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基础课程.docx
《商品学基础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品学基础课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品学基础课程商品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期安排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 商品学基础 技术基础课程 第X学期 XXX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教学时数 专业理论课 市场营销专业 84学时 企业人员 1.前言 1.1课程定位 商品学基础是市场营销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商品的基本概念、商品分类、商品的质量和品种、商品质量的分析和评价、维护和监督、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思想为指导,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工作模块。本课程分为商
2、品与商品学、商品质量与标准、商品检验与评价、商品分类与包装、商品的储存与养护、品类商品的质量要求、检验评价、储存管理六个模块,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在案例分析中掌握商品学的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适应岗位实际运用的需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84,其中实验实训课时数22。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研究商品知识的方法,掌握商品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几大类商品的成分、性质、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商品的分类方法;掌握主要商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商品标准的内容和使用;了解连锁经营管理活动中有关商品的相关政策等。使学生除掌握
3、课程所介绍的商品外,还学会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律性,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2.2 知识目标 掌握商品的本质与属性;掌握商品品种的概念与品种划分标准;掌握商品分类的方法,掌握商品的编码制度;了解商品分类体系与商品目录的形成。 理解商品质量的概念,增强质量意识,了解商品应具备的要求及影响商品品质的因素;理解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与作用;熟悉国际标准及我国标准的种类及各类标准的代号与编号;掌握商品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标准化与标准化管理。 理解商品检验目的、任务、类型;熟悉商品检验、商品抽样、商品品级等概念;掌握商品检验和商品抽样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掌握商品包装及其功能;了解商品包装的种类及设计原则、新型
4、包装材料与现代包装技术;掌握商品包装标准化与包装标志;了解商品品牌与商标。 掌握日用工业品商品、电子商品、纺织品等的主要特征;掌握农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蔬菜、饮料、新型食品等的主要特征。 2.3 能力目标 能熟练检验商品的质量,并具备在国内国际贸易过程中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 具备科学地商品分类的能力,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商品分类标志; 能够灵活设计、选用各种商品的运输包装、销售包装、防护包装; 能够区分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商品条形码,并能熟练计算商品条形码中的校验码。 2.4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积极乐
5、观、努力进取的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 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学生富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有效沟通,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学习与信息收集能力。能够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 创新能力。能够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学习单元 知识要求 了解商品的概念及构成 1 项目一 商品与商品学 熟悉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了解商品学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商品质量的概念及构成; 项目二 2 商品质量与标准 掌握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掌握影响商品质量的主要因
6、素; 掌握商品标准的概念和分级。 掌握商品检验的形式和内容; 项目三 3 商品检验与评价 掌握商品检验的方法; 掌握商品质量评价与管理方法; 掌握商品质量监督的基本方法。 熟悉商品分类的含义、标志和基本方法; 掌握商品分类目录和编项目四 4 商品分类与商品包装 码; 熟悉商品包装的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商品的销售包装的基本形式; 掌握商品运输包装的基本形式。 掌握商品储存管理的基本项目五 5 商品的储存与养护 方式; 掌握不同商品在存储期间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 掌握不同商品养护的基本能够准确把握不同的商品在存储期间的质量变化; 能够分析不同商品质量变化的原因; 能够根据商品特质对商品共16课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品学 基础 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6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