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综合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综合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综合卷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综合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1、将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一个四字词语。 天空乌云密布,一会儿闪电,一会儿打雷。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病人动手术时常常痛得连声惨叫,华佗为此感到深深的不安。 即使是傻子也不会看不见这么一大块土地的。 2、选择。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增添 爱抚 清淅 尽管 B.规矩 尊守 灾难 危急 C.躲蔽 犹豫 糊涂 教训 D.既然 污染 颓丧 纠纷 选择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兴xn奋 折zh断 校xio对 B.阻塞s 勉强qin 单chn于 C.撒s腿 当dn作 的d确 D.系x统 扎zh实 顷qn
2、刻间 选择正确的序号。 破折号的作用: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转折或递进 C.表示声音延长。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大家齐声念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训练是很有意思的猴子的动作多么像人啊! 引号的作用: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你怎么能弄虚作假呢?你这样做太“聪明”了吧。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和平之花”。 3、积累。 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组成成语。 如添翼 对弹琴 如得水 盲人摸 毛蒜皮 目寸光 顺手牵 惊弓之 请再写四个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 用词语概括课文中人物的品质。 富兰克林 华佗 哥伦布 晏子 江
3、南好, 。 ,望湖楼下水如天。 ,多少楼台烟雨中。 草长莺飞二月天, 。 ,为谁辛苦为谁甜? 问渠那得清如许, 。 请默写邹韬奋的名言: 4、按要求改写句子。 他是不可能阻止我们饱餐一顿香蕉的。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种牛痘防天花”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 我最后还是忍住了。 猎人追上来找不着狼,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 二、阅读部分 竹子是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子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
4、矿”。 竹子是伟大的,它具有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 它和松 梅被人类誉为 岁寒三友 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塑,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酷暑它不怕,秋风吹不落。秋去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为这篇短文起一个题目,写在文章开头的横线上
5、。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平凡 品格 不畏 3在文中的四个空白处里加上标点符号。 4.用“ ”画出本文的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陈述句: 5“岁寒三友”是指 、 、 。 6.文中把竹笋比作 ,目的是为了突出竹笋 。 7“历四时而常茂”“四时”,指 、 、 、 。 8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息息相关”的“息”意思是 “自强不息”的“息”意思是 呼吸时,进出的气 消息 停止 休息 利息 9作者为了说明竹子全身是宝,他分别写了 、 、 、 的妙用。 10“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这种精神指的是 11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 、 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 。作者写竹子的
6、目的是为了借歌颂竹子的品格,歌颂 此一时 彼一时 从前有个苏丹,一次他在自己的国土上散步,忽然看到一个农夫正在一小块坟地上刨地。那人刨得如此专心致志,连一条蛇爬到他跟前缠住他的脚踝都没有发觉。 苏丹吃了一惊,大声呼叫。但是农夫只是一抖腿把那条蛇撒开了事,根本没有想把它打死,接着,继续坦然自若地刨地。 苏丹对农夫那种毫不在意的举动感到诧异。“汉子,”他对农夫说,“难道你不知道那条蛇会咬死你吗?可是你却像没事一样把它撒开了事,还满不在乎地干你的活!” “陛下,”农夫说,“我每天都可能死。死亡的威胁不是来自蛇,而是来自我正在刨的地。如果我不把所有的力气都使出来,我就要饿死,因为这块地产的粮食几乎不够
7、我和孩子们糊口。” 苏丹非常同情这个农夫的悲惨处境他命令首相给这个农夫一大笔救济金。 几个月后,苏丹又在他的国土上漫步,又遇见那个农夫。但是,这次他却没有刨地。虽然他的右臂用绷带吊在脖子上,但他衣着华丽,看上去脑满肠肥,甚为富裕。 苏丹很想知道农夫现在日子过得如何,就停下来问道:“你的胳膊怎么了,汉子?” “陛下,”农夫答道,“昨晚,我的手指被黄瓜刺扎了一下,我想今天下午歇歇胳膊。” “我的真主! ”苏丹惊叹道,“你穷的时候不怕蛇把你咬死。现在,你发财了,叫黄瓜刺扎了一下,你就不干活了。” “苏丹啊,”农夫脸都不红地说,“别忘了,此一时彼一时嘛。”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一心一意,集中精
8、神。( ) (2)形容心里平静,没有顾虑,神态上没有变化。( ) (3)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 ) 2读文后填空。 农夫原来的处境( ),几个月后,农夫( ),( ),(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3第三节中,苏丹的“诧异”和第九节中苏丹的“惊叹”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4怎么理解农夫说的“此一时彼一时”? 5听了农夫说“此一时彼一时”后,苏丹会有什么感想? 6你认为农夫“此一时彼一时”的观点对吗? 请说出理由。 不用搀扶 十月二十三日晚,我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对帕尔曼还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将与世界杰出的指挥家梅塔和世界杰出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我对音乐完
9、全是外行,我只是想看到三个世界杰出合在一起是怎样的一种景观。 当帕尔曼出现时 我怦然心动 他拄着双拐 从容自信又有点艰难地走上了台 拐杖加上小提琴 这就是帕尔曼的独特形象吗 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 我的眼睛就像被磁铁吸引 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济(j j)济万人的大会堂如此安静,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只有琴声,只有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琴声。 最让我意外而感动的是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刻。一曲终了,他用手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有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
10、来! 全场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乐队的百双眼睛,大会堂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几亿双眼睛,都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的过程:他不用搀扶。 这位音乐家的动人之处、杰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力量上。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面对着帕尔曼,我似乎不能不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曾多么频(bn pn)繁地使用“扶”这个字啊!扶持、扶助、扶危;扶持高雅艺术,扶助弱者,扶持贫困地区经济一个“扶”字,关系着搀扶者和被搀扶者。 搀扶固然能体现搀扶者的良知和爱心。但不用搀扶,何尝不是在体现着被搀扶者的自尊、自信、自强呢?人们伸出手去搀扶时,是出于同情;而面对着不用搀扶者,唤起的是尊
11、敬。 与不用搀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期望被搀扶,请求被搀扶,等待被搀扶,这是多么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人生态度啊!漫漫岁月里,我也会遇到需要被搀扶一下的时候,但愿那时,帕尔曼会给我力量,使我有勇气说:不用搀扶。 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你! 1. 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 在文中找出近义词。 谦恭 帮助 安静 热情 3. 给第二节加上标点。 4. 用曲线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5. 将文中划“ ”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6. 填空: “我”走进人民大会堂,只是想看到 、 、 这三个世界杰出合在一起是怎样一种景观。 当
12、帕尔曼出现时,“我”,是因为 大会堂如此安静又是因为 7.让作者意外感动的“那一刻”的情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让作者感动? 8.读短文的最后一段,说说帕尔曼留下的是什么?作者应该感谢他什么? 答案 1这篇短文的题目:_竹子赞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平凡 品格 不畏 3在文中的四个空白处里加上标点符号。 , 、 “ ” 4、反问句: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陈述句: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5“岁寒三友“是指_松_、_竹_、_梅
13、_ 6文中把竹笋比做_一把利剑_,目的是为了突出竹笋_顽强不屈的精神。 7“历四时而常茂”,“四时”指_春天_、_夏天_、_秋天_、_冬天_。 8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息息相关”的“息”意思是 “自强不息”的“息”意思是 呼吸时,进出的气 消息 停止 休息 利息 9作者为了说明竹子全身是宝,他分别写了_竹竿_、_竹皮_、竹沥_、_竹笋_的妙用。 10“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这种精神指的是_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 11这篇短文写了竹子的_用途_、_品格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品格。作者写竹子的目的是为了借歌颂竹子的品格,歌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
14、_ 。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专心致志 ) (2)形容心里平静,没有顾虑,神态上没有变化。( 坦然自若 ) (3)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 脑满肠肥 ) 2读文后填空。 农夫原来的处境,几个月后,农夫,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3、苏丹前后的惊异有什么不同? 答:苏丹前面的惊异是因为看到农夫对来自蛇的威胁漫不经心,只顾着努力干活。而后面的惊异,是因为苏丹看到农夫不再努力,黄瓜刺扎一下就不干活了。前面是对其专注干活的程度感到惊异,后面是对其好吃懒做的改变而惊异。 4、怎么理解农夫说的“此一时彼一时”? 答:农夫说的“此一时”是指要努力干活养家糊口,“彼一时
15、”指现在的生活已富足,不用那么勤劳了。 5、听了农夫说“此一时彼一时”后,苏丹会有什么感受? 答,听了农夫说“此一时彼一时”后,苏丹会感觉很失望和后悔用钱财帮助他。 6、你认为农夫“此一时彼一时”的观点对吗? 答:我觉得农夫“此一时彼一时”的观点是错误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追求也会发生改变,但勤劳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无论是在艰苦的环境还是富裕的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 近义词 谦恭帮助安静热情 3. 给第二节加上标点。 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怦然心动。他拄着双拐,从容自信又有点艰难地走上了台。拐杖加上小提琴这就是帕尔曼的独特形象吗?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我的眼睛就像被磁铁吸引,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4. 用曲线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全场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5. 将文中划“”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但不用搀扶,正体现着被搀扶者的自尊、自信、自强 6. 填空: “我”走进人民大会堂,只是想看到 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世界杰出的指挥家梅塔和世界杰出的以色列爱乐乐团这三个世界杰出合在一起是怎样一种景观。 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是因为 。 大会堂如此安静又是因为。 7.让作者意外感动的“那一刻”的情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让作者感动? 8.读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说说帕尔曼留下的是什么?作者应该感谢什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7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