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诗词发展的轨迹.docx
《古风诗词发展的轨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风诗词发展的轨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风诗词发展的轨迹第八章 诗词发展的轨迹9419第一节 七绝为词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要勾勒出唐诗宋词发展的一条主线,明白了其中的基本规律,我们就可以用实实在在的唐诗宋词作品来印证和梳理诗词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基本特征了,然后再对各个词牌词式作专题专讲就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词式的声律特点和解构原理。为了使读者对唐诗宋词发展主线先有个基本的印象,本节就先介绍部分与七绝有关的唐词宋词。清平调词式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词例:清平调,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仙山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词式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2、仄仄仄平平。词例: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是唐诗人李白受皇命而作的两首不同格式的经典七绝,和的是同一支乐曲,于是都被称为清平调。大量的这类证据表明,诗词“和乐”未必就与诗词的语言声律有关,直接的说,宋词的某个字处的声调未必就被乐曲的音调所限定!真正与和乐有关的是诗词的字数和句读,这大概才是宋词和乐的根本要旨。尤其是仄韵式和平韵式共曲调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很难说几百年来人们都一直还蒙在鼓里,或者总是被少数人误导,才使得直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对能够用文字的字数和句读“和乐”者盲目崇拜而不醒,误以为宋词的“声律”就是指乐曲的“音律”,所以弄得后人不知道“韵
3、律”究竟是怎么回事了。至少我们看到的许多宋词,读起来就非常拗口,实在找不出诗的美感来,大概只有唱出来,感觉才会没那么差劲罢。清平调是诗焉?是词焉?是乐焉?浪涛声词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词例:浪涛声蛮歌豆蔻北人愁,蒲雨杉风野艇秋。浪起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这是唐诗人皇甫松的一首经典七绝,按其内容起的词牌名。是诗焉?是词焉?是乐焉?阳关曲词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词例:阳关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诗人王维的名诗渭城曲,以诗的内容起名,成为了送别词的代表之作。是
4、诗焉?是词焉?是乐焉?欸乃曲词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词例:欺乃曲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似云山韶濩音。这是唐诗人元结的一首七绝,后来被谱上曲了,与乐曲结合后就被称为乐府,并以诗的内容命名词牌,后形成了渔樵曲系列。其中“曲”字为入声,“中”不算孤平,宋词有“入声代平”的习惯,大约是这么来的。由此看来,从唐诗中寻找宋词的声律结构的方法和创作规范其实都是有案可查的!是诗焉?是词焉?是乐焉?杨柳枝词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词例:杨柳枝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阑
5、干半入楼。这是唐诗人温庭筠的一首七绝,作为绝句,“来”就犯了孤平,谱曲为词就不计了,一唱能遮百丑。看来温庭筠按语音声律规规矩矩地写诗填词的作品就要好多了。是诗焉?是词焉?是乐焉?采莲子词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词例: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里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皇甫松的这首词是首典型的七绝,却是用来给民间唱曲的,于是就成了“词”。其中括号内的“举棹”、“年少”,乃歌时相和之声,这类代表和声的字有些是象声字,有些也可描述伴舞的动作,总之,最初的这些字原本不是诗词的组成部分,自然是人们唱和时发现,将这些和声改写成有实意的文字时还会
6、别有风味。于是,词就在“乐府”的名称之外又多了一个别名叫“长短句”了。而长短句产生之初,词的主题是诗,除诗之外余下的短句起辅助协调的作用,于是词又有了另一个别称“诗余”。这就印证了上节所说的:宫廷乐府是词的引导,而词的生命力在民间,而且,此时民间的词还是以文学内涵为主题的,乐曲只是品赏和传播诗词艺术的媒介。注意到第四句中的“来”字按七绝规则是犯了孤平,但因为是“唱”出来的自然就能够消除声律不适的感觉,于是,词可以不拒绝弧平。是诗焉?是词焉?是乐焉?尤其是三个不同的词牌欸乃曲、杨柳枝、采莲子其实都是同一格律的七绝!而浪涛声和竹枝词又都是另一个格律的七绝!竹枝词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厌仄平平仄仄平,
7、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词例:竹枝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钦定词谱按:刘禹锡集,与白居易唱和竹枝甚多,其自叙云: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元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哥,作竹枝新调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刘禹锡与白居易唱和竹枝原无和声且多为绝句,这里选孙光宪的这首词作,既是要用有和声的词式来理解唐诗宋词演变,也是用以说明诗词是如何与民间艺术融合的。由这段按语可知,诗词艺术与民间曲艺融合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升民间山歌、渔歌的文学艺术含量,以至于提高
8、民间曲艺的文化水准,这是对提高全民素质起积极作用的。尤其这种打和声的场景,我在长篇小说弱冠之前中就有过两段描述。其中一首湖南民歌何其相似!民歌是这样的:郎在外间打山歌,女在织绫罗,亲娘骂女死妖婆,莫把他做堂客哦,妹子呃!我曾听到过的大山里的汉子猛然来了那么两句山歌,其实是不需要和声的,在群山之间,停顿时那此起彼伏的回声就是最自然完美的和声,在江峡之间不也是这样的情景吗?民歌中的和声大约是这样来的,最初或许就是为了制造回声效果呢!类似用七绝作为词的词牌还有很多,如八拍蛮之类的就不一一例举了。每读到这类词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山民吆喝山歌的情景。第二节 五绝为词本章我们继续来寻找唐诗宋词之间的本质关系,
9、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宋词的理解,尤其是关系到对词式的理解,试想一下,不理解词式怎么创作宋词?当然现代很多所谓“词人”并不理解宋词以及宋词词式,所以才创作了大量的垃圾产品,还污染了环境!换句话说,必须在理解宋词词式所表达的声律内涵之后,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来!在前两章中,我们已经勾勒了唐诗宋词发展的主线,这里再专题专讲五言诗为词的一些代表性的实例。水调歌词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词例:水调歌交带仍分影,同心巧结香。不应须换彩,意欲媚浓妆。词例:水调歌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这两首同是一个格律的典型的五绝。水调歌更多的是采用七绝来“和曲”的。我只谈
10、文学意义下的唐诗宋词,于是,为什么一个曲子可以和唱相对字数相差这么远的词的问题就不讨论了,只要读者能够明白:乐曲其实是无法确定宋词格式的。这样,现代人就可以不再困惑于“宫商角羽”。读者注意了,无名氏未必是一个人,或许是为皇帝找乐子的一班人,或许是一个诗词社团或者是一个戏班子里的几个人,也未可知,还可能是因为作者名头太小,人们才不特别在意某个人。还有,有些是作者无法考证了,有些原本就是没署名的。这里列举了大量的无名氏的作品,无非是想作为诗词和乐的普及程度的一个缩影。凉州歌词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词例:凉州歌开箧泪沾濡,见君前日书。夜台空寂寞,犹是子云层。这又是一首典
11、型的五绝,只是格律和前两首的起句不同而已。如果在宋词创作的技法之一选择用韵或不用韵这个意义上来讲,水调歌和凉州歌是同一个格式,只是两个词牌而已。同样凉州歌也是主要采用七绝来“和曲”的。伊州歌词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词例:伊州歌闻道黄花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词例:伊州歌千里东归客,无心忆旧游。挂帆游白水,高枕到青州。词例:伊州歌桂殿江鸟对,雕屏海燕重。只应多醉酒,醉罢乐高锺。词例:伊州歌行乐三阳草,芳菲二月春。闺中红粉态,陌上看花人。这又是四首经典的五绝,格律和水调歌是同一个格式,只是两个词牌而已。同样伊州歌也是主要采用七绝来“和曲”的。而且,这里
12、选择的都是有“对仗句”的,这说明宋词的词式中的对仗句式未必就一定要写成对仗句,但对于对仗格式,还是要尽可能地采用对仗句。另外,这里特意选了四个内容不相同的词作,只是表明,词牌未必和词作的内容有关。换句话说,词牌未必就限定了作品的内容。于是,现代人真的不用再说什么竹枝就一定要和竹或竹乡有关,杨柳枝就不能离开杨柳江月。陆州歌词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词例:陆州歌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浦问樵夫。词例:陆州歌香气传空满,妆花映薄红。歌声天仗外,舞态御楼中。词例:陆州歌 、树发花如锦,莺啼柳若丝。更逢欢宴地,愁见别离时。词例:陆州歌钧对银釭晚,停留玉箸痕。君门
13、常不见,无处谢前恩。这又是四首典型的五绝,格律和水调歌是同一个格式,而且,这里选择的都是有“对仗句”的,要说明的是宋词的创作原本就可以与“和乐”的概念毫无关系。宋词又何须委身于乐曲?现代人又何必装模作样地谈“宫商角羽”?同样陆州歌也多采用七绝来“和曲”。纥那曲词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词例: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这原本就是五绝体的竹枝,格律和凉州歌是同一个格式。第三节 艺术思想与发展观我实在难以理解的是,现代居然有许多人不承认唐诗宋词之间相通关系,于是,他们就常常会闭着眼睛以此来否定宋词的声律特征、语音规律和语法规则以及创作技法会与唐
14、诗密切相关。我真的怀疑,抱着这种想法的人怎么可能了解宋词,这种思维能力又怎么可能创作出像一回事的宋词作品出来?我说了,我的“解密诗词”不是对唐诗宋词的发展史解密,讨论那些问题对喜爱唐诗宋词的人和对唐诗宋词的创作都没有一丁点好处!正如文学评论家一般都不是文学家,艺术鉴赏家一般也不是艺术家一样,文学史研究专家通常与文学创作无缘。因为那些评论家一生之中只会吹毛求疵,一生的追求便是要表现个人的完美!如果他们真搞创作了,麻烦就来了!且不说人是否可以完美,至少“文无第一”、“造诣无第一”这是人们的一般性常识,所以那些所谓的“评论家”说的实际上是信不得的!当然,他们也会说一些好话,有时也会说一些有理的话,那
15、只不过是他们明白,他们也需要市场,人人都不听他们的了,岂不成了自言自语?问题是如果他们真的比哪个文学艺术家的造诣都高,比哪一个文学艺术爱好者都聪明,为何他不自己也拿出一些像点样儿的作品来?于是,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原本就不知道文学艺术该如何创作!且不说他们从哪里获得艺术素养,至少创作经验他们可一丁点儿都没有!既然如此,搞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又何必听他们的?同理,文学史研究者关注的可不是文学艺术的本身,他们更关心文学艺术的初始而简陋粗俗的原始形态,本就与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关系,更是与高水准的文学艺术无缘!听他们说古时候是这样或是那样还能有艺术吗?更不要说水平了! 于是,艺术思想不应该是由那些不懂或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风 诗词 发展 轨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