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假字.docx
《古代汉语通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通假字.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通假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
2、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通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