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副词.docx
《古汉语中的副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中的副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汉语中的副词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古汉语中的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 时间副词 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
2、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表程度高 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 最、至、极、绝最高度 大十分 太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尤、特特别、非常 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讨论: 1、良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 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甚: 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其实汉代偶有使用:
3、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表程度不深、轻微 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先秦一般用“少” 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唐宋以后用“稍” 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 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 请略陈固陋。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
4、奏之。 讨论: 1、少稍 上古汉语的“稍”是情态副词,“逐渐”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2、颇:两个意思 第一,程度偏高,很,甚。 时间颇长;颇感兴趣 第二,表示程度不深、轻微 史记三代世表序: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一般说来,多做第二种意思。 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 常见的有“愈”、“益”、“加”、“弥”、“兹”等,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这类词一般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面起修饰作用。 例如: 主上愈卑,私门益尊。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注意:现代
5、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这是古今不同之处。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表总括 常见的有“毕”、“举”、“悉”、“咸”、“率”、“尽”、“俱”、“并”、“皆”等,一般可译为“全”、“都”等。 另外,表示总共的还有“共”、“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总共”。例如: 列侯毕已受封。 君举不信群臣乎?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凡百三十篇。 讨论: 1、 “举”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时,是形容词而非副词,如“举家庆贺”; n 2、“悉”也可用在名词之前,但“悉”仍是副
6、词,那是因为“悉”后面的动词省略了,或“悉”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n 如:“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 n 3、“凡”的意义有二: n 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则表示“凡是、大凡” n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 n 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 n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报任安书 n 表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n 常见的有“但”、“第”、“特”、“徒”、“直”、“唯”、“止”、“独”、“仅”等,一般可译为“只”、“仅仅”、“不过”等。例如: n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n
7、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n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n 不为行道,徒求食也。 n 例如: n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n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n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n 不为行道,徒求食也。 n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n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n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n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n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n 讨论: n 1、但: n “但”字古今用法差异较大: n 现代汉语中,“但”主要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古汉语中,“但”则主要是表示限制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只”相当。 n “但愿如
8、此”、“但求无过”中“但”字的意义是古汉语“但”字意义的继承。 n 2、“独”字作范围副词,有时可以表示单独一人。如:“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n 3、“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作“仅仅”讲。 n 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n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n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n 三、时间副词 n 时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副词。 n 1、表现在时或进行时:常用的有“方”、“适”、“会”等,一般可译为“正在”、“正当”、“恰好”、“刚好”等。例如: n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何辞为?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荆王适兴兵而攻宋。 会天大雨,道不通。 2、表过去时 古汉语中常用的有“已”、“既”、“尝”、“曾”、“业”、“向”等。其中, “已”、“既”、“业”一般译为“已经”、“以后”,“尝”、“曾”一般译为“曾经”, “向”一般译为“先前、从前”,也可表示过去较近的时间,即“刚才”。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孟尝君曾侍客夜饮。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向也不怒,而今
10、也怒。 讨论: “既”除表过去时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隔比较短暂,有时“既而”连用,都可译为“不久”。如: 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表将来时 古汉语中常用的有“将”、“且”、“行”等,一般可译为“将要”、“快要”、“将”等。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以为且噬己矣,甚恐。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4、表动作行为时间的久暂 俄、暂、寻、旋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不久” 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 常:经常、时常 雅、素:平素、一向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
11、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荡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四、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频率的副词。 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 1、表示几个施事者一同做某事 常用的有“俱”、“并”等,一般可译为“一块儿”、“一同”等。例如: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2、表示秘密地、暗中做某事 n 常用的有“间”、“微”、“窃”等,一般可译为“秘密地”、“悄悄地”、“偷偷地”。例如: n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n 童微伺其睡。 n 窃载与之齐。 n 3、表示故意、特意做某件事 n 常用
12、的有“故”。例如: n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n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n 4、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n 常用的有“固”。例如: n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n 主者固不受,则固请。 n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或進行的速度 n 說明:速度必然與時間有關,所以有些語法著作把這些詞歸入時間副詞。 n 常用的有“暫、遽、卒、立、即、稍、漸”等 n 暫:一會兒時間副詞 n 一下子,突然情態副詞 n 遽:匆忙急迫 n 猝:匆促突然 n 立、即、旋表示這個事情或行為緊接著前一事或行為發生 n 稍、漸表示動作的逐漸性 n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n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汉语 中的 副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5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