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简答论述训诂翻译.docx
《古代汉语郭锡良简答论述训诂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郭锡良简答论述训诂翻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郭锡良简答论述训诂翻译一、 什么叫“隶变”,简述隶变的利弊。 二、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三、 举例说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异同。 四、 举例说明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五、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分析词的本义? 六、 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七、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八、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区别,举例说明。 九、 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句类型。 十、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十一、举例说明什么叫割裂,汉语割裂造词有什么特点? 十二、右文说的作用与局限。 十三、至少各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钱大昕是如何论证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
2、十四、中古声调到现代声调的演变。 十五、举例说明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的演变。 十六、上古韵部的分类。 一、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 。隶变对汉字字形结构产生了简化、讹变等方面重大的影响,使隶书成为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主要是简化: 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 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比如:火,在下写作“灬”。 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结为相同的偏旁。例如泰、春、舂、奉、奏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它们的上部都不尽相同的两个构件的组合,隶变之后都被同一个新的构件取代。 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和效率.这是其
3、利.其弊是:隶变带来一些副作用,由于它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搞乱了某些字的形体,就使得“六书”在很多情况下无从说起,从而增加了汉字由形知音知义的难度. 二、通假,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假借,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依据已有的字形、字音寄托一个新的意义。 相同点:都是以音同音近为必备条件的。 不同点:第一:产生的原因不同。假借,本无其字。比如:何,疑问代词,借用“负荷”之字表示。通假是本有其字。比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原本就是写作“早”。 第二,借字的性质不同。假借义可长期固定独立使用,但通假
4、字的字义要完全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何”的假借义“为什么”“什么”是长期为“何”字所拥有的。“蚤”是否为“早晨”义,却依赖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通假有本字,假借无本字;通假是临时借用,假借是永远。 三、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异体字,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A相同点: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 B不同点: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今字产生有时间先后,而异体字则一般是共时的。 从读音上来看
5、,古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异体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 从意义上来看,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歧义。但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等的。 四、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1 形成古今字。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暮”这个字本来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 通假,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例如论语 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馈,
6、通假字,馈赠。 相同:记词不符合现代规范 不同:古今字是没有古字写今字,假借字是有本字不用借字 古时使用古字是写了対字,通假字写借字是写了错字。 五、分析字形,推断本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互有联系。这里的字形,指的是小篆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 题:由它的意符“頁”,可知它的本义与头部有关,故可以确定“额”是“题”的本义。 通过语音,推求本义 有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形成一组同族字或同源字。如:径、经、茎、胫,都有“长”的意思,所以字根“𢀖”的本义是“细而长”。此只适用于有共同语源的词。 归纳文献材料,求证本义 救:说文:“止也。从攴求声。”这个解释
7、是正确的,但我们看不出“止”和意符“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归纳文献用例如“救火、救急、救灾”等知“救”表示止住危急或灾难义。 六、定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义有着一定的联系。 连锁型是词义的线性引申,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为丙义,如此环环相扣,单方向发展。 1说文:“理,治玉也。”如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2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3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4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万无母子俱往理。” 治玉纹理条理道理 辐射型引申,就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申出众多不同意义的词义引申类型。连锁
8、型引申是词义的线形引申,那么不妨认为辐射型引申是词义的面性引申。如: 1说文:“竹约也。从竹即声。” 2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3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5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现。” 6礼记曲礼节:“礼不逾节。” 7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 综合型引申就是上面两种词义引申方式的交叉综合,情况要复杂一些。大凡义项较多的词,其意义的引申方式几乎都是综合型引申。如: 2 七、一、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宾语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彼且奚适也?敢问何谓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词前置宾语必须是代词全
9、句必须是否定句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介词宾语前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八、活用定义:如果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或意义,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 如:驴不胜怒,蹄之。名词活用作动词。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荀子劝学:“假舟楫
10、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兼类: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或意义的这种现象。 固有、固定、经常 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 陈胜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九、定义:被动句是和主动句相对而言的,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2“为”字句而身为宋国笑。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
11、放。 4“为所”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字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十、判断句特点:谓语通常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某物属于某一类或者不属于某一类。 3 1语气词“惟”的强调作用形成的判断句尔惟旧人。 2语气词“也”的确认作用形成的判断句制,岩邑也。 2.2“者,也”式彼吾君者,天子也。南冥者,天池也。 2.3“者,。”式陈轸者,游说之士。虎者,戾虫。 2.4“,”式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刘备,天下枭雄。 3动词“为”的判断句“作为”,“算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副词“乃”“即”等的确定语气形成的判断句吾乃梁人。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郭锡良简答 论述 训诂 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