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练习一 一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中所属的部首: 丹 之 亚 常 卍 受 严 隣 巡 希 幽 胡 怡 攻 书 民 煎 者 茁 贰 郊 望 平 术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ng、xng、hng 、h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 “行窳”的“行”读xng。 三 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
2、的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一,副词,皆、都。 四 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
3、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
4、“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
5、,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
6、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
7、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
8、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间,缝隙,空隙。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 间
9、,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间,中间。引申义。 组 1 发使使燕。 发,派遣。引申义。 2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发,射箭。本义。 4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启封。引申义。 5 夫鵷鶵发于南海。 发,出发。引申义。 6 春心莫共花争发。 发,开放。引申义。 7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引申义。 8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发,发挥。引申义。 9 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 发,发扬。引申义。 10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 解释
10、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 1饮于河渭。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所以,古
11、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
12、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标点: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 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
13、。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标点: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
14、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译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骗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
15、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
16、鄙贰于己。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说文解字:
17、“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
18、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
19、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使宾语“之”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
20、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
21、”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
22、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
23、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前句是,无标志。 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是,“见于”式。 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前句是,“于”字式。 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后句是,“为所”式。 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前句是,“见”字式。 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4、 2 姜氏何厌之有?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
25、语。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 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
26、宾语后置。 6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八
27、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 1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不好”。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吃”,“见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 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
28、国变弱”。 7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 9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 像影子一样地跟从。 九
2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 不可,直不百步耳。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但:古
30、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 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
31、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
32、入“告”的内容。 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 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 “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
33、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34、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标点: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
35、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译文: 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标点: 后特征为洛阳
36、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37、译文: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
38、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练习三 一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39、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 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
40、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
41、,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
42、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 “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 古代有几
43、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 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 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
44、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
45、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 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 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 柳宗元,唐河东解县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和“新唐16/168/5132”。 七 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
46、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 八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 组 1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树:树木,引申义。 3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树:种植,本义。 组 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涉:进入,引申义。 2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47、循表而夜涉。 涉:趟水过河,本义。 3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涉:经历,引申义。 组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诚实,本义。 2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信:相信,引申义。 3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信:使者,引申义。 十 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 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 长安,古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