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原理说课 实验导课.docx
《叠加原理说课 实验导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叠加原理说课 实验导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叠加原理说课 实验导课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 叠加定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工基础第三章第三节。叠加定理是在学生学了基尔霍夫定律后,又一个解决复杂电路的方法,它主要介绍了线性电路中多个电源作用下支路电流或电压求解方法。为线性电路的分析提供理论根据,反映线性电路的可加性,为后续学习非正弦交流电路奠定基础。 2、课时安排:根据职教特点,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叠加定理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够运用叠
2、加定理对一般的复杂电路进行分析”,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使学生掌握叠加定理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学会用叠加定理求解复杂电路中的支路电流,能运用仪器测量电流。 3、培养学生应当应用叠加和分解的思想方法,即把复杂变简单,把多元变单元,以此为桥梁,最终了解复杂的事物。 3、 教学重点、难点 叠加定理是分析线性电路的基本定理,而分析的过程中定量计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叠加定理的应用。 在求解原命题支路电流时,定理提到“电流的代数和”,这就意味有电流或电压的方向问题,而中职学生在学习简单直流电路理论时,对方向的判断比较欠缺,因此我
3、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电流正负的分析。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演示实验法,引导发现法和讲解法为主体方法,辅以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相配合。实验法能够使学生对电工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便于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以演示实验做为进入课题的切入点,以提供研究对象,激发学生 1 兴趣。引导发现法用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所测数据之间有何联系,去探求实验表象背后的实质,顺理成章地抽象出叠加定理的内容。另外讲解法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通过讲解例题归纳出求解支路电流的步骤和电流正负号的取值方法。既可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渗透化整为零的化归思想。 三、 学法指导 中等职业教育必树立以全
4、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故本课以课堂演示实验导入,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分组讨论、主动思考为主,体现个性价值,教师启发引导为辅来组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整节课我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演示导入;第二环节 学习新课;第三环节 巩固拓展。 直观演示 感性积累 激发兴趣 这一活动,安排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具体分两个步骤。 1、导入语:演示前,我用一句话做导语:“在复杂电路中,我们应用基尔霍夫定
5、律可以求得支路电流的大小,但没有揭示出路电流的合成规律,这节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句话承前启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明确了知识的结构体系,同时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目标,为演示实验奏响了前奏。 2、演示填表 演示的内容是:根据实验电路图1,变换开关S1、S2,形成三个电路:电源E1单独工作,测R1、R2、R3支路电流,用I1、 I2、I3表示;电源E2单独工作,测R1、R2、R3支路电流,用I1、I2I3表示;两电源E1、E2共同工作,测R1、R2、R3支路电流,用I1、I2、I3表示。把所测数据按要求填入表中。 2 E1=12V 单独工作 E2=6V单独工作 E1、E2共同工作 I1 I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叠加原理说课 实验导课 叠加 原理 实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4008.html