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docx(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第一章 孟子选读 一、原文宣读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开导。颁:通“斑”。 认真地兴办学校,反复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开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契:人名,相传是殷
2、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行为准则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4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倍蓰: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巨屦小屦:粗糙的鞋和细工的鞋。 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 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想依次让它们
3、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粗糙的鞋与精工的鞋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肯干吗?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咻:喧哗干扰。庄岳:齐国的街里名。庄,街名;岳,里名。 该读本凡有“”号均为必读文段。 - 2 - 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喧哗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那是做不到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临淄庄街岳里的闹市去,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那也是做不到的。 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
4、的基础 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7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暴:损害,糟蹋。有言:有善言,有价值的言语。非: 诋毁。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出言诋毁礼义,就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就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
5、啊!” 8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 迩:近。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 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往远处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偏往难处做: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9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存:察。瞭:明。眊:蒙昧,不明,蒙眊。 廋:藏匿。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
6、眼睛就昏暗不明。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10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说:“ 人的毛病在于喜欢作别人的老师。” 11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其间不能以寸: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 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
7、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12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 3 - 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资:积累。原:同“源”。 孟子说:“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牢固掌握而不动摇;牢固掌握而不动摇,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就能够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13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述说大义上去。” 14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
8、,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恶:这里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孟子说:“如果西施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纵然是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祀上帝。” 15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16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9、,是为得之。 逆:揣测。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对。 17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颂:同“诵”。 吟咏他们的诗, 研究他们的著作,不知道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而与古人交朋友。” 18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乎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信:诚,真。就:趋向。颡:额头。 孟子说:“水诚然没有东流
10、西流的定向,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流向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跳跃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戽水使它倒流,可以行于山中。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 4 - 改变也像这样。” 2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暴:同“曝”,晒。奕:围棋。数:技术,技巧。 孟子说:“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比如下棋,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19曰:“耳目之官不思,
11、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我:泛指人类。 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的职责就是思考,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 20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羿:后羿,志:期望。彀:拉满弓。 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著名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必定依照规矩。”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1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曾:同 “增”。衡:通“横”,指横塞。征:表征,表现。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苦练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行事总是不能如意。这样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气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由此可以知道, 愁灾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22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
13、,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了。” 23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行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知这是什么道路,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2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5 -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14、25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故:事故,指灾患病丧。怍:惭愧。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乐趣,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乐趣;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乐趣。” 26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财:通“材”。淑:通“叔”,拾取。艾:同“刈”,取。也 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
15、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沾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27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在恰到好处的正道上站住,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2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
16、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也?” 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槌。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槌呢?” 29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径:山路。蹊: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孟子对高子说
17、:“山坡的小径,顷刻间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 6 - 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30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近事的意思。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效果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常见的事情,而真理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
18、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去替别人的田里除草要求别人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二、学习提示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著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孟子以人性善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同时,对教育者、教授方法、受教育者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深刻见解。 一、教育内容和目标 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
19、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二、教育作用和任务。 1、求放心。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
20、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 5、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1、由博反约、诲人不倦。 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教育者必须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教育者博学多览,融会贯通知识后能
21、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和传授大义,由博反约,精思旁通。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教育者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基本职业道德。 - 7 - 2、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总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他还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的,这也是一种教诲
22、,是一种激励奋发的方式。 3、树立目标、坚持标准。 孟子主张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标准,不能降低。 4、循序渐进、启发思维。 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 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
23、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孟子善于启发思维,通过使用问答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他善用比喻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替学生下结论。他认为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摆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四、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正如儒者所言教学相长,除了老师的教授外,受教育者自身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深造自得 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
24、觉的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灵而有所得,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左右逢原他认为君子要得到高深的造诣,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2、反求诸己、改过迁善。 孟子曰:爱
25、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在行动和学习上,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体要自觉反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能埋怨他,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 3、立志持志、磨练意志。 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王之事备矣。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才能分辨善恶,认清当为与不当为之事,人有不为- 8 - 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强调立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持志,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理想。除了立志、持志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26、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大丈夫经过磨炼,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且为了道义,在必要时要能舍身取义。 4、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
27、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
28、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冷却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 荀子选读 一、原文选读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煣(r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已:停止,终止。蓝:即蓼篮,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发酵后可以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煣:用火熏烤。 轮:用微火熏烤木料使它弯曲。有:通“又”。槁:通“熇”,烤。暴:古“曝”字,晒。参:检验。省:考察。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寒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完全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火烤日晒,它也不再挺直如初,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
30、过错了。 - 9 - 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hn)、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荀子劝学) 谿:山谷。干: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代指吴国。 夷: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的通称。 貉:通“貊”,古代东北部的民族。 因此,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亲临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后天教化不同使他们变
31、成这样的。人的精神境界没有比接受潜移默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大的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跂:踮起脚后跟。生:通“性”,指人的资质。善假于物:这句喻指君子凭借学习贤师益友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跟瞭望,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见的人
32、觉得很清楚。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双脚比别人便利,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桨渡河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渡过江河。君子生性并非与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渐:浸。滫:臭水。 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中,就会变成和黑泥一样黑。兰槐的根它叫做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
33、质并非不美,而是它被浸泡到臭水里使它变成这样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是用来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接近仁、礼正道的方法。 5.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各类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行相应。怠惰散漫而忘记了自身厉害时,灾祸就会发生。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谨慎自己的立身行事啊!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
34、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10 - 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o),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 跬步: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长度单位,六尺为步。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
35、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跪:脚。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蟺:同“鳝”。冥冥、惛惛: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昭昭:明白的样子。螣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鼫鼠: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仪:通“义”。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积聚泥土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道德高尚的人,自会智慧聪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起一步两步,就无法到达千里
36、之外;不汇积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千里马一跃,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达到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脚步。雕刻东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边,就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没有精诚专一志向的人,就不可能明察事理、通达人情;没有埋头苦干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成功。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得清楚
37、,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得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专心哺养。那些善人君子啊,行止专一步走样。行止专一步走样,用心坚固如凝结一样。”所以君子行事总是把精神凝结于一点上。 7.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劝学) 数:指学习的具体科目。义:指入学的目的意义,荀子分为士、君子、圣人三等。没:通“殁”,死。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课程程序来说,是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开始,到读
38、完礼为终结;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有知识的士人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诚心积累,持久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程序上将,是有终点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停止的。能做到这样,人才算是人;不能这样做的人,就与禽兽无异。 8.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run)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 11 - 箸:通“著”,附着。四体:四肢。端:读“喘”,指细微的言语。蠕:微动。则:才。曷:怎么。 君子对知识的学习,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
39、在举止上。他小声说话,细微动作,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对知识的学习,从耳中听进去,又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的距离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9.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 古代学习知识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现在学习知识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君子学习知识,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学习知识,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主动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个问题而告诉两个问题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
40、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撞几下钟、响几下声音一样。 10.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 诵数:即诵说,反复诵习的意思。见:同“现”。 光:通“广”。 君子知道学识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能够称之为完美的,所以反复诵习以求融会贯通,思考探索以求通达明了,效法良师益友而得到其处世的方法,除掉有害学习的作风来保养学识。因此权势利禄不能够使他倾倒屈服,人多势众不能够使他
41、改变意志,天下任何事物不能够使他动摇。活着坚持如此,到死也坚持如此,这就叫做道德操守。有了这样的道德操守,然后才能站稳脚跟;能够站稳脚跟,然后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能够站稳脚跟,又能够应付自如,这就叫做成熟完美的人。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则贵重学问德行的完美无缺。 11.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荀子修身) 修然:恭敬、景仰的样子。存:省问。愀然:忧惧的样子。菑:通“灾”,
42、菑然,害怕的样子。 见到善良的品行,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具有;见到不好的品行,一定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是否没有;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珍视它;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象被玷污了一样一定厌恶而抛弃它。所以批评我而批评得正确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因此,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接收正确的规劝并能引以为戒,这样的人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 1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荀子修身) - 12 - 多暇日:指懒惰而不做事。 路程即使很近,但
43、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着却经常有很多空闲不学习的人,他们超出平常人不会很远的。 13.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荀子修身) 正仪:正确的准则,榜样。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的规范的。没有礼,用什么来端正自身行为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
44、的就这样做,这是性情习惯于按礼的规定去做;老师怎么说的就跟着那样说,这就是知识犹如老师。性情习惯于按礼而行,知识有如老师,这就是圣人。所以违背了礼,就是没有法度;违背了师教,就是心中没有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和礼法的规定而喜欢自搞一套,那就好像让瞎子去辨别颜色、让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荒唐举动之外再也不会有别的的作为。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应当以身作则,而且重要的是自己安心于这样去做。 14.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矣。(荀子不苟) 僈:通“慢”,怠慢。廉:有棱角。刿:锋利伤
45、人。 君子宽宏大量,但不懈怠马虎;有棱角而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但不与人争吵;明察万理,但不偏激;正直有理,但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但不粗鲁凶暴;温柔和顺,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并能宽容大度。这样就叫做德行完美。诗云:“温柔宽厚的好人,这是道德的基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荀子不苟) 端悫:正直诚实。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会产生暗昧;正直诚实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信实会产生神明,虚夸妄诞会产生惑乱。这六种情况产生的结果,君子要谨慎对待,这就是大禹成为圣王、夏桀成为暴君的原因。 16.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荀子荣辱) 材悫:淳朴诚实。易:平和,舒坦,指心情不紧张。 光荣和耻辱的主要区别、安与危、利与害的恒常规律是: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人得到荣誉,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奖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7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