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语言.docx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语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语言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三讲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学习要点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3、鉴赏语言的角度。 4、表述要清晰规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 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问:“扶”“失” 妙在何处? 答: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一个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2、 二、典例探究w.w.w.k.s.5.u.c.o.m 理解语言的方法 例一: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碧绿色(以文解文) 2. “可怜”是什么意思?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值得怜悯同情)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爱) 可爱(以旧解新) 例二: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这首词时,
3、正推行变法。 1.指出下面诗句的含义 历遍穷通 以文解文 汤武偶相逢 知人论世 历遍穷通:这里指伊吕二人学识广博精深,阅历丰富成熟老到。 汤武偶相逢:伊尹、吕尚幸遇明主, 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之故事 小结: 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文解文、以旧解新、知人论世 三、巧题精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春
4、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1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课时 一、典例探究 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
5、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一: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小结: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
6、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种模式: 引领型 例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小
7、结: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二、巧题精练 练习一: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练习二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第三课时 一、典例探究 第三种模式:特色型 例一: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
9、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沉郁顿挫 答题步骤:用一二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 ,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有时需要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巧题精练 练习一: 长干
10、曲四首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见资料 鉴赏语言的角度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的妙处 鉴赏点 景物特点:暮春时节,枝叶繁茂,百花凋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3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表达技巧:拟人、借代、对比 主观感受:诗人惜春伤春 读者给读者留
11、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 答案: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花朵稀少。这里的肥 和瘦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中把用来写 人的肥、瘦二字,如今却用来写 绿叶繁茂、红花凋落憔悴时的形貌,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的留恋和惜别之情。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很有新意。 小结: 鉴赏语言的角度:抓住客观景物的特点,词语使用的修辞技巧,作者的主观感受,读者的主观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铺的妙处 1. 客观景物的
12、特点:“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 角度低,用“铺”字很准确。 2.词语的修辞技巧:拟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 3.诗人的主观感受:喜悦无比,沉醉其中。 4.读者的主观感受 :让读者感到夕阳平缓、柔和,有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 答案:”铺”把东西展开.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铺”拟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总结: 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文解文、以旧解新、知人论世 鉴赏语言的角度:抓住客观景物的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鉴赏 专题 复习 教案 语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