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语录.docx
《善导大师语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导大师语录.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善导大师语录善导大师语录 目录: 一、本愿篇本愿释 对文增减 五则 总显其义 十一则 二、法语篇 净宗大纲 四五则 要义集粹 五五则 三、偈语篇 念佛胜易 二三则 极乐超胜 四七则 慈悲劝诫 五三则 四、就行立信文 五、二河白道文 一、本愿篇本愿释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对文增减 1.观经疏玄义分: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观经疏玄义分: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3.观经疏玄义分: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
2、,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观念法门: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往生礼赞: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总显其义 1.观经疏六字释之文: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2.观经疏唯明专念之文: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观经疏弘愿文: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4.观经疏要弘废立之文: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
3、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5.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6.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7.观经疏正定业之文: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8.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
4、来迎接,即得往生。 9.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10.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11.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二、法语篇 净宗大纲 1.观经疏依教开宗之文: 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2.观经疏要弘二门判之文: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
5、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3.观经疏要弘废立之文: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4.观经疏一一愿言之文: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 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5.观经疏凡夫入报之文: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6.观念法门皆乘佛力之文: 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
6、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7.观经疏溺水偏救之文: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8.法事赞逆谤得生之文: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9.观念法门凡夫得生之文: 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10.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1.观念法门何况圣人之文: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12.法事赞凡圣齐同之文: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3.观经疏三定死之文: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 我宁寻此道
7、,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14.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15.观经疏愿往生心之文: 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16.观经疏不顾水火之文: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舍命以后,得生西方,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17.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18.往生礼赞专杂得失之文: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8、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19.观经疏虽可回向之文: 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20.往生礼赞唯摄念佛之文: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21.观念法门唯摄念佛之文: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22.观经疏光摄三缘之文: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9、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23.观经疏三经唯明专念之文: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24.观念法门三辈唯在专念之文: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
10、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25.观念法门诸佛舒舌之文: 十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26.往生礼赞诸佛护念之文: 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27.观念法门护念经意之文: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28.观经疏二圣影护之文: 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29.观念法门廿五菩萨影护之文: 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往者,我从今以
11、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30.观念法门诸天影护之文: 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31.观念法门延年转寿之文: 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32.观经疏全非比况之文: 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 33.观经疏极乐胜报之文: 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 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 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 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 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 因兹法润,
12、普摄群生也。 34.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 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明净之义,即无漏为体也。 35.观经疏依正一体、无漏涅盘之文: 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 36.观经疏无生之界之文: 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37.法事赞弥陀妙果之文: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盘; 国土则广大庄严,遍满自然众宝。 38.观经疏皆说妙法之文: 一切庄严,皆能说于妙法。 39.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 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40.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41.般舟赞净土常居之文: 凡夫生死,不可
13、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 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 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42.观经疏见十方佛之文: 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 43.观经疏佛心者之文: 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悲,普摄一切也。 44.般舟赞慈悲父母之文: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45.般舟赞常怀惭愧之文: 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要义集粹 1.观经疏玄义分: 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
14、之常乐。 2.观经疏玄义分: 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3.观经疏玄义分: 辨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 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言教之大小者: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4.观经疏玄义分: 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5.观经疏玄义分: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6.观经疏玄义分: 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7.观经疏玄义分: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
15、辈上下文章,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8.观经疏序分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刀不厌利,日不厌明, 人不厌善,罪不厌除,贤不厌德,佛不厌圣。 9.观经疏序分义: 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 10.观经疏定善义: 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 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 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
16、下金台; 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 11.观经疏定善义: 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 ;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12.观经疏定善义: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
17、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13.观经疏定善义: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14.观经疏定善义: 弥陀在空,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15.观经疏定善义: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16.观经疏
18、定善义: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17.观经疏定善义: 言法界者,有三义: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18.观经疏定善义: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
19、以喻法身之体也。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19.观经疏定善义: 言如意者有二种: 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20.观经疏散善义: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
20、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21.观经疏散善义: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22.观经疏散善义: 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
21、,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23.观经疏散善义: 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24.观经疏散善义: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25.观经疏散善义: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
22、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26.观经疏散善义: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27.观经疏散善义: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28.观经疏散善义: 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 此间径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29.观经疏散善义: 若深信生死苦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师 语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6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