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年级下册23课《寓言二则》第1课时.docx
《四年级年级下册23课《寓言二则》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年级下册23课《寓言二则》第1课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年级年级下册23课寓言二则第1课时课 题 四年级年级下册24课寓言二则第1课时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机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2、学会本文生字,理解词语,学会“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点词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
2、寓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让小组里谈谈学习成语后的体会。关于寓意的概括,要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其善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要记住本文的成语,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去收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以扩大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事要认真、谦虚,刻苦学习,具有真才实学,成功是靠诚实的劳动所得。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成语故事中的形象。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这两则寓言的动画片。 导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导入:
3、我们在上节课一起学习了自相矛盾一文,那么,谁知道成语是什么意思?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锐利 矛 板书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道理) 坚固 盾 2、讲述学习方法:学习自相矛盾时,我们是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这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滥竽充数。 4、讲解题意:“滥”是失实的意思。“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滥竽”是吹不成调二次备课 的竽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找关键 1、下面请哪一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个成语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故事。 小结: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也混在其中充数,后来齐湣王喜欢一个一
4、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3、过渡,同学们对故事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根据问题 深究原因 1、指导学习前三句话 、指名朗读。 、请同学们想一想,那个南郭先生“充数”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画出句子。理解“俸禄”的意思。 指名回答,师板书:总是 得到俸禄。 、出示,比较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 有时或一次)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体会“总是”的意思。 、指导用“总是”练习说话。 、在课文前三句话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南郭先生吹竽的表
5、现? 指名回答,师板书:鼓着腮帮,按着竽眼。 2、小结:齐宣王在位时,总是喜欢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所以南郭先生才有机可乘,表现出他没有真才实学,混在里面充数的心理。 3、过渡:那么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南郭先生又是怎样做的,结果呢? 4、指导学习后三句话。 、指名朗读。 评议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又是怎样叫人吹竽的呢? 指名回答。 板书 不要而要 、指名练习说话。 评议 、当南郭先生听说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时,结果怎样? 讨论交流 板书:灰溜溜的,只好逃走了。 5、揭示寓意。 、提问:齐宣王和齐缗王喜欢听吹竽有什么不同?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能冒充会吹竽?后来为什么不能再冒充下去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寓言二则 四年级 年级 下册 23 寓言 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71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