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1).docx
《古代文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6.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7.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
2、风骨”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的自身特点联系。 9.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 10.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了“童心”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了“性灵”说。 11.清代的李渔在闲庭偶寄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 人物和中心情节。 12.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
3、核心。 二、 单项选择题 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 B.老子C.孔子 D.庄子 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 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 D.“发愤著书”说 3. 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古代诗论家是。 A.南朝梁代的钟嵘 B.唐代的皎然C.明代的谢榛 D.清代的袁枚 一、 填空题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
4、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期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词论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不
5、平则鸣”,二、要有“不平则鸣”,三、讲“故事”,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先秦时期的文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为后世正统的“ 文以载道 ”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是论语 。道家强调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
6、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成为后世 审美理论 的滥觞。 2 毛诗大序 是附在毛诗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提出了 “诗有六义” 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 3庄子最早论述了言和意的关系,提出“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 和“ 得意而忘言 ”的说法。 4 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是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中的重要篇章,它集中地表达了金圣叹对西厢记这部戏剧的卓越见解,在我国戏剧批评史具有重要意义。 5文赋 是第一篇系统探讨文章写作的专论。它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 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
7、识。 6 钟嵘 的诗品第一次把“ 滋味”说作为衡量诗歌的主要美学标准提出来。 7 沧浪诗话 是南宋严羽撰写的一部诗学著作。 三、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精神存在于胸中,情志气质管辖着它的“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辞令掌管着它的“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得穷形尽相;“关键”阻塞,精神的活动便会消遁无遗。因此,酝酿文章的构思,贵在虚心静想,疏通内心,清净精神。积累学问以储藏宝贵材料,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智,仔细观察以明察物象,依循以理顺文辞。然后使深明奥秘的心灵,依照和谐的韵律以置辞定句,就像有独到见解的工匠,窥见想象中的形象来用斧一样了。这就是驾驭
8、写作的首要技巧,谋篇布局的首要之处吧!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
9、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B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
10、”这段诗论出自( D )。 A论衡艺增 B孟子 C史记屈原列传 D毛诗大序 3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D )。 A陆机 B钟嵘 C皎然 D司空图 4“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C )。 A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 B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D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