土法门是一个具有不可思议功德的法门,历代圣贤都广泛传播这净土法门,称赞它是修行之路中最快捷的一条路,甚至许许多多的佛教经论都这样告诉我们。既然古圣先
17、贤人人都提倡这个法门,一定是真实的话,不是骗人的。四是相信娑婆世界的恶浊是众生自己的恶业招感的,极乐世界的清净是众生的净业成就的。念佛,可以使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当身口意三业清净后,就能往生净土,这真正是符合因果的,不是虚假骗人的。果真具备这四种信心,即使有人说还有一种法门超过念佛法门,劝我去信仰它,我都会始终不为这种诱惑所改变,仍然相信念佛法门是最殊胜的第一法门。只有像这样,才叫做“深信”。 二、“切愿”,大致分为四种。一愿“不负己灵”。“己灵”,就是自己本来具有的灵觉之性。这种灵觉之性是天然的佛性。一切众生,人人都具备这种佛性,无奈被烦恼所误、业力所缠,轮回生死海中。今生何等幸运,能投生到人
18、道,能听到阿弥陀佛圣号及其四十八大愿的功德从而产生深深的信仰,本应当发愿,终身受持念佛法门,以求脱离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最终圆成佛道,不要使自己辜负了自己灵觉妙明的佛性。二愿“离苦得乐”。我们这些凡夫,随业力而投生人道,遭受苦报,投生到娑婆世界这五浊恶世来,受尽了各种苦难, “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简直不能一一说完。如果把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进行对比,自然产生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之情。娑婆世界有“三苦”:一是“苦苦”人道、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的众生,得到一个有生死轮回的身体已经是苦了,再加上众多痛苦的逼迫,所以称为“苦苦”;二是“坏苦”从六欲天到三禅天的众生,
19、虽然享受着快乐,但是快乐不会长久,最终都会坏掉,所以称为“坏苦”;三是“行苦”四禅天以上的众生,虽然痛苦与快乐都没有了,但却难免行阴迁流,没有脱离生死轮回,当天福享尽时,还要往下堕落,所以称为“行苦”。可是,极乐世界的众生,只享受身心安泰的快乐而没有“苦苦”;只享受依报庄严的快乐而没有“坏苦”;只享受三昧寂定的快乐而没有“行苦”。 另外,娑婆世界有“八苦”:一是生苦,二是老苦,三是病苦,四是死苦,五是爱别离苦,六是冤憎会苦,七是求不得苦,八是五阴炽盛苦。可是,极乐世界的众生,有莲花化生的快乐而没有投胎时的地狱般煎熬的“生苦”,有相好光明的快乐而没有衰变的“老苦”,有自在安宁的快乐而没有苦痛搔痒
20、的“病苦”,有寿命无限的快乐而没有死亡时那种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死苦”,有莲池海会相聚的快乐而没有相爱之人一定要分离的“爱别离苦”,有最好的修行人一起会聚的快乐而没有冤家对头偏偏碰头的“冤憎会苦”,有要什么东西都能如愿的快乐而没有“求不得苦”,有五蕴皆空的快乐而没有“五阴炽盛苦”。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污秽与清净、痛苦与快乐,简直有着天渊之别,所以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离开痛苦的娑婆世界,得到永远的快乐。 三愿“速登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进步困难而退步容易,都是因为环境恶劣,障碍修道的条件太多,有助于修道的条件太少。有人开始很精进但后来又懈怠了;有人修到中途就改修其他法门或其他
21、宗教了;有的修行还没有成功就离开了人世,当重新投胎转世后,马上将前世的修行忘得一干二净,不能够再继续修行,而来世又造下新业,一定会退步堕落。在这个世界上修行实在太困难了,即使像发了很大心愿的十信位菩萨,也会时而进步时而退步,就好像空中飘飞的羽毛,随风飘转。修行的信心,必须经过一万劫才能充分树立起来,等到信心充足,善根成熟后,才能达到初住菩萨的阶段,从而达到“位不退”的境界;可是,念佛法门,只要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圆满证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三不退”境界。佛说阿弥陀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所以一定要求往生净土,希望达到不会再次退堕的“不退地”境界。 四愿“亲见弥陀”。因为诸
22、佛到世间来教化众生,实在难得遇到,就好像昙花盛开,只是偶尔短暂出现一下而已。古人说:“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翻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你我投生人道,正逢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弥勒佛还没有到人间来度化众生,想亲见佛的金身,想聆听佛的教诲,是极其困难的事,就好像一个孤儿,无依无靠,简直太可怜了,既没有母乳喂养,又没有长辈扶持,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现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宣说佛法,佛可怜众生,挂念众生,就好像母亲思念孩子,所以,一定要时刻想着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希望能亲眼见到阿弥陀佛,即使劫难当头,海枯石烂,我的这往生极乐的愿望也不改变;即使生命临终时,或者是帝释天主
23、来接我上忉利天,或者是大梵天王来接我上初禅天,我也坚决不去,更何况是其他的人道修罗道等地方呢?并且,不但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希望自己上品上生,发誓要获取金台,能够早点见到阿弥陀佛,快快证悟无生法忍。就像怀玉大师那样,精诚修行净土法门,一天看到阿弥陀佛现出金身,听到空中天乐齐鸣,佛亲手拿着银台来迎接他,怀玉大师心想:“我一生精进修行,立志上品上生,获取金台,而现在佛只拿着银台来接我。”于是就不肯随阿弥陀佛往生,佛也不强求,便转身往西边回去了。怀玉大师从此更加精进,他自己心中明白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二十一天后,他再次见到佛菩萨遍满虚空,阿弥陀佛手里拿着金台重新来接引他往生。怀玉大师想:“我
24、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于是合掌念佛,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时,空中好像成百上千的音乐声同时响起。太守赞颂道:“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这正如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光明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汝所念,遂汝所愿”,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愿”作为一种力量,大得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的各种庄严,全都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成就的。如果念佛只有信仰而没有愿力,那么,信仰就是虚假的信仰,所以在信仰之后就应当发愿。普贤菩萨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引导人们回到极乐世界;并且普贤菩萨发愿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凡是修净土法门的人,他的愿心不能不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修念佛法门 法师 念佛 法门 白话 译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7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