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运动课件.ppt
《海水的运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水的运动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一、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全球水循环的主要起点和归宿,也是各大陆外流区的岩石风化产物最终的聚集场所。海水的历史可追溯到地壳形成的初期,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的变动和广泛的生物活动,改变着海水的某些化学成分。1.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是一种化学成分复杂的混合溶液,其中溶解着许多盐类和气体。构成海水盐类的主要化学元素有氯、钠、镁、硫、钙、钾、碳、锶、硼等,约占海水总盐分的99%以上,此外,海水中还含有微量的碘、硅等化学元素,以及溶解于海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以氯化物为最多,约占总盐类的9/10,其次为硫酸盐,约占1/10
2、。它所包含的物质可分为三类:溶解物质,包括各种盐类、有机化合物和溶解气体;气泡;固体物质,包括有机固体、无机固体和胶体颗粒。,海水中盐分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河流从大陆带来。河流不断地将其所溶解的盐类输送到海洋里,其成分虽与海水不同(海水中以氯化物为最多,河水则以碳酸盐类占优势),但是,因为碳酸盐的溶解度小,流到海洋里以后很容易沉淀。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大量地吸收碳酸盐构成骨胳、甲壳等,当这些生物死后,它们的外壳、骨胳等就沉积在海底,这么一来,使海水中的碳酸盐大为减少。硫酸盐的收支近于平衡,而氯化物消耗最少。由于长年累月生物作用的结果,就使海水中的盐分与河水大不相同。二是海水中的氯和钠由
3、岩浆活动中分离得来。这从海洋古地理研究和从古代岩盐的沉积、以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遗体都可证实古海水也是咸的。总之,这两种来源是相辅相成的。2海水的盐度 每千克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重量,称为海水的盐度,通常用表示。世界大洋绝大部分海域表面盐度变化在 3337之间。全球各海区表层海水盐度不等,平均为35左右,其中盐度最高的红海北部高达42.8,而波罗的海北部的波的尼亚湾,盐度最低时只有3左右。,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为: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呈马鞍形分布。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制约,其次受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一
4、般来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海区盐度偏低。反之,盐度偏高。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偏低。结冰时盐度增高,融冰时盐度降低。陆地径流的汇入对海水有稀释作用。世界大洋盐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影响海水盐度的各自然环境因素和各种过程(降水、蒸发等)。这些因素在不同自然地理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低纬区,降水、蒸发、洋流和海水的涡动、对流混合起主要作用。降水大于蒸发,使海水冲淡、盐度降低;蒸发大于降水,则盐度升高。盐度较高的洋流流经一海区时,可使盐度增加;反之,可使盐度降低。在高纬区,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结冰和融冰也能影响盐度。在大陆沿岸海区,因河流的淡水注人可使盐度降低。例如
5、,我国长江口附近,在夏季因流量增加,使海水冲淡,盐度值可降低到11.510-3左右。,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二)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温度、密度、水色、透明度等。1海水温度 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水的热量收支状况。海水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表层海水水温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洋表层海水接收太阳辐射后,通过热传导和海水运动向深层传播。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呈不均匀递减,上层温度变化快,愈向深处温度变化愈小,水温愈趋均匀(图5-30)。海水温度在时间上,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水温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与日
6、变化。世界大洋表面的年均温为17.4,其中太平洋最高达19.l,印度洋为17.0,大西洋为16.9。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具有如下规律:(1)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体呈带状分布。(2)北半球水温(平均为19.2)较南半球水温(平均为16)高。,(3)水温等温线从低纬向高纬疏密相间,低、高纬等温线较疏,纬度4050带等温线较密。(4)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在低纬区,水温西高东低;在高纬区,水温则东高西低;在纬度4050地带,等温线西密东疏。(5)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可是水温水平梯度冬季大于夏季。世界大洋水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在南北纬40
7、之间,海水可分为表层暖水对流层和深层冷水平流层。2海水密度 海水密度的分布因温度、盐度、压力的不同而有差异。表层海水由于其压力可视为零,因而其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赤道地区,表层水温高,盐度低,密度小;愈向两极,水温下降,密度逐渐增大。在垂直方向,由于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因而,其密度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说,海水具有稳定的层结性,愈往下层,海水密度愈大。虽然各大洋不同季节的密度在数值上有所变化,但其分布规律大体是相同的,即大洋表面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等密度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赤道地区由于温度很高,降水多,盐度较低,因而表面海水的密度很小,约1.02300。亚热带海区盐度虽
8、然很高,但那里的温度也很高,所以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00左右。极地海区由于温度很低,降水少,所以密度最大。在三大洋的南极海区,密度均很大,可达1.02700以上。,3水色 所谓水色,是指自海面及海水中发出于海面外的光的颜色。它并不是太阳光线透入海水中的光的颜色,也不是日常所说的海水的颜色。它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和光线的强弱,以及海水中悬浮质和浮游生物的颜色,也与天空状况和海底的底质有关。由于水体对光有选择吸收和散射的作用,即太阳光线中的红、橙、黄等长光波易被水吸收而增温,而蓝、绿、青等短光波散射得最强,故海水多呈蓝、绿色。水色常用水色计测定。水色计由21种颜色组成,由深蓝到黄绿直到褐
9、色,并以号码121代表水色。号码越小,水色越高;号码越大,水色越低。4海水的透明度 海水的透明度,是指海水的能见度。也是指海水清澈的程度。它表示水体透光的能力,但不是光线所能达到的绝对深度。它决定于光线强度和水中的悬浮物和浮游生物的多少。光线强,透明度大,反之则小。水色越高,透明度越大;水色越低,透明度越小。透明度的测定:用一个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垂直放到海水中,直到肉眼隐约可见圆盘为止,这时的深度,则为透明度。世界以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透明度最大,达的66.5m。我国南海为2030m,黄海为12m。,二、海水的运动 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的运动不仅仅发生在表层,而且直到近底层的
10、深处。海水的运动不仅输送水量,而且输送物质和能量,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天气。海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有:天体作用、太阳辐射作用、气压梯度等。海水运动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一)波浪 波浪是海洋、湖泊、水库等宽敞水面上常见的水体运动,其特点是每个水质点作周期性运动,所有水质点相继振动,引起水面呈周期性的起伏。因为水是一种流体,它在外力作用下,水质点可以离开原来的位置,但在内力(重力、水压力等)作用下,又有恢复原位的趋势。这种水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近似封闭的圆周运动,便产生了波浪,并引起了波形的传播。因此,波浪的传播仅是波形的传播,而不是水质点的向前移动。组成波浪的基
11、本要素有:波峰、波谷、波高、波长、周期、波速等。波浪按波的周期(频率)分为表面张力波、短周期重力波、长周期重力波、长周期波和长周期潮波;按成因分为风浪、涌浪、内浪、潮浪、海啸;按水深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按波形的传播性质分为前进波(进行波)、驻波;按作用力情况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连接不同水层上以匀速旋转的水分子在波峰和波谷中的点而构成的曲线,叫余摆线。水分子的圆形轨迹到了和波长相等的深度就不再存在,这个深度就是波底,即波浪能量向深处传递的极限。如下图所示:,波浪传至浅水或近岸区域后,由于受地形影响会产生波向的转折、波浪的折射、波高增大、波浪变形和破碎等现象。这些现象对港口建筑、航运、停舶等都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水 运动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