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专业知识.docx
《品德与生活专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专业知识.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品德与生活专业知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教材教法复习题 一、填空(3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 2引导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 3、培养具有的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 4、教学活动应儿童的生活又生活,用引导儿童的生活。 5、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6、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评价的具体内容有和。 7、评价的多样化包括和尺度多样化。 二、把下列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上。(10分) 1、教师在教学活动案例的编写和活动指导方面应具有.。 (1)灵活性(2)稳定性(3)计划性(4)活动性 2、下列对教科书的理解正确的是.。 (1)可利用的教育资源(2)教
2、师的教本 (3)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4)完全抛开不用 3、本课程可利用的资源有。 (1)少先队的活动(2)社区中的各种设施(3)山川、河流及自然现象(4)互联网 4、下列那些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1)健康安全地生活(2)愉快积极地生活(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5、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情况进行跟踪评价,这属于.。 (1)教师观察记录(2)访谈(3)成长资料袋分析法(4)个案分析法 三、判断题(10分) 1、在一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活动主题,在后面的教材中有可能出现。 2、评价是人与人互动交流的过程,具有教育性。 3、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可根据主题、内容,灵活掌握,
3、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4、如今的课堂以活动为主,不能在课堂上采用讲授法。 5、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四、简答题(14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2、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五、论述题(12分) 请你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理解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 六、教学活动设计(24分) 从下列三个内容中任选一个,设计一份教学活动案例。要求体现新教学理念。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 1、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基本特征有。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
4、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四个方面是: 、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 、品德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个案分析)等。 二、判断 、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5、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答: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 包括哪五方面? 答: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实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空间 3、品德与生活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
6、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答:问题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了讲授课、看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问题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问题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问题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四、论述题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答: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存在的问题: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 生活 专业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6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