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教学设计.docx
《古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井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井教学设计古井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第八册的第二单元,在单元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透过文章内容体会思想的要求。本课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它教育学生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感人至深。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段落清晰,语句优美。 本年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已经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能够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而且每每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应该珍视的“金矿”。 二、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从课本的插图上我们看到了一口年代久远的极普通的“古井”,文章以此为题,可见古井的平凡之中一定有
2、其不平常之处,这不平常体现在哪儿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师:从“导读”中知道这个单元我们要重点培养什么能力? 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师:这节课,大家想像预习课文那样一段一段地读课文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还是先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呢? 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 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展开教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和层递性。 师: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段,找一找哪个句子含义最深刻。 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活,每句话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共4句话。第1句交待古井位臵,第2句讲井水清凉可
3、口,第3句说乡亲们都来取水,第4句赞美古井哺育之恩。句子之间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第4个句子含义深刻。 ;把比作甜美的乳汁。 缩句: 师:缩句以后突出了哪个词语非常重要? 生:哺育。 师:“哺育”是什么意思? 生:养育、培养。 师:谁能用“哺育”造一个句子。 生1:小鹿在鹿妈妈的哺育下,渐渐长大了。 生2:我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哺育下健康成长。 师:对这一句进行反复品味,我们还可以怎么进一步体会思想呢? 生1: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生2: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
4、,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师:对,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思想。这一句话,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感情呢? 生:读出对母亲的赞美。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和这一句紧密呼应,互相补充,有谁找到的请起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进行了大胆尝试,跳跃式的处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创新思维。 师: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作者赞美了古井不仅提供了清凉可口的泉水供人们饮用,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着人
5、们,使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做人要像古井那样,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师:说得很好,你理解得既全面又深刻。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理解过程吗? 生:我读到“多好的古井啊”时就在想:“古井好在什么地方?”继续读就发现了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时我又想:“古井本身有什么品格?”联系第一段的句子和预习时的理解,我知道了古井有无私奉献的品格。这句话隐含的意思肯定就是古井让乡亲们懂得了要做无私奉献的人。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告诉了大家怎么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就这句话来说,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那就是什么是“生命的泉水?”
6、“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生: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所以加上了“生命”一词。这句话强调了泉水的重要。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句有什么联系。 生:“温情的母亲”就是“多好的古井”;“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古井哺育儿女,“哺”就是“提供泉水”,“育”就是“陶冶品格”,两句话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师:从这2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呢? 生:对古井的赞美。 师:谁愿意起来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赞美之情呢? 生:用感慨和赞美的语气朗读。 朗读能力的提高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引领要得当、具体。 师:通过抓重点句子,我们基本了解了古井精神。那么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井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