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docx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 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就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解决吃水困难的事迹。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4.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重点。
2、2.了解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解决吃水困难的事迹。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收集到的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 3.课件,放大的课文插图。 4.多媒体课件、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曲mp3。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交流:(1)都听到了什么?(2)你知道毛主席是什么人吗?(3)教师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认识“井、挖、忘”三个生字。质疑问难。 预设:谁挖井?谁吃水?水是怎样的?怎么挖井的?为什么不忘挖井人?
3、 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可以先让学生说)并相机出示生字卡片“席、导、革命、解” 二、整体感知,尝试读文,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带问题通读全文:在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怎么办?(互相交流认字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家人,查字典) 2.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主动介绍识记的方法,合作检测。 3.出示我会读中的生词,扮演小老师领读生字,开火车认读。并说说读、记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挖:提手旁,右上边是穴宝盖,下面是“乙”。用手拿工具挖,所以是提手旁。挖井,挖洞,挖坑。 井:笔顺:二井,两横一竖撇一竖。井:人工挖成能取出水的深洞,洞壁
4、多砌上砖石。农村的吃水都是井里打来的。一口井,水井,井水。 外:左右结构,左边半个多,右边熟字“卜”,可与“处”区别记忆。外和里是反义词。外边,外村,外单位。 主:利用熟字“王”上边加一点来记忆。主席,主人。 席:半包围结构。广字头,里边上是“甘”下面是“巾”。 乡:三笔写成,撇折,撇折,撇。乡亲,乡村,家乡。立:独体字,笔顺: 刻:熟字换偏旁。孩去掉女旁换上立刀旁。立刻:表示赶快,马上。 念:熟字“今”加心字底。想念,怀念,都是心里在想,所以用心字底。 指导朗读课文 1.调皮的生字宝宝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练习读一读课文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大声读,轻声读,同座读,)
5、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同座练读) 3.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整体把握全文 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写谁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挖井人是谁? (2)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文章写的是谁干什么?) 三、想象、扩展 出示题目: a、毛主席初到沙坝时,看到乡亲们吃水难,心里会怎么想? b、乡亲们得到主席的关怀和帮助之后,又会怎么想? c、他们在挖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什么事? 学生自由组合小组A、可以分角色(即:主席、士兵、乡亲)把题目表演出来;B、也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比一比谁是优秀的小演员。(教师必须参与各小组的表演中去,做一些必要的指导) 四、指导写字(养成正确
6、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1.出示要写的字“井、面、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说一说怎么写好看。哪一笔是最重要的? 3.范写,指导写好“乡”注意第二个“横撇”的位置。 4.学生练写,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五、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毛泽东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六、板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复现生字词,加强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宝宝要和大家照镜子,比比谁照镜子的速度最快 1.教师拿出生字卡片和全体学生照镜子。 2.同桌同学互相照镜子。 回顾课文,复习文章的大体内容。 1、指名读课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吃水 不忘 挖井人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