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汇总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界说 1. 华夏集团:中华民族远古的三大文化集团之一,发源于黄河流域,分为姬姓的皇帝氏族和姜姓的炎帝氏族。后来华夏集团战胜了其他两个集团,巩固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 丝绸之路:连接汉和西域的交通干线。西汉时期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开辟。丝绸之路贯穿中亚,连接欧洲和北非,使得汉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加密切。 3. 汉化: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影响,其文化与汉文化趋同的现象。少数民族的远远落后于汉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内迁时,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 胡化:汉人民主动或者被动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
2、过程。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文化和汉文化产生了初步的交流,隋唐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5. 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案由多是涉及眷恋前朝,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等。文字狱对汉族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理 1. 国野制:国即城,城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之间只有政治上的统属关系,没有行政上的治理支配关系。国野制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统而不治的关系。 2.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最早的地方管理制度。基本特
3、征是,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春秋时期晋国实行,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秦国时期全面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统一。 3. 行省制: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行台。元世祖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改称行中书省,行省制正式诞生。行省制巩固了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一直沿用到今天。 4. 推恩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命令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5. 藩镇:唐朝时,为了边境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而出现的兼统数州的节度使辖区,叫做藩镇。后来节度使权利逐渐扩大,割据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
4、唐朝的灭亡。 6. 分封制: 三、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1. 五礼:指我国古代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五种礼仪,主要内容分别是,祭祀之礼、和合人际关系之礼、接待宾客之礼、军队操演征伐之礼和哀愍吊唁之礼。五礼包括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多方面的内容,既是个人修身正行的准则,又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2. 封禅:指在泰山举行的天地祭祀。在泰山山顶铸土为坛祭天,在泰山脚下锄地祭地,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 3. 飨宴礼:飨礼注重礼仪往来,燕礼注重吃喝。飨宴礼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合了人际关系。 4. 冠礼:是嘉礼的一种,指男子二十岁的成年之礼,从此男子需要以成人的礼仪来规范约束,做到孝悌
5、忠义。冠礼被视为礼仪之始,非常重要。 5. 笄礼:是嘉礼的一种,指女子十五岁的成人之礼。女子将头发盘成发髻用笄固定,所以称为及笄。女子这时起可以嫁人了。 6. 射礼:指比射箭、习礼仪的活动。主要目的不是射箭而是在于考察德行。分为大射、燕射、宾射、乡射四种。 7. 乡饮酒礼:是嘉礼的一种。是敬贤尊老之礼,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乡饮酒礼具有选拔贤能,敬老尊长和乡射的作用。 8. 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同的各个亲属,每一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服饰、守孝时间和行为规范等。 四、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 1. 内服官:指由天子直接统治区域的官员,商朝时期有政务官、宗教
6、官等官员。 2. 外服官:商周时期分封时,对周王的同姓亲属和异姓功臣分封,被称为外服官。外服官平时镇守疆土,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赋,打仗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3. 监国制度:周天子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的制度,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4. 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九卿指的是奉常、郎中令等官员。 5. 内朝官: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破格提拔出身微贱的人才,任用他们为中大夫或者诸郎,在皇帝周围出谋划策。 6.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确立,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管起草诏令、封驳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下
7、辖四司。 7. 二府三司制:宋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二府指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分管军事和政治;三司指的是度之、盐铁和户部,掌管财政。起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 8. 磨勘历纸:宋朝时期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磨勘,文官三年一磨勘,武官五年一磨勘,依照考核成绩决定升迁。历纸是指官员自己记录功过交给长官。磨勘历纸后来流于形式,失去了意义。 9. 内阁制:明朝时,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从翰林院等机关指派官员加殿阁大学士头衔,协助皇帝看奏章。殿阁大学士为高权重,被称为内阁。 10. 军机处:雍正时期为了及时处理军情,设置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参与全国军国大政,传达皇帝旨意,使皇权专制达到最高峰。 11.
8、 加官:秦朝时期有侍中、给事中等官。朝廷官员如果加有这些官号,便可以随时出入禁中,这些官号被称为加官。 12. 都察院:明朝时期的最高监察机构,清朝时沿用。以左右都御史为最高长官,掌管内外检查。 13. 六科给事中:明朝时期的监察机构之一,负责稽核中央六部以及其他机构的事务,还可以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位卑权重。 五、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1. 连中三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现象,即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故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在历史上只出现了16次,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2. 行卷: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考生必须求得官僚显贵或者名望的学者将自己推荐
9、给主考官,为了求得推荐人的信任和赏识,考生将自己的文学著作公正的抄在手卷上呈现给推荐人,这种做法叫做行卷制度。行卷制度对唐朝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 3. 春闱:“闱”指考场。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由于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会试又称为春闱。 4. 秋闱:“闱”指考场。乡试在京城及各省城举行,三年考一次,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5. 庶吉士:庶吉士是我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实习职位,从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进士要通过翰林院的专门考试“馆选”才能成为庶吉士。庶吉士被人们视为储相,处于相当优越的地位。 6. 任子制度:汉
10、代,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期满一定年限,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人为郎官,充当皇帝的扈从侍从人员等。任子制度是一种封建官僚特权,被历代封建王朝承袭下来,发展为“荫封”制度。 7. 制科: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唐朝,因其非正途的选举方法,被称为“杂色” ;而宋朝时制科则成为了显示皇帝对臣下尊宠的“大科”,为众科之最。 8. 监生:是明清时期国家一级学校国子监的学生。监生在科举考试中有一些便利条件。明清时期的监生包括举人做的“举监”、秀才做的“贡监”、凭借父辈做官而做的“荫监”、捐纳钱粟得为的“例监”。 9. 察举征辟制:察举是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将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
11、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职位或者提高官位,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名目。征辟是指由皇帝或者官府直接聘请人来做官。 10. 军功爵制:战国时期,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普通吏民可以依靠军功爵制步入新兴地主的行列,使地主阶级得到新兴和壮大。 11. 养士之风:战国时期,国君和贵族们平时召集一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士”在身旁,供养他们的生活,请他们对朝廷的大政方针提出建议,或者从中选取人员做官。 12. 试帖诗:试贴诗起源于唐朝,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恢复试帖诗这一考试项目。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不能随意抒发情感,严格依题写作,并
12、且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内容。 六、 中国古代的书籍制度 1. 简牍制度:简,是竹木制成的简册;牍,是木制的版牍。 2. 卷轴制度:包括帛书和纸卷书两种形式。在帛书或者纸卷的左端粘上一个轴,从左向右卷。 3. 经折装:将卷子一正一反的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再在卷子的前面和后面加上较硬的纸,以免书籍损坏。这种这本与印度传来的梵文佛经的装帧形式很像,所以称为“经折装”。 4. 旋风装:将一大张纸对折,作为书皮,再把经折装书籍的首页和末页都粘连在书皮内,读的时候就不会散开了,这种书籍翻阅迅速不会间断,被称为“旋风装”。 5. 蝴蝶装:始于唐末盛行于北宋。蝴蝶装是每页从中缝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
13、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裹到后,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的粘在这张纸上。但是每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很不方便。 6. 包背装:将书页无字的一面对折在内,将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形成了“包背装”。包背装展读时不会遇到空白,可以逐页读而不间断。包背装始于北宋末,沿用到明朝中叶。 7. 线装:盛行于明代中叶,是在经过改进的包背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订好纸捻后,另外打孔用线穿订。线装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软纸,分别置于书册前后,作为封面和封底。 8. 汗青:也成为杀青,指制作简册时,将新竹的水分烘干这一道工序。 9. 雌黄:又名鸡冠石,纸卷上写
14、错了字可以利用雌黄来修改,颜色相仿,使用方便。现在信口雌黄用来讽刺那些信口开河和妄加评论的人。 10. 牙签:卷轴制度中,为了便于寻找所需要的内容,在轴头上挂上小牌子写上书名和卷次,因为由象牙制成,被称为牙签。 七、 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和茶酒文化 1. 肉食者:贵族们在古代被称为“肉食者”,因为他们经常吃肉,下层老百姓被称为“疏食者”因为生产力低下,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老百姓一般不容易吃肉。这个称呼体现了饮食与政治的联系。 2. 烧尾宴:唐代时,大臣拜官或者士子登第要设宴请客,还要向天子进食,这种宴席被称为烧尾宴。 3.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个菜系构成,讲究丰满实惠、大盘大碗;济南菜善于制汤;喜
15、爱用葱调味,比如煎饼卷大葱等;胶东菜擅长烹制海鲜,比如绣球海参。 4. 粤菜:广东菜,是中国民间的第二大菜系,选料奇杂,鸟兽蛇鼠都是佳肴;讲究时令,比如八宝鲜莲冬瓜盅;调味品别具一格,如酸梅酱、鱼露等。 5. 淮扬菜:以扬州风味为主,调味上强调突出本味;造型美观,例如冷菜拼盘。 6. 京菜:北京菜,集全国众菜的精华,例如满汉全席,北京烤鸭等;注重时令风味,如立秋后吃涮羊肉;讲究菜品和佐料点心的搭配。 八、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1. 胡服骑射:春秋战国之交,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步兵、骑兵的作战方式,开始穿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衣袖窄而细,袍衫紧身,有裤子和皮靴等利于骑马的服装,作战室轻捷方便。 2
16、. 深衣: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深衣上下联为一体,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有利于活动,能够严密的包裹身体,后来十分流行,还可以作为礼服。 3. 幞头:是一种包头的软巾,所用的纱常为青黑色。宋朝时的幞头平直伸长,很有特色。 4. 质孙服:蒙古宫廷大宴时,天子和百官穿的官服。上衣与裳相连接的一种袍服,衣服的样式较窄,衣料考究。 5. 四方平定巾:明代盛行的帽子式样,用黑色的纱缝制成的四方形高顶巾帽,是专制皇权的产物。 6. 马蹄袖:满族特有的一种袖子,原来是武士射箭时保护手腕的防护物,平时可以翻出来露出手,行礼时放下。 7. 马褂:满人特有的外褂,非常短小,袖子的长度只到肘部,身长不超过腰,适宜骑马的时候
17、穿。对襟马褂比较正规,经常被当作礼服。 8. 旗装:满族妇女的服饰,清代被当作礼服,以长袍为主体,采用圆领,袍子的下裙裾与地面相齐,袖口宽大。 9. 旗头:满族妇女的发式,将头发梳成左右横卧在头顶的两个平髻,再在上面插上黑色梯形板片“扁方”。 10. 衮服:最广泛使用的帝王礼服,在祭祀和重大仪式上穿着,最早见于周朝,隋唐时期重新启用。由衮冕、腰带、玉佩等部分组成。衮冕的前后挂有十二条白珠串连而成的链子,衣服上绣有12种花纹。衮服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有很强的象征性。 九、 中国古代的居室与园林文化 1. 梁柱式结构:以木材为主,由立柱横梁等结构构成,各个构件之间用榫卯相连接,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
18、架,抗震效果很好。梁柱式结构凭借各方面的优越性,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主流。 2.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好,最初由陶瓷发展而来。隋唐时期应用于建筑,开始起局部点缀作用,宋元时期开始覆盖全部屋顶,明清时期因为生产技术的提高而大量使用,后来被用来彰显皇权以及儒学的尊贵。 3. 堪舆:是一种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阴阳五行学说。堪舆学说夹杂了大量的封建迷信,但其中对于地形、水文、地质的讲解,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4. 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的一种,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封闭式住宅,坐北朝南,安静舒适自成一体。有利于邻里关系的融洽。 5.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前面
19、道路两旁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华表起初由木头制成,是王者采纳民众意见的标志。由底座、蟠龙柱、呈露盘和蹲兽组成,是一种标志性建筑,称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6. 牌楼:牌楼是汉族传统建筑之一,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和街道都有建造。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比较高大。 十、 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重要节日 1. 小年:又称为祭灶,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相传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小年是春节的前奏,当天要吃饺子,打扫房子,准备年货,开始迎接新年了。 2.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又称为老人节。有登高、远望、插茱萸、赏菊花的习惯。重阳节体现了中国敬老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3. 清明节:在公
20、历四月四日前后,既是重要的节气,又是重要的的祭祀节日。清明节之后天气转暖,适合播种;清明节是适合祭祖扫墓的日子,还有踏青、打秋千的习俗。 4.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和织女在这一天在鹊桥相会;这天晚上女子要对月乞巧。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七夕节也被看作中国的情人节。 5. 冬至:是农历腊月二十一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人认为冬至是一个吉日,十分重视,北方有宰羊、吃饺子的习惯,各个地区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6. 灶王爷:又名灶神,是掌管一家祸福的神,多于锅灶旁供奉,民间还有祭灶节来祭祀他。灶王爷的信仰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于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向往。 7
21、. 自然崇拜:是对自然力的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将自然人格化幻想成自然神。自然崇拜产生于原始人对自然的依赖,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8. 祖先崇拜: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将祖先神化,认为祖先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庇佑后人。与宗法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有关,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 十一、 重要图书 1. 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年,以占卜为主要内容,正文分为占卜和 辞两部分,反映了古人许多朴素的辩证思想。 2. 尚书: 3. 诗经: 4. 礼经: 5. 孝经:分为十八章,内容为儒家提倡的封建孝道,提倡行孝尽忠,成书于战国末期。 6. 春秋三传: 7.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是第一部按
22、照部首编排的字典,共有540部首;说文解字首次阐发了六经的内容,是珍贵的文字资料。 8.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了古人许多朴素的辩证思想。 9.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主持和绅等高官修著,历时十三年,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10. 十二、 宗法制度 1. 宗法制度: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在宗族内部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顺序、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2. 宗祠:在特定的日子对死者进行祭祀的地方。起源于西汉中期。祠堂中有祭台,是安放神主,供奉祭品的地方。一些强宗大族把墓祭当作团结族众的一种手段,重视祠堂建设。除了祭祀
23、场所外,还有供族人休息和宴饮的地方,往往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 3. 嫡庶之制:是从宗法制度衍生出来的,用以区分嫡庶差别的制度。在多妻的情况下,规定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区分嫡庶,是宗法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4. 门阀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地方性组织,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日渐衰落,门阀是门第阀阅的意思,指时代显贵的家族。他们依托九品中正制,使他们在社会上的势力和声望得以延续。 5. 宗谱:用以明宗族,以防止宗族混淆。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在唐末衰落,宋朝又重新受到重视。旧谱学重在区分门第高下,新谱学以宗法为核心,体现了敬宗收族的精神。 6. 族长:是管理全族
24、事务的最高首领。族长形式上是推举产生,但只有族中的长老或者富贵者才有选举权。族长专擅一族,行使族权,具有很多权利,族中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按照族长的意愿行事。 7. 族规:是宗族的法律,族长根据族规行使权利。不同宗族的族规各有特点,但都以三纲五常为基础,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特点,对族众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族规具有合法地位,在国家允许下发挥效力弥补国家法律的不足,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三、 汉字书法 1. 甲骨文: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的文字,以殷墟甲骨文最为重要。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2. 金文:指著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代前期很少,商代后期逐渐增多,西周进入全盛时期,
25、魏晋以后不再受到重视。 3. 石鼓文:刻在高约一米外形像鼓的石碣上,是春秋晚期秦国的文字,刻有四言诗。 4. 隶书:秦代官府为了应付官狱事务而制造的简便字体,字的结构呈扁方形,具有“挑法”“波势”的书法特点,代表作张迁碑 5. 草书:西汉晚期形成的起草文稿和书信的辅助字体,分为章草、今草。代表作是急就章 6. 行书:形成于东汉晚期,是笔画写法和文字结体上的美化而形成的,以风流婉约著称,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代表作王羲之姨母贴 7. 楷书:形成于汉和魏晋之际,南北朝时期称为主要字体,书法工整有度。 十四、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 1. 程朱理学:宣扬忠孝节义的义理性命之学,讲究存心去欲,将封建道德伦常尊为天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牵制人民的思想。 2. 五德终始:战国时期,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唯心主义的改造,利用五德终始解释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 3. 民本思想: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强调尊重民众的意愿,关心人民疾苦。 4. 法术势:法家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反对因举贤任能而降低君主的权势,最终目的是建立极端的君主专制独裁统治。 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思想当作得力的武器,利用它宣扬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从而加强封建统治;并且与法制相结合,儒法兼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60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